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7时0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6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6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这种一箭二十星的发射方式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
九三胜利日阅兵上,“东风”5B分导式多弹头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公开亮相,向全世界宣告我国已经掌握了分导式多弹头这一顶尖的战略导弹技术。在人们还沉浸在胜利日阅兵的喜悦中,感慨东风浩荡的时候,“长征”6号的发射让火箭和导弹相关话题的热度进一步提升。
一箭多星与战略导弹的多弹头技术之间还是有着一些渊源的。这两项技术都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无论是美国当年的两次试验性发射,还是后来苏联的一箭八星,其背景都是战略核导弹开始步入多弹头时代。进入21世纪,商用火箭发射市场进一步拓展,小卫星、纳卫星技术的进步更加促进了一箭多星的发射。毕竟,这种发射方式能够提高火箭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展示本国火箭技术的先进程度。2007年,俄罗斯用“第聂伯”火箭一次发射了14颗卫星。2013年,美国用“米诺陶”火箭一次发射了29颗卫星。从此,争夺单次发射数量的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俄罗斯用了2天时间就用“第聂伯”火箭以一次发射32颗卫星的行动夺回了第一的称号。去年1月份,美国发射了一箭34星。过了不到半年时间,俄罗斯再次动用“第聂伯”火箭进行了一箭37星的发射,并将一箭多星的发射纪录保持到现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发射一箭多星的“米诺陶”火箭与能够携带10枚分导式弹头的“和平卫士”洲际导弹有密切的关系。俄罗斯的“第聂伯”运载火箭则是由苏联研制的R-36M洲际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18“撒旦”)改造而成。该火箭沿用原来的发射井,是少有的从导弹发射井中发射的运载火箭。而R-36M洲际弹道导弹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基洲际导弹,具备投送10枚分导式弹头的能力。
但是,一箭多星并不是多弹头技术的附庸,而是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发展体系的尖端技术。与多头分导式核导弹强调精确再入、机动突防与核武器小型化的发展方向不同,一箭多星更加注重在测控方面的技术攻关。既要对地面的测控系统进行升级,使其能够执行多星管理的任务,又要提高卫星本身的自主性,减轻地面系统的管控压力。编队或者组网后的卫星群能够完成以往单颗卫星难以完成的任务。
另外,在关注一箭二十星的时候,千万不能冷落了“长征”6号火箭本身。这次发射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秀。我国的运载火箭从此迈入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时代。新一代运载火箭无毒,无污染,动力强劲,发射准备时间短。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的“三平测发”模式使“长征”6号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干净明亮的尾焰、设计紧凑的箭体让人体会到了“航天强国”的实力。这次漂亮的首秀在让我们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使我们对“长征”5号、“长征”7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其他成员有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