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五大要素,夯实培育基础。一是精选培育对象。遴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为对象,需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或相当于高中),年龄在18~50周岁之间。目前,全省已培育了17万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明确培训机构。各级农业部门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确定培训机构应具备基本条件,并进行备案管理,全省已完善了500家以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的多元化培育体系。三是遴选优秀师资。已建立了5千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师资库,同时选择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现身说法,增强了培育效果。四是精选培育教材。除了原农业部发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外,积极动员地方编写专修教材,形成通用教学资源和地方特色教学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教材体系。五是打造实训基地。全省分类、分层建设各类示范性综合培育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农民田间学校525个,就地就近开展产业培训,2017年评选了28家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为各地培育工作提供实训交流学习平台。
做实六个环节,规范培育管理。一是丰富培育内容。围绕农民怎样种养得好、卖得好、经营管理好,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围绕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可持续农业、当地主导及特色产业;围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发展成为党员、村基层组织和合作社骨干、村致富带头人等方面有针对性设计培训内容。二是精心组织培训。要求项目县市区制定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教学管理方案。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方案开展培训,严把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做好培训考核和验收。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市区农业局(农委)审定,各县农业局会同财政部门组织验收。四是创新培育模式。省、市、县分工协作,推行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两条主线,在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育。2017年全省确定32个互联网线上培育示范县,利用湘农科教云平台积极探索农民接受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信息化手段培育示范工作,年培育3万人次。五是规范认定管理。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群体的职业属性,引导接受教育培训,定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完善严格的认定管理制度体系,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万余人。六是加大政策扶持。坚持把土地流转、产业扶持、示范推广项目等政策措施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挂钩;鼓励各地争取财政资金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人才奖励激励,调动农民参与认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资金监管,增强培育实效。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实行“五到县、一挂钩”的项目管理模式,即将项目资金切块到县、目标任务落实到县、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管理责任明确到县、绩效管理延伸到县,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挂钩。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指标考核范围。以培育对象满意度为核心,对培训教师、实训基地、培训班组织和培训效果等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全程考核,考核结果与下年度任务、资金安排挂钩,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
(作者单位:湖南省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