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时间:2024-11-03 05:50:37

1孟兆祯先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园林的灵魂是文化,这主要体现在它的文化属性。中国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园林文化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艺术的3个层次,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的兴衰,蕴含了多元化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理念,折射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与品格。诗词歌赋、书画碑刻、楹联匾额、戏曲园记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记载并传承至今。

孟兆祯先生在其专著《园衍》的开篇既亮明了传承与创新应以“学科第一”。孟先生自年轻时就开始追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学习京剧到北京赶考,他的执着感动了一代名师李慕良先生。上大学期间,孟先生每到周末都去学艺,是马派艺术的真正传承者,得到李慕良先生的高度肯定。他酷爱京剧,博采众长,对各个门派的技艺均有研究。在几十年的生涯中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都从未间断过对京剧艺术的追求。他在京剧界有着很高的声望,但从未流露,他所坚持做的就是直到现在仍然每周五都要聚集京剧票友一起唱戏,而且自掏腰包,对此杨赉丽先生也是无可奈何,淡然一笑。孟兆祯先生并不是简单地将京剧作为一门戏曲艺术来看待,而是从中悟出很多与园林艺术相通的道理与人生哲理,在孟先生家客厅挂着一副他亲自书写的对子“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这就是很好的例证。一出戏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和柳暗花明,孟先生把这些京剧中的哲理与感悟融会贯通运用到园林艺术的表达当中。他酷爱中国的书画与文学,善于将传统绘画的理论运用于园林艺术,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他常讲“绘画讲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讲到苏东坡题跋·书王维蓝田烟雨图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讲到王国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等等,以此来表达园林创作之要义。他的隶书传承中富有变化,飘逸而又不失力道,体现了一种特殊的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等书法语汇也经常被孟先生用于园林教学当中。寓乐于教,是孟先生讲课的特点,所以孟先生的课永远是座无虚席。孟先生爱好广泛,情趣博雅,家中的花鸟鱼虫总是生机盎然。跟孟先生接触时间长了,你会深刻地体会到孟先生的人文情怀与顽童心态。“湖山有真意,草木皆含情;鸣虫常相伴,舞台绎人生。”生活中孟先生的人文情怀是丰富多彩的,但更重要的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坚持。他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中华文化基因,从中总结提炼中华文化的哲理,他以“问名、相地、立意、布局、理微、余韵”来讲述中国园林应该遵循的创作过程,并特别强调了“明旨”与“借景”的重要性。他通过退思园的案例,不仅解读了造园的思想与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借这样一个案例,来传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他以山西蒲县东岳庙的一副对联“伐吾山林吾勿语,伤汝性命汝难逃”来讲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以苏州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样一副对联讲述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孟先生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技艺独有研究,这源于先生对山的内涵与精神的理解。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正是这种君子比德于山水的思想,成就了中国人文山水园。孟先生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造园之“假山”案例,从起源、思想、类别等方面分析假山的运用与艺术手法,总结提升到理论高度,并对叠山理法、置石技艺作了深刻的释义,“石不能言最可人”“片石有致,寸石生情”“置石看云起,移石动云根”。这些生动而人文化的解读使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假山叠石技艺从艺术特征与造园理论的角度予以传承,“水因山秀,山因水活”,对于山石艺术的表述在其著作《园衍》中处处可见,并以第九章作为专门的释述。

现在考察干部都要看你有没有“四个意识”,有没有作为,敢不敢担当。这对我们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学习与研究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笔者以为首先要回归到园林学科的宗旨上来。“学科第一”,孟先生对于当代风景园林学科有着强烈的传承与担当。他秉承汪菊渊、吴良镛先生对于学科创建之初衷,积极响应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思想,将传统文化的追求体现在他的实践上,“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就引出对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的第二个感悟。

2孟兆祯先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践行者

孟兆祯先生创作出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风格的烙印。深圳仙湖植物园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杰出案例。深圳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建设植物园可谓意义重大。孟先生受深圳市政府委托,带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师生团队,从相地开始,进行了一次艰辛而快乐的创作。他秉承中国传统造园之要义,说服深圳市政府选择梧桐山西北山麓作为植物园的基地,这就为一个成功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先机。其次,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梧桐山当地的一些传说,以“仙湖”命名,准确定位,确立了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地域的文化三位一体的设计总则,预判了深圳改革开放区域协同发展趋势,成为吸引港澳与珠三角地区游客前来的重要前提。三是脚踏实地,博采众长,集地方政府、专家、植物学家意见于一体做出的综合方案,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景区、植物、建筑与山水之间,寓情于景,寓景于境,寓植物分类展示于优美环境之中,将中国园林艺术创作手法完美地运用于仙湖植物园的设计中。如今30多年过去了,深圳仙湖植物园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植物园,引领了后来国内地方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模式,也培养出了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何昉等一批人才。20年后,先生又主持了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建设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植物园,孟先生在充分分析原有地貌、地域文化与现状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理念,带领他的得意门生朱育帆教授重点对废弃的矿坑进行设计处理,呈现了又一个完美的植物园。

孟先生非常重视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项目的历史与文化渊源,每逢下笔总是要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度调而行。柳州柳侯公园改造总体设计、邯郸赵苑公园总体设计、紫山灵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苏州虎丘风景区规划方案无不遵循此道,均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让我想起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次组织规划设计方案评优时,拉萨布达拉宫后面的龙潭公园改造这个项目。作为一个援建项目,其完全不顾西藏地域独有的民族风俗与宗教信仰,完全不顾布达拉宫后面的龙潭景区的历史传说与现状,运用一些内地新兴的城市街头绿地改造的现代手法去规划营建,完全破坏了这一区域的神圣氛围。作为评审专家组组长,孟先生断然拿下了这个项目的评审资格。这样的案例也让我们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批评城市建筑求大、求洋、求怪时所讲: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这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是长期以来干部扭曲的政绩观所致。这就需要我们专业人员自律反省。孟先生身处北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古典园林的修复工作,积极推动北京现代园林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后各项工作逐步走入正轨,被八国联军、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由于长期处于无机构管理状态,园区土地受到蚕食,园区内残垣与散落的地面文物由于农民与外来人员的自建房遭受到了进一步破坏,专家呼吁要对圆明园进行保护与恢复建设。当时作为北京市政府园林专家顾问组组长的孟兆祯先生提议到圆明园组织活动,但当时圆明园的主任很抵触。那时圆明园刚完成农民拆迁占地工作,百废待兴,在这位主任的带领下,职工没日没夜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将园内蜿蜒起伏的道路改成了笔直的柏油大道,将残破石桥修成钢筋水泥之躯,成排成行栽植一些新的树种,将原有环境进一步破坏,受到文物专家的严厉批判。正因为此,孟先生更是坚持要去,经过协调终成此行。专家组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大家圆明园应该如何在遗址保护、修复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得这位主任茅塞初开,圆明园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20世纪90年代初小西山上开辟了一条防火道,使得山体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远远看去一道白色的伤痕曲折盘绕,孟先生联合多位专家上书,得到北京市政府与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立刻着手进行了山体修复工程。这一期间孟兆祯先生参与了很多古都风貌保护项目的论证,具体指导了很多历史名园的修复工作。记得北海静心斋收回以后,这个精彩的园中园的假山修复是一个难题,孟先生与赵光华、杜仙洲等专家反复推敲论证,冒着酷暑与假山师傅一起工作了若干日月,使得古园焕发了昔日风采。孟先生还十分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与乡土植物的运用,每年都要求安排专题调研,为拓展古树生长环境,延续古树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与孟先生交往中,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时刻关注国家发展脉搏,与时俱进。孟先生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时代,勤于实践,开拓创新,集一生所学为国家大事服务。记得1990年北京举行亚运会,那时北京的园林建设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孟先生多次以市政府专家顾问的名义提建议,做咨询。为了办好亚运会,一大批园林项目得以实施,今天的朝阳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至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孟兆祯先生更是踌躇满志,先是对北京市2004版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为北京市绿地指标不降低付出了大量心血。当时正值开发浪潮,侵占绿地、砍伐树木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孟先生坚持要生态优先,多次强调将绿化隔离地区改作隔离绿化地区,要用绿地率而不是覆盖率来确保绿地不被蚕食等。借奥运会申办成功的东风,政府决定建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孟先生领衔下,设计团队日夜兼程,反复推敲,做出的方案在若干个竞标方案中胜出,使其成为新世纪的优异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方案胜出后,孟先生对园中北京中轴线北沿的假山格外上心,亲自烫样,付诸实施,成为现代园林假山上乘之作。2013年第九届园林博览会在北京举办,与历届不同的是政府承诺要建设一座中国园林博物馆,2010年6月北京市政府将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建任务交给公园管理中心。由于时间紧迫,要想高标准完成任务,必须请高人来指导,于是就找到孟先生汇报说,拟请规划、文物、园林、博物馆4个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想请孟先生做组长,孟先生欣然接受并表态随叫随到。孟老说到做到,参与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在很多关键节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要提到的是,2012年工程过半,孟先生认为园博馆室外轴线端点缺少收尾,建议将北海“延南薰”置于此,当时时间紧、地方局促,设计与施工单位均表示反对,但笔者认为孟先生这个意见非常重要,在笔者的坚持下,仅用3个月“延南薰”如愿落位,大家均给予高度认可,成为点睛之笔。2013年5月18日开馆,孟先生作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北京市政府邀请的嘉宾参加了开幕式,看到自己的心血浇开了花朵,他异常兴奋,此后多次来到园博馆参观指导,并率京剧票友来馆体验。在2013年9月举办的园博馆首届论坛上孟先生作了主旨演讲,2014年5月22日孟先生邀请吴良镛先生来到园林博物馆,再次给我们鼓励。开馆1周年之际,园博馆推出“园林文化大讲堂”公益讲座,面向社会宣讲,孟先生愉快地答应做院士讲坛第一讲,体现了一位老园林工作者的高尚品格与对普及园林中国梦的渴望。

3孟兆祯先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听孟先生讲课如同听故事,我想这是所有听过孟兆祯先生讲课学生的共同印象。师道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传授,而传授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引起听众的共鸣。孟先生总是引经据典,以其铿锵有力的嗓音、妙趣横生的语言、潇洒飘逸的板书和简洁唯美的图释来解析经典案例,记忆中借景与立意的案例最为生动。如讲泰山筛月亭时,他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先生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总结,以故事的形式启迪学生,在孟先生的讲课中经常提到成都一家小饭馆的招牌“口吅品”,通过对这3个字的解读,告诉大家一个普通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尝一尝才能知道好坏,继而我们就要说出好坏的道理,一道名菜还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并以此引导出对于园林的鉴赏与悟道。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它能够使一些对于园林毫无兴趣的人得到启迪,进而认知园林、热爱园林。还有知鱼桥的故事、八音涧的故事、曲水流觞的故事,都让人懂得了很多园林中的学问与趣事。记得先生在讲颐和园上山步道边的叠石时,问学生为什么有台阶的两边要高出来呢?因为过去是没有灯光的,晚上月光下怕看不清楚失足摔着所以凸显,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问阶石”。讲到北海团城上的“遮阴侯”与“白袍将军”,仿佛再现当年乾隆爷在团城时的场景。每每提到团城死掉的“探海侯”时,他总是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之情。正是这样一些动人的讲解才使我步入工作时一下子对于古典园林有了进一步求知的渴望。在这里,笔者也表个态,一定找一株形神兼似的油松,百年以后再现北海团城“探海侯”的风采。

孟先生培养出来的弟子“桃李遍天下”。孟先生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的职责。他面向社会,积极宣传园林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传播园林文化。面向行业,秉承园林学科创建之宗旨,积极宣讲园林学科在今天应该遵循的原则与研究拓展的方向。面向学生,答疑解惑,用磁性的声音、动听的故事,引导学生步入园林人生。今天,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传承与创新是摆在每位园林工作者面前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园林的主题是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园林的灵魂是文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园林的本质是民生,道法自然,生态宜居。

作为孟先生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也一直能够有机会得到孟先生的不断教诲,实乃幸事。在2014年的研讨会上,笔者讲过学园林50岁不晚。人过50已知天命,想做的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对于园林的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研园林是我的梦想,这个学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就是要从古典园林中汲取养分,我在园林系统干了30多年,但北京古典园林的很多地方我都还未涉猎,知之甚少。园林不是玩赏之所,是中国人理想的宜居环境,孕育着很多人生的哲理。孟先生为什么那么重视明旨,就是因为中国的园林就是要通过楹联匾额来告诉后人做人的道理,做园的哲理。园林中许多像“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的经典楹联匾额,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第二是要从大自然中学。中国的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因为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地貌,孕育出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才有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为什么柳宗元写出“种树郭橐驼记”,他是借种树必须顺树木之天性这样一个道理来表达做官必须识民情、顺民意,才能造福一方。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小康社会发出一个也不能少的号召,反复强调要落到实处。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新时代的国策,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认识先人“人和天调”的处方,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从书本上学,古今中外,有太多的课要补。我中学时受到语文老师的打击,文言文没学好,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古典园林方面的著作与一些前辈们的书籍,没有文学功底读起来确实困难,所以要挑战自己。对于国外的园林研读甚少,也是因为外语问题。四是继续向孟先生等老一辈专家学。学问只能高山仰止了,但老先生具备的那些修养与生活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一生的。“观山观水观天下,品酒品茶品人生。”园林必须服务民生,融入生活,这是一种工作与生活态度。看到我画松,孟先生以古画语录“画松万本,方得其真”鼓励我,我想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之所以我们园林界的老先生健康长寿,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知识渊博、情系祖国与高尚的自我修养。

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园林,2个100年的中国梦更是需要园林工作者的智慧与劳动。事实上从古至今,园林就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30年前汪菊渊先生在大百科全书中阐述“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这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吴良镛先生提出今天的风景园林应该担负起“重整山河”的责任,语重心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顺应了今天的社会发展,在孟先生的倡导下,其依然应该成为风景园林行业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的最高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今的孟兆祯先生,在新时代到来之际,又准备出发了。这一次孟先生将站在更高的视野,带领他的弟子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梦想贡献力量;以风景园林学科之根本,将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八五小叟总求真,德艺双馨励后人。怀揣美丽中国梦,巧汇家国处处春。”

(编辑/李旻)

作者简介:

李炜民

1963年生/男/内蒙人/博士/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北京100044)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