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党建领航促产业 美丽乡村换新颜

党建领航促产业 美丽乡村换新颜

时间:2024-11-04 01:56:56

站在永生村长寿山的山顶一眼眺望过去,映入眼帘的正是秦岭大山深处树木茂盛、雾气弥漫、群峰叠嶂与一排排粉黛瓦墙、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交互相应的美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底蕴在清晨山间那一缕曙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动人。走入村落,荷塘月色的水莲花争相盛开、长寿街的老人正在悠闲地散步、长桥水街的潺潺溪水持续缓缓流淌,山间百鸟鸣翠、绿树随风摇曳。中午时分,省内外各地的旅游大巴络绎不绝地停至长寿街门前,慕名而来的游客拿起手中的相机不断地记录下永生的一幅幅美景,农家乐里一道道养生宴不断上桌,欢声笑语充盈在青山绿水之间。蓬勃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让永生旧貌换新颜,谁曾想到就在16年前,这里还无人问津、门可罗雀,村里甚至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改变这一局面。

2001年,村里常年在外从事汽车运输的党员吴玉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看到村里的长辈、儿时的玩伴还住在残破的土坯房当中,阴雨天气时的泥坑烂路让人不便出门,地面上时不时就能见到散落的垃圾,攀枝错节的电线如蜘蛛网般四处缠绕,大部分的村民每年就靠着几亩玉米地为生……此情此景激起了他心中的波澜,39岁的吴玉林毅然决定放弃在外赚钱的机会,回村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02年的他参加了支部换届选举,成功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6年,他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不懈奋斗,永生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所谓“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现如今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成为了今日的“岭南养生第一村”。这16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们逐一细数。

党员带头引示范农家乐开致富花

吴玉林深知只有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强党之基,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激发永生发展活力。2014年底他找到了二组党员吴建莉商讨发展第一家农家乐的计划,希望她能够发挥党员示范作

用,率先垂范,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起初,吴建莉是有所顾虑的,因为当时的永生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办农家乐承担着很大的经济风险,但经过吴玉林的耐心开导,她很快意识到作为党员,就应该有一股闯劲,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初,她开办了永生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取名“常家小院”,自营业以来,每年经营收入达到10余万元,真正成为了第一个将“螃蟹”吃出滋味的人,在她的引导下,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6年,村党支部又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和讨论,全体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致富,全体党员商讨成立了“永生村农家乐脱贫互助组”,吴建莉被推举为组长。互助组按照“结对帮扶、互帮互助”的原则,形成了“一帮一、一带一、一扶一”机制,作为负责人,吴建莉不仅利用自家场地组织开展农家乐技能培训班分享经验,还免费提供厨具、食材等。在旅游旺季,互助组有计划地把游客向其他农家乐经营户“分流”,让大家共同赚钱。在党员张利萍、吴建莉等同志的帮扶带动下,互助组内成员陈海军、刘虎强相继开办农家乐,成为了永生村最早脱贫致富的人。贫困户刘虎强的包联干部张利萍是一名极其热心负责的年轻党员,自包扶工作开展以来,几乎每周都要入户走访一次。在摸清刘虎强家庭情况以后,她大胆提出了“建房,发展农家乐”的脱贫计划,并为刘虎强分析优劣势,多方奔走协调无息贷款,帮助联系建房施工队伍。房子建成后,又积极联系介绍刘虎强夫妻参加镇上组织的农家乐培训班。自农家乐营业以来,每月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刘虎强兴奋地说:“党有这么好的政策,村上有这么好的环境,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党员帮助我,自己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夯实基础强堡垒创新模式兴产业

永生村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立足“党建促发展,脱贫抓党建”的工作思路,紧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产业”的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了农村改革发展活力,打造了一支脱贫攻坚骨干力量。

村党支部通过入户走访,对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生活状况、脱贫愿望逐项了解,及时掌握贫困户第一手资料。对永生村24户贫困户,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精准发力。村支部邀请种养殖能手、技术人员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技能培训,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设立4个产业小组,每个产业小组由一名党员负责,根据产业情况将贫困户分配到各产业小组,并由1名有能力党员进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

村党支部洽谈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一家,组建成立庆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村民土地200余亩,建设蔬菜瓜果采摘园、开心农场乐园、露天蓝莓樱桃采摘园等五个农业园区,建成观光长廊1座,新建采摘体验大棚31个,带动当地村民就业60余人。

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作用,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动员群众发展香菇产业,积极为香菇产业户协调流转土地,争取产业扶持政策和贴息贷款,贫困户袁金虎在党支部的引导下,成立了香菇种植产业互助组,流转土地23亩,建设香菇大棚27个,带动周边6户贫困户和15户一般户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同时,还牵头注册成立有机蔬菜、獭兔养殖2个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全村主导产业全面发展。按照就近务工的原则,永生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开发环境保洁、生态管护等技术难度低的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户公益岗位就业9人。

2017年以来,村党支部以“三变”改革为契机,采取创办、领办方式,组织党员骨干、专业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入股分红。3名支部委员分别注册成立了旅游开发建设公司等3个经济实体,联系8户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户再包扶24户贫困户,形成党支部为核心,“三变”改革为路径,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贫困户致富为目标的党建领航产业脱贫工作模式,将全村符合条件的村民全部纳入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永生村党支部始终以建强战斗堡垒为引领,全面创新“党建促脱贫+”模式,按照“支部穿针、党员引线、群众受益”为整体工作总思路,全面提升村支部党建工作实效,不断谋划党建领航产业脱贫新思路,攻坚克难、奋力追赶、聚力超越,持续书写永生“党建促脱致富”新篇章。

因地制宜定规划山水相伴忆乡愁

美丽乡村建设伊始,永生村党支部就提出了“加大投入打基础、兴业利民出实效”规划设计原则,按照“岭南风情,乡村味道,规划先行,产业带动”的总体思路,解决用水难、出行难、住房难等问题。先后组织开展全村自来水管道铺设工程,修建灌溉渠2000余米,解决农作物生产灌溉用水问题;修建通村水泥路500余米,按照“徽派民居、岭南风情”建筑风格让30户村民住上了崭新的房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率先在全县建成了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从源头上解决了分散污水无处收集的问题,村庄“脏、乱、差、散”面貌彻底改变。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游,村支部突出田园风光和长寿养生内涵,建成了“岭南长寿街”“长桥水街”两个景区和“荷塘月色”“望月山庄”两处景点。突出“一村一品一韵”,以“赏花、避暑、戏水、采摘、品尝”为主要内容,建成蔬菜瓜果采摘园、开心农场、蓝莓樱桃采摘园等五个农业园区;养殖土蜂500余箱,年产土蜂蜜约2万斤,黄精、柴胡等中药材留存100余亩,全村建成香菇大棚34个,生产规模17万袋,新办特色农家乐、农家客栈15户,全方位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让游客全身心感受乡村游的恬静与安逸。现在的永生村,已成为西安、宝鸡、汉中等周边区域众多游客向往的避暑养生福地和生态旅游魅力之乡。自2016年“五一”开园到现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46元。

乡村美了、旅游火了、村民有钱了,精神文化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对此,该村党支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大力弘扬良好家风家训,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组建了乡贤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修建了乡风文明一条街,建成村史馆、农村老年幸福院、留守儿童幸福家园,充分发挥道德讲堂和农家书屋作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先后涌现出了“最美宝鸡人”“感动凤县人物”李小虎,“宝鸡市首届孝子”肖凤芹等道德模范。如今,“家园美、生活美、环境美、乡风美”,已经成为永生村的真实写照。

“永生能有今天的成绩真的是不容易啊,当时一个月就一百多元的工资,天天出去要项目、跑工程,这出去一趟就得好几百元,不过看着村里的变化,我真的很欣慰,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该干的,干这些我心里舒坦”,这质朴的话语从吴玉林的口中讲出,显得那么从容,作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辛勤付出的背后又藏着多少汗水与泪水。我们始终坚信只要紧跟党的步伐,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幸福的明天。

(作者单位:陕西省凤县红花铺镇党委)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