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传承的声音由谁诉说

传承的声音由谁诉说

时间:2024-11-02 01:39:43

本刊记者尚海龙

我的爷爷今年90多岁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从小生活在爷爷家,经常被他灌输——要想养活自己,需要掌握一门技术(手艺),或修汽车,或盖房子。这是我对于“工匠”和“技术”最早和最朴素的认知。

时至今日,笔者对“技术大牛”总有一种由心而发的敬佩。这种敬佩不在于他们的职务多高,也不在于他们所在公司的名头多么响亮。

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热议。一时间,“工匠精神”的解读,“典型案例”的挖掘,俨然形成一股研究“工匠”的思潮。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优秀工匠代表,不乏精品之作,但中国制造业真正且彻底地传承和沿袭这些精华的领域并不多。

难以辩驳的缺失

如今,一提到“工匠精神”,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德国、日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国家的制造业确实领先于世界。虽然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但两个国家战后发展速度都相当快,曾先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中国占据了这个位置,发展速度同样不可小觑。但是,在中国制造领域,突显“工匠精神”的案例并不及这两个国家多。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但距离“制造强国”仍有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中国自古对“工匠精神”就十分推崇,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例如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书画,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班门弄斧”,《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尚书》中的“惟精惟一”,朱熹解读的“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如果这些优秀的文化、案例能完好地传承和坚持,笔者相信,中国制造业不会缺少“工匠精神”。

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打磨零件数十年无次品的飞机制造师胡双钱等8位不同岗位的普通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在生活中,他们是平凡的、普通的,但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不断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让他们显得无比高大。

中国并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是没有做好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缺少“工匠精神”,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否则“工匠精神”也不会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今,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更多体现在量而不是质。在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中国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中国消费者出国购物成为一大“亮点”。很多国外购物点均设有专门的中文导购。即便是非常普通的产品,很多中国人也愿意不远万里地从国外背回国内。这是对中国制造业最无情地“打脸”。

有一则笑话,讲述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生产设计产品不一样的出发点。德国是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日本是整合各部件材料寿命争取不浪费,中国则是关注产品保修期内别出现问题。虽然只是一则笑话,但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历史无数次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工业,国家难言强盛富兴。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这个过程中,“工匠精神”将成为有利助推剂。

不言而喻的意义

浮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通病。鲜有人还能踏下心来,钻研本职工作。更多人的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重提“工匠精神”,可以让整个社会趋于沉稳,有效“降躁”。如今,中国经济已经告别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逐渐进入调整期,正值“冷静”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淑萍直言:“社会要有‘工匠精神’,要把浮躁的心降下来。”当前,无论资本市场的风起云涌,还是“互联网+”兴起的新风潮,中国都需要“工匠精神”的踏实严谨。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重规模、重速度的发展模式,克服“赚快钱”的浮躁心态,练好内功,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此外,弘扬“工匠精神”能让人们更加注重敬业和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人只有真正热爱本职工作,并投入全部热情,才能产生最大动力。“工匠精神”不分岗位,没有限定。即便在微不足道的环节,只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可以肯定的是,当无数“工匠”汇聚到一起,企业将拥有不竭的动力和无限的创新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制造业能更好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目前,一些行业存在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中高端产品产能严重不足的现状。弘扬“工匠精神”使企业对产品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精心呵护,实现精益求精。

矢志不渝的行动

在制造行业,“工匠精神”的热度显而易见。然而,如何成为真正的“工匠”,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直言:“‘工匠精神’不能作为一种口号,应当落实在行动上。”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当今社会缺少这种精神的现象亦是不争事实。因此,营造培养“工匠精神”机制和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企业负责人告诉《电器》记者:“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技能评价体系和打造优秀技工上升通道,才能不断树立‘工匠精神’的先进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应对青少年强化职业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学生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同时,企业也应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员工培训,有目的地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据了解,德国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本国制造业培养出诸多高级技师。

“工匠精神”不能只是一阵风,刮过就恢复平静。打造“工匠精神”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传承积累。据了解,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最多,其次是德国。这足以说明坚持对于“工匠精神”的意义。工匠精神需要精雕细琢,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沉淀,不然想要培育“工匠精神”真就成了一句空话。100多年前的德国还处于粗制滥造的时代,当时英国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知耻而后勇,德国开始了精工制造,在各个行业,坚持和传承精益求精的理念。如今,德国产品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不局限于生产制造,是各行各业谋求成功的通用法则。弘扬“工匠精神”,或许在一开始可能收效甚微,但积蓄时间越久,后续能量将越大。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