一、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成效的几个问题
一是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要表现出“两多一难”现象。“两多”是指教育培训实行多头管理,多部门实施。各培训机构在培训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各管各的,为完成各自任务,彼此间不进行教育培训沟通,培训课程重复,降低了农民接受培训的兴致。“一难”就是难以形成合力,培训机构各自为政,资源互不共享,师资交流较少的现象,造成教育培训资源的浪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愿望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
二是农民教育培训投入相对不足。当前农村教育培训投入以部省级农业培训项目的经费为主要来源,县配套资金基本没有落实。加上项目资金使用有规范的管理规定,这样一来农民培训的软硬件建设就明显滞后,容易形成一种今年培训今年说、明年工作以后再谈的怪圈。尤其是镇村一级的培训工作,由于条件所限,学员生产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技能提升目标就很难实现,不仅使整体培训工作缺乏延续性,也使培训管理者或参与者培训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是培训内容与市场和农民需求脱节。当前农民群众对参加教育培训活动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民不想参加素质培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伴随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也体会到了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农民朋友迫切希望通过掌握技术来发展生产,实现增收。但由于当前的一些教育培训只重形式,不讲实效,课程设置上不是从客观方面选择教学内容,存在主观随意安排的现象,这就造成培训的内容农民不想学,农民想学的培训班没有。结果是我们的培训工作与市场、与农民的实际需要存在严重脱节,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四是农民教育培训方式不够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现阶段基层不少地方还延续着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就是教师讲、学员听。学员学习反思能力普遍存在不足,动手能力差,培训效果不明显。在组织管理上,还有“大勺烩”现象,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培训任务,对培训
对象的筛选不严,“数量不够干部凑”的现象普遍存在,不按照类别和层级进行细分,造成了有的学员“被撑死”,有的学员“吃不饱”的现象。从教学安排上看,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学员生产实践和训后的跟踪服务,培训完了就认为任务完成,对学员如何进行技术应用和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较少关注,甚至不管不问,影响了技术的转化率。
五是农民教育培训一线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提升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高且稳定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随着不少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组建并固化了讲师团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显著改善,质量与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是,随着编制缩减,县镇部门通过退休而不进人的方式连年“缩小”,尤其是基层一线农技推广人员不断老化,随便抓3个就超过150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给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选拔带来了极大困难。如在宝应县173名讲师团队伍中,40岁以下占5%,40~50岁占40%,50~60岁的占50%,60岁以上的外聘教师占5%。像这种状况再发展几年,真正能够从事一线农民教育培训的人才数量将会逐渐萎缩,专家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培养和引进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六是农民科技素质对培训工作的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村留守的农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这就造成农村基层从事一线生产的农业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的下降。从宝应县农民培训情况调查看,在参加农民培训数量方面,一年之内接受过一次科技培训只有不足三分之一农民,接受过三次以上的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3%,这说明农民培训的覆盖面还很小。在文化程度方面,高中以上只占到8%左右,文化程度偏低不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也给培训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很大挑战。在科技素质上,留守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也存在问题。抽样调查表明,了解常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农民大概有30%左右;有11.7%的农民,还不能正确处理种养殖过程当中的最常见的技术问题。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也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二、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效的七点设想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与培训的实际成效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依托体系建设,建立培训实效标准。首先是明确技能提升标准。农民培训实际效益是一个软效益,不能直接通过量化体现。为提升农民实际培训效果,就必须制定合理的技能转化标准,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通过间接方式量化。比如可以将农民培育程度占比、学员创业占比、典型学员占比、实训基地建设等情况作为量化标准来反映。其次对培训效果标准进行拆分,把效果标准分为训中和训后两个层次的量化指标,训中量化指标包括:课时安排、教材组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员交流课时等。训后量化主要包括:跟踪指导次数、电话回访情况记载、主导品种的推广率、主推技术的入户率等。再次是实际培训设施的登记和检查,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看看有没有对比田块,有没有专职的讲解员等等,防止部分培训部门进行形式培训。
二是优化培训投入,合力提升培训实效。农民培训投入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好方法。如宝应县由于县财政紧张,基本没有配套专项资金,为了全面完成省市培训目标,对农民培训资金进行了项目结合和部门联合的培训模式。首先是把培训实施与其他项目实施进行结合。如把农民培训与科技示范户培训进行结合,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培训对象层次问题,同时又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物化补贴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其次是与农业园区和农资部门合作开展培训,通过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既达到了园区等部门的培训目的,也防止了农民培训因为资金问题而出现的培训工作不实的现象发生。
三是分层遴选对象,合理组织培训教学。农民培训开始之前,首先要通过调研,根据需求、人员构成和产业规模及特点等几个方面,分层次遴选培训对象,组建不同班级,安排不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具有针对性,农民接受培训的意愿也会明显提高。宝应县在培训过程中,按照农民的产业规模、产业类别和技术能力,分层次开展培训:第一层级为精英型,把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的种养殖大户、农村基层干部等作为首要培育对象,将培训中的先进技术通过他们进行辐射带动。第二层级为技能提升型,主要为科技示范户、具备50亩规模的农户、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创业青年等,通过开展“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和跟踪服务”三段式培训模式进行运作,提升他们的生产和经营技能,并引导他们参与农业创业方面的培训。这一层级培训是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至目前,宝应县通过培训而进行创业致富的学员有22名。第三层级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围绕农时季节,进村入户开展广谱性技术培训,在培训中,强化示范操作与示范指导,提高农民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被动式的培训大都有排斥心理,就算来参加培训,经常也是被村干部拉过来完成培训任务数的,这就影响了培训效果。在这样一种培训前提下,我们只有创新培训模式,少搞机械性的课堂教学,把教室从室内移到田间,或者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编排,通过作物生长的好与坏,技术方法的对与错,管理措施的优与差等进行对比教学,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其次,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比如嫁接课程,教师要走到学员中间去,亲自示范嫁接方法,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是优化师资队伍,灵活招揽培训人才。紧紧抓住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梯队结构,培育优秀团队。首先要引进一批青年人才,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更新换代工作,选拔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进行生产实践,了解民情民风,掌握基本生产技能。从业务上加强系统培训,重点围绕生产实践开展跟踪服务,提升他们应用能力。其次要培养一批专家型人才,从内部选拔一批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奉献意识的人才,与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帮培,利用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提升结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再次要塑造一批典型人才。选拔一批“乡土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依靠他们创业致富的实绩和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种养殖方法来影响学员,丰富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促进培训质量与水平提升。
六是加强合作培训,合力提升培训效果。合作,就是一种接力。农广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农民培训过程中往往受到实训、师资等条件的制约。作为一线的农民培训主要阵地,要使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借鸡生蛋,进一步推进教育培训质量。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与高校等单位的合作,加强对农广校师资队伍和农村精英人才的培训工作。宝应县近年来分别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培育共建计划,加大在项目建设、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先进技术能及时传授到农业第一线。二要加强与县内外重要生产经营基地的合作。组织学员赴县外观摩创业园区的建设情况,通过别人实实在在的创业成绩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激励学员开展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让他们切身感受农业创业的成果。三要加强与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组织合作。通过骨干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参观学习与请进来传授经验相结合,专家讲座与现身说法相结合,分期分批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经营大户等开展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各类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七是要强化典型宣传,塑造农民创业致富的领军人。我们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培训过程的宣传,却忽略了对典型学员和农广校自身的宣传。培训宣传要充分了解农民从众心理,发挥乡镇、部门和社会团体作用,建立本乡镇、本行业农业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储备库,积极塑造创业致富的领军人物,让身边的典型去感化学员,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参训意识。2016年,宝应县在全县挖掘了28名创业致富的典型,把他们的创业园作为农民培训的教育培训基地,带领学员观摩学习。同时,与县电视台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事迹展播活动,让这些鲜活的典型人物跃上银屏,让他们的事业更加光亮,让他们成为致富自己、带领一方的领军人。
综上所述,提升农民培训实效工作,只有把握好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优化培训体系建设,科学调整培训方向,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创新内容,创新模式,才能真正为农民谋福音,为农业谋发展,才能真正把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塑造成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