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11-04 01:41:19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从业者收入少等原因促使农村人口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这些现象也促使土地逐渐集中,资本、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进入农业,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需要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不难看出,只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全面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带动更多有志、有识之士进入农业行业,才能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切实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一、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地处中国东北的中部,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态示范省,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六大林区”、“八大草原”之一。全省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人均耕地0.21公顷,农村人口1203万人。2014年吉林省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训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人才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约2.5万人,截止到2017年末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人。2015年开始,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每年委托吉林大学培训4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在其中精心遴选优秀的青年农场主赴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以及日本、韩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交流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部门主导地位不强,缺少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在农业农村部成立之前,多个部门参与农业农村工作,农业部门只管农业生产环节,财政、发改、林业、水利、卫生、民政、国土、住建等部门都有涉农业务部门。在一些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财政部门充当“会计”和“出纳”的角色,农业部门是“办事员”,需要去财政部门报销费用。一些涉农部门和地方的领导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认识上存在偏差,缺少必要的配合与支持,执行无力,这种九龙治水的现象导致很多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展缓慢。很多中央财政农业支持项目需要省级财政和各市县提供配套资金,而地方财政状况普遍紧张,很多财政惠农项目因地方财政无法提供配套资金最终夭折,造成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二)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条件有待改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数量有限。很多基层培训机构设施陈旧、落后,无法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例如,吉林省农广校系统目前承担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任务近一半,但是很多基层农广校办公条件较差,人均一台办公电脑的标准都无法达到。东部山区某农广校编制10人,每年办公经费仅2万元,因往返交通费用问题,教师无法参加高水平的师资培训,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很多学员居住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又没有相关的交通补助,给培训机构后期跟踪指导服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三)机制不健全,对象不精准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但因机制不健全,管理上缺位,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多半只为完成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硬件设施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培育方式单一,后期指导服务不到位,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培育对象终身化、片区化、凑数化的现象严重,参加培训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老龄化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整体培训质量。培训课程赶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仍以理论培训、参观考察二元模式为主,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农民岗位复杂、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很难达到培训目的。

(四)农民自身对科技培训的认识不到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为的是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学习工具落后,很多年龄偏大的农民甚至还使用老年机、功能机,对农业科技接触很少,基本还是按照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只有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的科学种田能力、市场竞争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助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

(一)积极争取惠农政策扶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含金量

随着农业农村部的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并入农业农村部,统筹了农业农村工作,结束了九龙治水的局面,也使农业产业链管理更加统一,对农业生产、乡村振兴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待整个机构改革完全结束后,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有了相应的各项职能权限,惠农政策也能在部门内部统筹安排,这给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创造了有利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千差万别,并非每位参与过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都能够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保障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称号的含金量,建立完善认定管理制度。结合吉林实际确定分类分级职业农民认定条件、认定指标,完善认定程序、认定办法和动态管理内容,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和社会监督查询系统,实行认定和退出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含金量。

(二)改善培训条件,锤炼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各级政府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支持力度,对以农广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增加办公经费,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好培育平台。选拔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教师,组织成立省级新型职业农民示范讲师团,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时优先从讲师团选派师资,形成一种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对全省新型职业农民专职教师进行轮训,逐渐锤炼一支素质过硬的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农业专家热线、农业技术讲师团等平台,与培育学员跟踪联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后续服务。

(三)努力创新教学形式,推动中职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衔接

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要求,开展系统培训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指导。积极探索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利用农闲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大棚进行现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推动校企合作,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产业链上,大力推行理实结合、产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职业教育新形式。在农闲时面授辅导理论、学员自学、媒体教学、顶岗实习、外出参观考察;在农忙时突出实训、专题技术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适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教学。目前我国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基本普及,要让农民利用微信群和在线学习平台随时向农技人员及农业专家寻求帮助。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依托职业农民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这两大主要工作建立了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管理跟踪服务系统,邀请优秀师资录制精品课程,对中专生在线学习时间进行严格要求,并同时采取线上教学和线下授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习时间达到要求并通过线上测试才能参加期末考试,各级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随时查看学员学习进度,可以对学员整个学习阶段全程监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提高培训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吉林省农广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时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吸引有意愿提升学历的学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未来还要探索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阶段要求、生产措施、市场信息、政策扶持等内容。农民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另外还要探索同高职院校和农业大学合作,提升学历水平和层次,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高层次教育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四)强化组织管理,精心遴选培育对象,做好宣传工作

做好组织管理,能提高教学效率,确保办学质量。一是筛选组织能力强的学员为班长,配合农广校老师做好教学组织、学员管理工作;二是以自荐与选举结合方式建立班委,引导班委开展自我管理,协助学校教学工作与组织开展班级活动,提高凝聚力;三是建立微信群,每期学员拍合影,制作通讯录,方便师生沟通、组织管理,激发学员集体认同感。

精心遴选有学习意愿,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从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的农村有志青年,培养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民队伍。在培育对象中筛选出部分优秀学员,最好以中青年为主,优先选择对农业发展兴趣高、能够为农民创业和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学员,使其起到示范作用,争取培养一个,带动一批。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关系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探索农业后继者培养途径,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