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无锡近郊“天下第二泉”名胜的形成

无锡近郊“天下第二泉”名胜的形成

时间:2024-11-03 05:07:52

TheFormationof"theSecondSpringoftheWorld"asaHistoricScenicSpotintheSuburbofWuxi

摘要:“天下第二泉”位于无锡惠山东麓的缓坡地带,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景庭院,简称“二泉”。其泉水景观初成于中唐时期,随着陆羽、李绅、苏东坡、赵孟頫为代表的众多唐宋文人造访于此品茗观泉,留下众多诗文篇章,二泉声名渐盛,至迟在元时确立以泉井、泉池、泉亭和祠堂构成的中轴对称的景观庭院。二泉名胜空间的形成过程是唐宋时期茶文化和山水文化结合的反映,其形成既取决于自然的山水资源和地理区位之胜,亦离不开江南社会发达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二泉;名胜;文人;纪念性;无锡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6-0025-0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8-04-01

修回日期:2018-04-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南古典园林与城市水系的关联研究”(编号51478101)资助

Abstract:"TheSecondSpringoftheWorld"isafamoussceniccourtyardwithalonghistory,locatedintheeastslopeofHuishanHill,Wuxi.Thespringlandscapeinthiscourtyardemergedduringthemid-termoftheTangDynasty,andgainedfamebythepoemsandarticleswhichweremadebyvisitingliteratioftheTang,SongandYuanDynasties.NolaterthantheYuanDynasty,thelandscapeaxisofthecourtyardwasformedbywells,apond,pavilionsandamemorialhallwasestablished.TheformationofthehistoricscenicoftheSecondSpringisareflectionoftheintegrationofteacultureandlandscapecultureintheTangandSongDynasties,whichdependsnotonlyonthelandscaperesourcesandthelocation,butalsoonthewell-developedhumanisticenvironmentoftheJiangnansociety.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theSecondSpring;historicscenicspot;literati;commemoration;Wuxi

太湖周边的江南平原拥有众多的丘陵湖荡,天然具有形成风景胜地的地理优势。东晋以降,随着江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江南城市周边出现了众多公共性的近郊风景名胜,如南京之栖霞、牛首,杭州之西湖,苏州之虎丘、石湖,无锡之惠山,常熟之虞山等。自潘谷西先生在《江南理景艺术》之“邑郊理景”篇章开创关于江南近郊风景名胜的景观空间分析后,学界少有回应及拓展,目前关于江南传统景观艺术的研究仍较为侧重明清私家园林方面。然众多名胜往往具有悠久而复杂的形成过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具研究价值。虽然宋元以前的江南方志存世者稀少,即便在可知的方志中关于名胜的描绘也是寥寥数笔,为研究名胜景观的形成带来一定难度。但历代文人于江南游历而留下的大量诗词文章,可以使我们在名胜的实体空间经历沧海桑田之后一窥众多名胜的当时风貌。本文即以唐宋诗文为主要研究资料,梳理位于无锡惠山的名胜“天下第二泉”的形成过程,并尝试探讨二泉名胜形成过程中所反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社会的关联,以期得到学界对于江南近郊名胜的关注和探讨。

1中唐:惠山泉水景观的早期营造

惠山位于无锡古城西郊,其山体主要为质地坚脆的石英砂岩,岩体间存在众多裂隙,加上所在的太湖地区降水丰富,裂隙中饱含水分,部分裂隙之间连成通道,形成了丰富的山泉径流[1]。古时惠山泉水之丰,从唐代陆羽《游惠山寺记》中可窥一二:“夫江南山浅土薄,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顷。[2]”丰沛的泉水有利于生产生活,南朝宋司徒右长史湛挺①于惠山东麓泉源附近营建“历山草堂”,开始了惠山的开发。梁大同三年(537年),湛挺故宅改立招提,始创惠(慧)山禅寺[3]。

惠山泉水的景观营建最早可追溯至中唐时期。根据唐大历年间常州刺史独孤及的《惠山寺新泉记》:“无锡令敬澄,字深源,为政之余考古案图,葺而筑之,乃饰乃圬。[4]”县令敬澄开泉之前,泉水水量虽大,但“蓄而不注”[4],敬澄顺应地势,于低处开挖2个一丈(约3.3m)见方的池沼,引泉水“疏为悬流,使瀑布下钟”[4],然后筑渠引水出池绕寺而行,“及于禅床,周于僧房,灌注于德地,经营于法堂”[4],于是既能观“甘溜湍激,若醴酾乳喷”之形,又能获“瀑潺有声,聆之耳清”[4]之声。双池和明渠的营建,不仅使得泉水能更为方便地汲取,同时还形成了流瀑、池沼和流渠等景观。景观开发的意义在于“濯其源,饮其泉,能使贪者让,躁者静,静者勤道,道者坚固”[4],即通过接触自然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而这自然已是经过人的改造、符合人需求的自然。

根据《惠山寺新泉记》的成文时间,以及该文章题目中的“新”字,无锡文史学者普遍认为惠泉的景观初始营造时间应为唐大历年间(774—777年)[5]。在此之前的唐乾元或上元初年(758—760年),陆羽游历江南采茶,曾因病羁留惠山寺,写下著名古文《游惠山寺记》。由于陆羽在茶学界和文学界的地位,因此人们往往将惠泉的开发归因于陆羽[5]。但在《游惠山寺记》一文中,已记有“寺前有曲水亭……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罛甓,渊沦潺湲,濯漱移日”[2];甚至在更早的唐至德二年春(757年),诗人皇甫冉初任无锡县尉,作《惠山寺流泉歌》,诗中已有“作潭镜兮澄寺内”“任疏凿兮与汲引”[6]等诗句。可见在陆羽来到惠山之前,惠山泉流已进行过整饬。由于唐代地方志的缺失,目前无法确定敬澄是何时的无锡县令,但《惠山寺新泉记》中先说敬澄开泉,后述陆羽造访惠山,从行文逻辑推断,敬澄开泉也理应在陆羽到惠山之前。

由此可见,惠泉的景观开发并非由陆羽而起,应是无锡地方上的自主行为,说明中唐时期的江南地方城市已经开始重视近郊山水作为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日后惠泉的扬名,以及二泉名胜的形成,却与陆羽有着莫大的联系。

图1惠山地理位置图(改绘自参考文献[7])

图2无锡至惠山交通图(改绘自参考文献[8])2晚唐:从风景向名胜的转变

惠山山南不远是太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2];唐代之时山北即是尚未消失的芙蓉湖,“苍苍渺渺,迫于轩户”[2],该湖虽不比太湖浩瀚,但当时也有“一万五千三百顷”之巨[2],约为今日太湖的1/5;而惠山本身亦是“石山横亘,浓翠可掬”[2]。陆羽《游惠山寺记》一文中描述了惠山的绝佳山湖风景,“谈者然后知此山之方广胜掩他境”[4]。同时惠山距离无锡县城西门仅有五里之遥,其东北麓即是江南运河和陆路官道(图1),从无锡县城前往惠山,水陆皆达且均需不到一个时辰,尤其水路可直达惠山寺山门前,可谓地理位置也是绝佳(图2)。因此唐代造访惠山者不在少数。

随着饮茶风俗在唐代的兴盛,陆羽因其《茶经》被誉为“茶圣”。唐元和九年(814年)以后,文人张又新著《煎茶水记》中列举了2个适宜煎茶的泉水水源地的排名[9]。由于文中称其第二个排名来自陆羽,此文问世之后文人便按图索骥,访水品茗以为佳事。在这2个名单中,“无锡惠山寺石泉水”恰好均位于第二,也是唯一一个在2个名单中排名一致的泉水,相比较其他排名不一的泉水,其“第二泉”名声也就少了很多争议。而相比这2个名单中排名第一的水源,“扬子江南零水”(今镇江金山寺内的“天下第一泉”)和“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今庐山谷帘泉),一个生在江中,一个远离城市,均不便到达,地理位置绝佳的惠山二泉便成为诸名泉中文人竞相造访的对象。

唐武氏擅权之后,官学渐微而士子读书山林却日渐众多,惠山即一习业中心[10]。著名诗人李绅即曾在惠山寺中苦读,李绅入京任丞相后,曾作《别泉石》《上家山》等多首关于惠山与泉水之诗;李绅好友、同为丞相的李德裕到访惠山饮二泉水,回京后念念不忘,不惜巨废劳力,用驿站传递二泉水至长安供其饮用。诗人皮日休在诗中讥讽此事:“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11]”“文饶之嗜”也成为与“贵妃食荔”相提并论的千古笑谈,经过此事的发酵,二泉声名更是于全国南北皆知。

自敬澄营建山下泉水景观后,贞元六年(790年)之前,惠山寺僧若冰“修念之馀,凿嵌注壑”[12],开发山上泉洞、泉池景观。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广灭佛法,惠山寺亦遭劫难,但与其毗邻的二泉泉池上却在此时“置连屋十一间”[3]加以保护,并在泉池上方的泉眼处置“梁源亭”[3]。梁即梁溪,是一条环绕惠山而入太湖的天然河流,惠山泉水流入山下后即汇入此河,秦代无锡县城依梁溪河东岸而建,并一直被六朝、隋、唐无锡县沿用[13]。因此,对于无锡来说,梁溪是城市赖以持续的母亲河,“凡岁涝,是邑之水由溪泄入太湖,旱则湖水复此溪回,居民借以溉田”[3]。“梁源亭”的出现,说明二泉水被时人认为是梁溪的源头,其于城市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皮日休另一首有关惠泉诗中提及的“陆羽茶门近始闲”[11]则透露出晚唐时二泉院落之内已经开始有了关于陆羽的纪念。“连屋”“梁源亭”以及“陆羽茶门”等保护性、纪念性的建设,说明晚唐时期的二泉已不仅仅只是一处单纯的泉水景观,其名望背后的文化积淀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其从风景向名胜的转变。

3宋:二泉名胜的形成

随着茶文化在宋代的继承,甘甜醇厚、适宜煎茶的惠山二泉水持续得到文人的青睐,有关二泉水独特口感的讨论也随之兴起。今日我们知道馥郁的口感是因为泉水中富含矿物质之故,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给二泉水增加了一份神秘感,人们将其与惠山附近的“锡山”之名进行联想,认为是山石中有金属锡,才导致泉水有如此甘甜的口感,如果用瓶缶灌装二泉水,只需在其中置一颗山石,水质便可经久不败坏[14]。自唐相李德裕“水递”之后,二泉水常被游人以这种方法携带离去,或作为佳礼赠予他人,苏轼甚至曾写诗于无锡知县焦千之,以求寄二泉水[15]。盛名之下,二泉水还成了其他泉水品质的评价标准,以至于有2处口感与之接近的泉水被文人命名为“通惠泉”,一处在无锡漆塘山(为钱绅仆居漆塘山时所题),另一处则在遥远的琼州(为苏东坡流放海南时所题)[14]。

北宋建炎末年(约1130年)天下大乱,惠山也遭到极大破坏,“群盗啸其中”[16],二泉泉眼干涸。南宋绍兴初年(约1135年),惠山寺被赐为信安郡王孟潼之家庙,方丈法皞重兴惠山寺香火,同时“粪除灌莽,疏治泉石”[16],重整二泉庭院。因宋高宗南渡时曾至此观泉,故泉池周围“瓮以陶甓,缭以朱栏”[16],并拆除破败泉亭,增大规模,“广深袤丈,廓焉四达,遂与泉称”[16]。二泉经历短暂的破坏即重现昔日风采,而帝王的驾临更提高其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成为清代康乾南巡途中前往二泉追古的一个因素。

苏轼、秦观、蔡襄、苏舜钦、杨万里等众多两宋文人游观惠山、品评二泉,留下众多诗文篇章,延至南宋已是“泉侧留咏殆遍不可胜载”[17],惠山泉代替惠山寺成为有关惠山诗文的第一主题,俨然是“山自锡无后,寺因有泉名”[18]。除了“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19]这类褒誉二泉的浪漫诗句,宋代有关二泉的诗文中还出现了缅怀陆羽的主题。陆羽在其自传文《陆文学自传》中自称貌陋、口吃,“为人才辩,为性褊噪,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20]。这样一个不完美但真实的形象加上陆羽在茶学研究上的贡献,使得陆羽在宋代文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北宋初年诗人王禹偁有诗句“惟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②,而南宋诗人杨万里之《题陆子泉上祠堂》中,陆羽的品格和地位则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

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饥寒只忍七十年,万岁千秋名不朽。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一瓣佛像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麒麟图尽冷似铁,凌烟冠剑消如雪,惠山成尘惠泉竭,陆子祠堂始应歇。山上泉中一轮月[21]。可见,宋人以“泉中月”来比兴陆羽之品格,从“先生”到“陆子”和“茶仙”,表明陆羽在宋代逐渐被推上名儒和圣人的地位,二泉也成为宋代文人追思陆羽的场所之一。正因为如此,虽然中唐时期二泉的景观营建应是在陆羽造访惠山之前,“第二泉”的得名又在陆羽身后,但是,凡后人提及二泉,总称其开发和得名归功于陆羽。从晚唐的“陆羽茶门”到南宋时的“陆子祠”,文人对陆羽的尊崇在强化,二泉的纪念性也在提升,二泉自唐代得名“第二泉”,宋代又得名“陆子泉”。泉池观月也自此成为二泉庭院中的一道风景,一个传统。从胜景、名望和纪念性这3个角度来说,此时的二泉已然成为一处风景名胜。

4元:二泉庭院格局的确立

元代时,二泉“水递”依然兴盛,汲取泉水之人众多,以至有了“泉税”的设置。惠山寺和二泉因为南朝自宋的文化积淀,成为身处异族统治下的元代文人托思怀古之处。赵孟頫“裹茗来寻第二泉”[22],留下“天下第二泉”五字之匾。自此,“天下第二泉”成为惠山泉的特定称谓,明清时期,“天下”一词相继用于《煎茶水记》中提及的其他泉水,由文人书写的“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三泉”“天下第五泉”等名额出现在各地泉水名胜之上。清代雍正年间,书法家王澍复书“天下第二泉”大字留刻于二泉庭院北墙之上,成为今日二泉庭院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图3)。

由于史料的散佚,唐宋时期二泉景观的格局于今并不清晰,元《无锡志》的存世,使得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元末“天下第二泉”庭院的格局和二泉水之源流。庭院轴线为东西走向,地势西高东低。最西端(亦是最高处)位于山坡之上,为若冰洞,洞口有池蓄水,池前为五贤祠(南宋时为陆子祠),祭祀陆羽、湛挺、华宝、李绅、尤袤③等与惠山有关的贤者;池旁边有“涵碧”“漱香”和“湿云”三亭,用以远眺风景。池中水“潜贯山下池中”[3],山下之池首先为圆形的上池,即今日所认为的二泉泉眼。元时上池亦以陶砖饰壁、红色木栏杆围护,与南宋整修二泉庭院时所确立的样式相同;向东数尺为方形的中池,中池池底、池壁及栏杆皆为石质;然后通过暗渠、龙吻继续向东导泉水入下池;下池“方丈余,深二尺”[3],与今日下池尺度类似。下池和中池之间的暗渠上方有真赏亭,以观下池泉景(宋代此处为漪澜堂)。从下池而出的泉水,一道从北侧出,进入华孝子祠中的鼋池,再进入惠山寺中金莲池,然后向东,流入香积池,之后汇入寺塘泾和运河,最后汇入长江。这一道当时应仍为明渠,因无锡志称“自金莲花池迂回过寺中香积池”[3];另一脉则“东入暗渠”[3],流入锡山涧,汇于梁溪,最后汇入太湖。

今日二泉庭院中,山上若冰洞池景观已不存,出下池的北路泉水也改为暗渠导出,但泉池和建筑构成的轴线序列仍是与元时相同(图4、5)。圆、方、矩形3个不同形状的泉池是庭院景观主题,三者也构成了二泉庭院平面上的中轴线;漪澜堂(或真赏亭)、二泉亭和祠堂3个建筑则依地势升高,在空间上凸显了这一轴线序列。明清时期二泉名胜的空间并未突破这个轴线范围,但惠山在二泉的影响下,出现了众多的书院、园林和祠堂,二泉庭院围墙外发生的变化远比其围墙内的变化复杂而精彩。

图3天下第二泉碑刻(作者摄)

图4今日二泉庭院平面图(改绘自参考文献[5])

图5今日二泉庭院中轴线剖面图(改绘自参考文献[5])5结论

何为名胜?顾名思义,名胜即是有名的胜景。二泉名胜之“胜”首先来源于自然的山水资源之胜、地理区位之胜,惠山多泉的地理特质、优美的山湖风光以及邻近无锡县城的水陆交通之便是二泉名胜形成的物质条件,而二泉与城市及江南运河之间的密切空间关系则是其相比与其他名泉的优势所在。二泉名胜之“名”则形成于历史文化积淀。中唐时期惠泉景观的初始营建,意味着惠山泉水的景观价值开始得到重视。虽然“第二泉”之名的形成仍是基于水的物质功用,但却在茶文化这一媒介的触发下,使其景观价值得以持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以陆羽、李绅、苏轼、赵孟頫等为代表的唐宋元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学历来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正是历代文人在吟咏风景的过程中投射其隐逸心境,寄托其追古情怀,使得二泉不只是自然的风景,而是人文化、历史化的风景,即“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23]。而名望的形成又促使人们重视对其场所的保护,从而更增添人为的营造之胜,纪念性空间也由此而形成。轴线尽端高处的陆子祠在元代演变为五贤祠,从专祀陆羽扩展到群祀惠山先贤,纪念性的扩大意味着二泉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凸显。明清时期二泉周边所建设的书院和园林,以及康乾南巡时期屡次造访二泉追古,抑或是近代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或是现代远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内的二泉亭,都可视作是二泉名胜的滥觞,是其作为名胜具有久远价值的证明。

正因为传统名胜景观的人文属性,在文化发达地区,名胜景观往往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二泉名胜的形成除了自然地理的优势,亦离不开江南地区发达的人文环境。在江南地区,类似二泉这样拥有优美胜景、丰富人文历史和悠久名望的城市近郊名胜不在少数,他们犹如一座座价值巨大的历史宝藏,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而这些近郊名胜形成后反哺江南城市的作用和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并思考。

注释:

①湛挺,字茂之,南朝宋无锡人,官至司徒右长史。后隐居惠山,自筑草堂,读书其中。与南平穆王刘铄友善,更以诗章唱和,留刻于石。见宫爱东,高洪钧,徐忆农.江苏艺文志无锡卷·上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5。

②此诗题为《题陆羽泉茶》。王禹偁于984—988年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因虎丘“第三泉”亦名“陆羽井”,《虎丘小志》等苏州地方志中也收入该诗。此诗可能是王禹偁写于虎丘,亦可能是到访无锡时所写。

③增祀的这4位先贤,湛挺被视作惠山开发之始者;华宝则是南朝齐时孝子,为父守孝终身不娶,避世于惠山华坡;李绅曾在惠山寺习业,后高居宰相;尤袤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晚年曾于惠山建“锡麓书堂”。

参考文献:

[1]无锡史志办公室.无锡惠山志[G].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40.

[2](唐)陆羽.游惠山寺记[G]//无锡市园林管理局.梁溪古园:无锡古典园林史料辑录.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7-9.

[3](元)王仁辅.(至正)无锡志[M]//王立人.无锡文库·第一辑·第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3;60.

[4](唐)独孤及.惠山寺新泉记[G]//无锡市园林管理局.梁溪古园:无锡古典园林史料辑录.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3.

[5]朱震峻,沙无垢,史德平,等.锡惠名胜区[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58.

[6](唐)皇甫冉.惠山寺流泉歌[G]//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惠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79.

[7]韩履宠.(嘉庆)无锡金匮县志[M].齐彦槐,修,秦瀛,纂.刻本.无锡:城西草堂,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8]周邦杰,修,秦梁,等,纂.(万历)无锡县志[M].刻本.明万历二年(1574年).

[9](唐)张又新.煎茶水记[G]//(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七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7420.

[10]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M].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367-424.

[11](唐)皮日休.惠山泉二首[G]//(明)圆显,(明)邵宝,(清)邵涵初,等.慧山记·慧山记续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20.

[12](唐)邱丹.湛长史旧居志并诗[G]//(明)圆显,(明)邵宝,(清)邵涵初.慧山记·慧山记续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66.

[13]李孝聪.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M]//唐晓峰,黄义军.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3.

[14](明)王永积.天下第二泉:锡山景物略[G]//无锡市园林管理局.梁溪古园:无锡古典园林史料辑录.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3.

[15](宋)苏轼.寄伯强知县求惠山泉[G]//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惠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79.

[16](宋)孙觌.陆子泉亭记[G]//无锡市园林管理局.梁溪古园:无锡古典园林史料辑录.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4.

[17](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M]//王立人.无锡文库·第一辑·第十八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323.

[18](宋)钱绅.游惠山一首[G]//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惠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86.

[19](宋)苏轼.惠山谒钱道人[G]//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惠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80.

[20](唐)陆羽.陆文学自传[G]//(清)董浩.全唐文·卷四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4420.

[21](宋)杨万里.题陆子泉上祠堂[G]//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惠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87.

[22](元)赵孟頫.题惠山寺[G]//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惠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88.

[23]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49.(编辑/李旻)

作者简介:

姚舒然

1979年生/女/江苏镇江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南京210096)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