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剖析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剖析

时间:2024-11-03 05:29:28

摘要: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和皇家园林群的代表,是园林与城市文化的共生体,具备巨大的遗产价值和“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的文化景观特性。通过阐述“三山五园”的景观实体与人文思想的相互作用,包括人文思想指导下的景观建设、景观整体折射出的精神内涵2个方面,展现“三山五园”的文化景观特征;接着将“三山五园”与国内外园林主题的相似遗产地进行对比,阐述其遗产价值的独特性,探讨其可能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及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在探索“三山五园”文化景观遗产潜力的同时,对该地区的保护和管理进行思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皇家园林;遗产;价值评估;保护管理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5-0115-04中

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12-02

修回日期:2017-08-15

项目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5ZCQ-YL-02)资助

Abstract:TheareaoftheThreeHillsandFiveGardensinBeijingwesternsuburbs,previouslyoccupiedbytheroyalfamily,isalwayswellknownas"thetop-classmasterpiecesofChineseclassicalgardens".Inthewholearea,theartificialconstructionsshowedgreatrespectstothesurroundingnaturallandscapesandfollowedmanyideasof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Howeverinalongtime,thevaluesofthisdistinctive"combinedworksofnatureandman"hasnotyetbeencognizedsystematically,andtheareaisseldomseenassignificantculturallandscapeheritageasawhole.Thispaperaimstore-discovertheroyalareafromtheperspectiveasthereviewontheCulturalLandscapeHeritages.Itfirstlysummarizestheinteractionsbetweenlandscapeentitiesandspiritualconnotationsinthearea,includingthetypicallandscapeconstructionundertheguidanceofhumanisticthought,aswellasthespiritualconnotationsreflectedbytheoveralllandscape.BycomparingtheThreeHillsandFiveGardenswithgardensintheworldwhichsharesomesimilaritiesandhavebeenlistedintheWorldHeritageList,aswellasotherwell-knownChineseclassicalgardens,thepaperseekstofindthespecificityanduniquevalueofthearea.Byanalyzingthecomprehensivesituationofthisareaandexploringitsheritagepotential,thepaperdevotestopromotethewholeunderstandingoftheexistingresources.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royalgarden;heritage;valueassessment;protectionandmanagement

1文化景观与“三山五园”

“文化景观”于199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新类型,代表了“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其强调了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重在表达人类社会的多重文化属性[1],体现了物质空间、精神文化和时间发展3种不同维度的价值。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成型于清朝。“三山”为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为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2](图1)。它是一个园林综合功能区[3],包含了3个层次的构成要素:以上5座皇家园林,属核心区;各园林间的过渡地带,包括山水、林田、村落等;另还包括其他赐园、办公衙署、八旗营房等[4]。“三山五园”作为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共生体,依附于不同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城市文化,具备人与环境交互的文化景观基本特性。

分析国内外对该地区的研究现状①,国内主要包括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5-9]、历史变迁[10-13]、视觉设计[14]、景观复建[15]、具体园林规划设计[16]等;英文研究较少,包括园林展示[17]、保护利用[18]、生态思想[19]等。总体而言,将该地区作为文化遗产的专项研究还较为匮乏,其文化景观特性被忽略。本文以“三山五园”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突出的普遍价值为判断准则,探讨其价值独特性和可能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对该地区的资源状况及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2“三山五园”的景观实体与人文思想

2.1人文思想指导下的景观建设

2.1.1地形改造中对山水格局的尊重

山水考量和风水思想是“三山五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作为屏障抵挡来自西北的寒风[3];山下为永定河冲积扇,水源、植被资源丰沛[20](图2)。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则是为了更加顺应风水学思想,最为典型的即万寿山地区的湖面扩张和山体改造,将山水关系由相对孤立变为“山环水抱②”(图3)。图1“三山五园”区位分析图(陈康琳绘)

图2“三山五园”自然特征示意图③

图3万寿山地区地形改造前后对比图④

图4“三山五园”全盛时期功能圈层示意图(陈康琳绘)2.1.2整体互动的功能体系

整体性和完整性是“三山五园”布局的突出特点。景观方面,东部山地、西部低地的山水格局使该地区从东至西呈现出从山林到田园水乡的过渡[5];功能体系方面,京西稻为皇室提供粮食,八旗营房为安全护卫,周围村落提供商业和劳务支持,私家园林供皇权贵族居住[21],皆以皇家园林为核心服务对象。

2.1.3视域设计中的借景思想

借景思想贯穿于该地区的景观规划中。各园林在景观上互借互成,形成一个“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眺望体系[3,22]

。西山是西郊园林的大背景,对“五园”景观视线起主导作用的制高点包括了小西山最高峰克勒峪、香山最高峰香炉峰,另有玉泉山、万寿山、平顶山和百望山,分别作为不同园林的主要借景点(图5)。

2.1.4水系利用中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河湖水系的开发利用是“三山五园”发展的关键[23-24]。元朝,官员郭守敬2次引玉泉河水入内城,将西山诸泉之水聚于翁山泊;明朝,经过整治的万泉河水系被引用于私家园林;清朝,皇帝们尽可能地收集附近的水资源用于园林建设[25]。巨大的园林水体承担了泄洪、御旱、航运、农田灌溉及小气候调节等综合作用[26]。

2.2景观整体折射出的精神内涵

2.2.1政治理想的体现

“三山五园”作为清帝避喧听政的场所,成为一个与紫禁城互补的“宫廷式园林”[27],其景点命名、诗词留传大都具有政治寓意。如:乾隆赋《九州清晏诗》寓意江山永固;赋《万方安和诗词》象征世事安宁;“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景点皆体现了儒家治国思想[28]。

2.2.2审美情趣的诉求

“三山五园”既凸显了皇家园林的大气庄重,又结合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如:颐和园前山景区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具江南意境;大报恩延寿寺逐级上升中轴明显,尽显皇家风范。同时,“三山五园”内含各类珍藏,集中反映了清朝皇室的审美意趣。

2.2.3文化需要的反映

“三山五园”是清朝多种文化需求的载体。一为宗教文化,包括仙境追求、正统传承、民族融合等[29];二为儒家文化,清帝将自小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园林造景;三为礼乐文化⑤,该地区满足了皇家对“乐”文化场所的需求[20];四为农耕文化,此处水田散布,园林中也多有农耕景观,如颐和园“乐农轩”、圆明园“多稼如云”等。

2.2.4历史意义的见证

“三山五园”的重要政治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窗口[20]。园林兴废往往昭示着国运盛衰,“三山五园折射出来的,既是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变迁史,也是中华民族将近3个世纪的兴衰荣辱经历”[21]。

3世界遗产视角下的“三山五园”

3.1国内外相似遗产地类比

3.1.1世界遗产中的园林主题文化景观

选取《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园林主题文化景观与“三山五园”类比⑥(表1),可见其既具有特征相似性,又具有价值独特性。文化及艺术成就方面,国外园林多为某一时代的范例或创新,与此类似,“三山五园”是封建社会皇家文化的呈现,艺术影响力波及英、法、俄、德等国。景观特色方面,国外以小型公园、花园和植物园为主,而“三山五园”规模宏大;国外园林多强调设计感,而“三山五园”除美学价值外还从实用主义角度展示了农业文明。

3.1.2国内园林景观遗产

再选取国内园林景观遗产与“三山五园”类比⑧(表2)。苏州园林为私家园林,杭州西湖为公共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与“三山五园”同为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的夏季行宫,而“三山五园”的各个园林功能各有不同⑨;另外,“三山五园”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皇权中心,与紫禁城构成了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前宅后院”关系。图5“三山五园”景观视线关系分析图(陈康琳绘)

图6“三山五园”乾隆时期水系功能示意图(陈康琳绘)3.2“三山五园”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估

参照《操作指南》中的突出普遍价值标准,认为“三山五园”可以阐述出与标准(i)(ii)(iii)(iv)(vi)相对应的价值。

标准(i):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三山五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2000多年的集大成之作,吸收南北园林精粹,也是大尺度的土地利用改造和园林规划设计的杰出代表,人工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标准(ii):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山五园”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集中体现。许多造景理念体现了清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不同风格的佛教建筑展示了汉、藏、满、蒙多民族文化的杂糅;以圆明园为代表的园林是中外园林文化结合的见证。

标准(iii):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三山五园”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态与文化内涵为一体,展现了唐宋写意山水文化,延续了“天人合一”的精神需求。其功能布局体现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封建社会秩序,并展示了中国的农业文明体系。

标准(iv):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三山五园”展现了中国古代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园林哲学和成熟的造园技术⑨,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化、科技、工艺等社会发展水平。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于18世纪经传教士走向世界,“三山五园”由此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园林的一扇窗口。

标准(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编委会认为本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三山五园”见证了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清朝政治变迁的微缩窗口,同时留存了北京作为古都的大量史料,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职责和教育意义。

3.3真实性与完整性阐述

真实性方面,“三山五园”的城市山林思想得以保留,外部特征体现了可辨识的特点,西山背景、最典型的景观轮廓线如颐和园佛香阁等与清时无甚差别,城市轮廓线尚处于控制范围内;其都城近郊的区位关系也始终存在。完整性方面,该地区的宏观山水格局,景观要素如佛塔、寺庙、石刻等大都尚在;其面积也足够大,包括了5个主要山体(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平顶山、百望山)、3类水系(泉有玉泉山泉水、万泉庄泉水,河有长河、清河、万泉河和南、北旱河,湖有昆明湖、高水湖、养水湖、福海)以及环绕周围的林田,村落等。尽管如今的水系、稻田等多有变化,许多村落也处于拆建边缘,但物质形态并未完全消失。

4结语

综上,“三山五园”的景观实体与人文内涵相互渗透,与多条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突出普遍价值相对应,是一个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地区。但必须承认的是,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其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得该地区景观格局“孤岛化、割裂化”,造成了“三山”依旧、“五园”各异的状态[30]。为了强调并保护其潜在遗产价值,应按照世界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要求,合理保护、管理及利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区域整体性。避免园林割裂,注重各园林之间的纽带关系。第二,保护手段多样化。“三山五园”内含园林、农田、建筑等,各遗产要素的性质及价值具有差异性,应因地制宜,制定更加细致化、多样化的管理保护方法。第三,强调精神文化价值。不仅要保护物质实体,还需注重对相关非物质传统、文化意识的强化,加强文化品牌宣传,提升“三山五园”的社会地位。

注释:

①以“三山五园”为关键词精确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2017年的核心期刊,共26篇;以“theThreeHillsandFiveGardens”为主题搜索webofscience数据库2000—2017年的期刊文献,有2篇相关内容;以“royalgardeninChina”为主题搜索webofscience数据库2000—2017年的期刊文献,有4篇相关内容。

②风水学观念中,背后有山可旺人,前方有水可旺财。山能抵挡风的入侵,让人有安全感,水能带来温润的气体,并使视线开阔。

③资料来源:(清)《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④参考资料:《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周维权著。

⑤礼乐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用于规范社会地位,维持社会秩序;“乐”用于协调上下,维持社会和谐。

⑥截至2017年,《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9处园林主题文化景观,包括杭州西湖。本文将西湖放在3.1.2节“国内著名园林景观”详述。

⑦引自http://whc.unesco.org/en/list/。

⑧截至2017年,中国共有4处园林主题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因国内许多前期纳入“文化遗产”的遗产都带有“文化景观”特性,此处对2种遗产类型都进行了探讨。

⑨静宜园、静明园主要承担涵养水源和山居园林的功能;畅春园为皇太后住所;圆明园以园居、理政和游赏功能为主;清漪园重修后代替圆明园承担了园居、问政功能;另还包括多种类型的皇家赐园和官宦园林。

⑩引自http://whc.unesco.org/en/statesparties/cn。

参考文献:

[1]陈耀华,朱镜颖.世界遗产视角下的长屿硐天石文化景观[J].中国园林,2012(7):13-18.

[2]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5卷):清代建筑[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阙镇清.再失一城: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三山五园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没落[J].装饰,2007(11):16-20.

[4]刘剑,胡立辉,李树华.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克制范围界定探析[J].中国园林,2009(9):15-18.

[5]岳升阳.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1-63.

[6]魏晋茹,岳升阳.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京西稻发展[J].农业考古,2016(1):30-34.

[7]冯丽,陈楷.提升城市功能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探讨:以三山五园地区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5):66-71.

[8]田彩云.旅游引领三山五园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60-66.

[9]唐晓峰.中关村:保护好“三山五园”及其周边环境[J].城市问题,2000(2):36.

[10]夏成钢.大承天护圣寺、功德寺与昆明湖景观环境的演变(上)[J].中国园林,2014(8):81-84.

[11]夏成钢.大承天护圣寺、功德寺与昆明湖景观环境的演变(中)[J].中国园林,2014(12):99-102.

[12]夏成钢.大承天护圣寺、功德寺与昆明湖风景区的演变(下)[J].中国园林,2015(3):115-119.

[13]刘剑,胡立辉,李树华.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景观历史性变迁分析[J].中国园林,2011(2):54-58.

[14]杨菁,李江.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整体视觉设计[J].中国园林,2014(2):105-108.

[15]张龙,高大伟,缪祥流.颐和园治镜阁复原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2):37-40.

[16]张杰,熊玮.清代皇家园林规划设计控制的量化研究:以圆明三园、清漪园为例[J].世界建筑,2004(11):90-95.

[17]Fang-yinLin.AcontemporaryinterpretationoftheYuanMingYuan[C]//2013DigitalHeritageInternationalCongress(DigitalHeritage).Federatingthe19thInt'IVSMM,10thEurographicsGCH,&2ndUNESCOMemoryoftheWorldConferences,plusspecialsessionsfromCAA,Arqueologico2.0,Space2Place,ICOMOSICIP&CIPA,EUprojects,etal.Proceedings.2013:613-619.

[18]ZhangYJ.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oftheJingyiGardeninFragrantHills[C]//47th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s(IFLA)WorldCongress.2010:130-133.

[19]FuYR.EcologicalThinkinginChineseClassicalGardenandItsContemporarySignificance[C]//47th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s(IFLA)WorldCongress.2010:370-373.

[20]杨振铎.关于京西园林文化区的思考[C]//《圆明园》学刊第九期.2009.

[21]张宝章.三山五园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2]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3):291-295.

[23]侯任之,岳升阳.海淀镇与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与文化渊源[J].北京规划建设,2000(1):6265.

[24]侯仁之,岳升阳.海淀镇与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与文化渊源(续)[J].北京规划建设,2000(2):59-63.

[25]岳升阳.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39-45.

[26]张勃.皇家的园林艺术[J].文史知识,2007(8):44-51.

[27]何瑜.三山五园称谓的由来及其历史地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0-61.

[28]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58-60.

[29]黄晓明.清代园林文化[C]//《圆明园》学刊第八期: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特刊.2008:14.

[30]钱云.“城市-风景-遗产”一体研究视野的价值与应用:以“北京三山五园景观格局重塑”教学探索为例[J].风景园林,2016(1):62-69.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陈康琳

1993年生/女/重庆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北京100871)

钱云

1979年生/男/江苏太仓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住房与社区(北京100083)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