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编辑/吴佩新
11月,北京入冬。只有在内陆城市生活上三年五载,你才能感悟到北方人浓重的冬日情结。不冷,或没雪,这样的冬天是不对的。
2003年11月底,也下了雪。也是那个冬天,在北京我见到了美国“飞虎队”老兵罗伯特·雷赫(RobertLayher)。Layher实际是德裔姓氏,发音接近汉语“莱尔”。显然接待方提供的翻译不太准,但我很喜欢,很容易让我想起《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有气势,不娘炮。
见到老人之前,脑子里浮现过很多画面。传奇的“飞虎队”老兵,到底是什么人,会不会真像电影里那样威风八面?等见到了,才知道自己可能猜错了。
就一普通美国老头儿。个子倒是挺高。慈眉善目,还有点害羞。腿有点瘸,来北京前摔着了。不时拿手绢擦鼻涕,北京太冷,感冒了。说话语速也不快,慢条斯理。这老头儿,一看就心眼挺好,能在战场上杀人放火?
第二天,正式采访。老人不紧不慢地从一个信封里掏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小伙子英气逼人,背景是一架画着鲨鱼嘴的P-40战斗机——当年的他,二十五六岁,英气逼人。
一路聊下来,才知道老人出生在191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的奥提斯长大,来中国以前已经在美国海军服役了两年,在圣迭戈海军基地还曾担任水上巡逻机的机长。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和日本还保持着外交关系。在罗斯福总统暗地授权下,中国政府以“中央飞机制造公司”的名义在美军部队中“招聘”飞行员,实际就是以签合同的形式出钱挖人,以应燃眉之急。应聘者必须未婚,飞行经验1000小时以上。雷赫谎称自己未婚,加入了隶属中国空军编制的“美国志愿大队”,成为最早那批“飞虎队员”之一。
在缅甸培训期间,雷赫被分到了代号“熊猫”的第二中队,战友们喜欢叫他小名Bob(鲍勃)。作战期间,他单独击落日本飞机2架,可能击落3架,并和战友们轰炸了滇缅路上的日军目标。他还曾被派往卡拉奇,替中国军方接收美国援助的飞机。1942年“美国志愿大队”合同期满解散。雷赫没有马上走,又在桂林又多待了两个星期,负责培训美军驻华部队的新飞行员。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与他共用过47号P-40战斗机的战友约翰·佩塔奇被日军高炮击落,不幸牺牲。然而,美国军方并没有把他们在“志愿大队”这一年算进军龄。为此,“飞虎队员”们回国之后,只能以平民身份重新入伍。
回国后雷赫重新加入美国海军,曾执飞北大西洋航线,向英国运输军用物资。1946年退役后,他回到了家乡科罗拉多,后来又去了堪萨斯。直到1984年,佩塔奇的女儿才接到美国政府补发给父亲的优异飞行十字勋章。所有“飞虎队员”获得这种勋章则已经是1996年的事,他们在中国的作战生涯终于被军方正式承认。
家里有个大农场。老人曾微笑着给我看了另一张照片——农场“全家福”,子孙满堂,个个笑容灿烂,一堆猎物堆在脚下。我瞄了一眼,老人目光里明显透出几分得意,比讲述作战故事还要开心。照片中间那位老太太叫玛丽安,他老伴儿,三分钟找不到“我的Bob”就会絮絮叨叨。
那天,老人打扮得干干净净,刮了脸,还特地戴了一顶帽子,上边绣着那只从V字飞出的飞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2006年11月17日,老人在夜间悄然离世,没有任何痛苦。两周前他度过了结婚65周年纪念日。那年的11月,北京也是特别冷,大风咆哮。
如今,9年过去了,北京又下雪了。
天堂可好?Bob,你这可爱的老头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