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问题来了:什么是摩托车迷的修养?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车迷?许多人会认为这个问题好像是多余的——喜欢摩托车了就是车迷,没必要再去谈什么“修养”。有无必要,还是让本期策划执行中受访的车友们来回答吧……
个性与任性
文|董聪
自从车迷的圈子形成以后,“个性”二字就像一块加热后的“狗皮膏药”,牢牢地粘在了这个圈子之上。也不知道最初是谁把这块“膏药”贴上去的,反正现在是揭不下来了,越来越多的车手自诩“个性”;越来越多的圈内、圈外人士把车手的言行举止都归纳为“个性”。真的是有个性吗?什么是“个性”?
“个性”一词源自“人格”,而“人格”则出自拉丁语Persona(面具),意思是在古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所戴的代表剧中人身份并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特征的假面具,演化至今,已成为形容个人所具有的性格特点的名词。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所谓百人百性。所以,不只是摩托车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为什么,这两个字会如此偏爱骑车人?先来看看“个性”都是在什么时候垂青骑车人的吧—在一次车友聚会上,两个车手因为言语冲突升级到肢体对抗,最后鼻青脸肿,旁观者中有人说:玩摩托车的真有个性……一次大型摩托车活动上,因为主办方的一点失误,一个车队愤然退场,主办方无奈地说:这些骑车的真有个性……当然,我也不止一次听车手提起“个性”,有的是“我们摩托车迷是有个性的”,有的是“没有个性还叫车迷吗?”……这些车手俨然成了“个性”的化身。对此,我很是不以为然,但是也从没有去干涉任何车手的“个性”。人家有“个性”的权利,咱有什么资格去过问?终于有一天,我被“个性”车手的“个性”结结实实地“撞”了一下腰,对“个性”终于产生了厌恶。
小区附近有一个小型公园,只要在家,只要有空闲,我在傍晚的时候都要去那里转转。喜欢来这里散步的不光是我,这个免费的小公园是附近居民闲暇时最爱光顾的休闲娱乐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傍晚,树林里,花坛边,人来人往。那天傍晚,用旅行保温杯泡了一大杯浓茶,在小区门口买了一份当天的晚报,坐在公园水边的台阶上品茶读报,享受难得的清闲。
突然响起的轰鸣终结了公园里的宁静,几辆摩托车不知从哪里冲了进来。车手没有一个戴头盔的,稚气未消的脸上写满了张狂,胯下的摩托车嘶吼着碾过草坪、冲过小路,在公园里横冲直闯。公园里大多是带小孩散步的老人,他们看着这帮摩托骑士,满脸惊恐和愤怒。我坐在草地上没有动,我知道他们不会往我身上撞的。但是,我忘记了草丛里的旅行杯。终于,一个光着膀子的年轻人骑着越野车从身边蹿过去之后,我的杯子从草丛中滚了出来,杯体变形、杯盖破裂,茶水流了一地……随我走南闯北的杯子,就这样“惨死”在家门口。心疼呀,站起来“嗷嗷”大叫。这帮车手没有理睬我,呼啸着出了公园,上了旁边的街道……
公园里安静了,到处都是惊魂未定的老人和孩子,还有愤怒的我。苦笑,无言。
现在,“个性”这原本平常的一个词组,如影随形,牢牢粘在摩托车手的身上。越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自私无理的车手越是以为自己“个性”,而旁观者也已习惯用“个性”来形容他们的所作所为。“个性”是无辜的,那些车手的行为不应该由其来“埋单”。归根结底,以上种种,纯属素质和人品使然,关个性什么事?不可否认,大多数车手都崇尚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摩托生活,但是,这也不是个性,而是一种兴趣和爱好。前面已经说过:个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也可以称其为“脾气”,人们的行为受到个性的“指使”,但是,行为的好坏却源于人的品德操守,与个性扯不上关系了。事实上,许多有个性的人都是令人尊重的,他们我行我素、独善其身,坚持着自己,却从没想去用“个性”改变和影响别人,这些“个性”而不“任性”的人的所作所为,洋溢着个性的光芒,透着人格的魅力。
个性是先天的,人品却是后天形成的,与教育程度、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所以,那些不知道尊重别人、让车迷圈子乱七八糟的害群之马不配“个性”的称号。
让爱好回到最初
文|杨泗山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次短途越野活动,去周边乡下游玩。这次活动,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在安全方面也没出任何问题,除了中途早走了一个之外,一直“野”到傍晚才动身返回。
这个星期,又有人提出想去乡下转悠了。于是,制定好路线和活动内容,开始电话通知车友们出行时间。一圈下来,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一定去”,少数人因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脱不了身,在电话里“耍赖”,劝我把活动改期。只有那个上次早退的车友,没有任何能站得住脚的理由,只是说:没时间,去不了。
想到他上次莫名其妙地早退,再看他现在的态度,感到很奇怪。其实,这个车友虽然寡言少语,但对活动还是很积极的,以前的出游很少有不参加的,所以,他现在的表现让我很是费解。
再三追问之下,这个车手吐露了上次早退的实情。他说,在那次越野活动中,一个车手很不屑地看着他的车,说他的破车骑着真掉价,该进废品回收站了。他的车是一辆很旧的轻骑“藏獒”,那个车手骑着一辆刚发来不久的雅马哈“小鹿”。一气之下,他说是有急事,骑上车就回家了……“这次我不去了,等我以后买了好车再跟你们玩吧……”我知道,如果不买了“好车”,他可能以后都不会参加活动了。
放下电话,我心里渐渐有了火。那个骑“小鹿”的车手在之前骑的是“白菜”,换车没几天,原本很低调的他却变得“高调”起来,看来,真是“车壮人胆”呀。问题是:“小鹿”也算不上好车,一款二手“水货”而已,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别人?转头一想,不禁释然:尽管“小鹿”来自国外的旧车市场,但它在外型与性能上仍要比“藏獒”强。但是,看不起“藏獒”的只能是这“小鹿”,不应该是骑车的人。令人遗憾的是:在摩托圈子里,都是骑车人看不起骑车人,没办法,车又不能说话,只能由主人代劳了。
有车友曾说过,在中国的摩托圈子里存在着一种“仇富”心理,我想说:在中国的摩托圈子里,“鄙穷”现象也是存在的,而且,非常普遍。这些年来,经常能在车迷群体中听到这句话:破国产车,垃圾……骑进口车的,看不起国产车;骑进口大车的,看不起进口小车;骑宝马的,看不起骑日本车的;骑进口大贸的,看不起骑“水车”的……总之,只要你骑车,就会有人看不起,就会遭遇不屑的眼神,那个“藏獒”车主的遭遇,在车迷圈子里绝不是个例。
为了避免被别人“看不起”,有的车迷在购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所购车型的用途,而是够不够大,是不是新款,往往花了冤枉钱,买来一辆不适合自己的“花瓶车”。在“鄙穷”之风的影响下,车坛劲吹攀比风,一些人赚点钱都贴到车上去了,家徒四壁,吃糠咽菜……
导致人们仇富心理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其中,嫉妒是一方面,但分配的不公、富人致富的途径、富人的为富不仁也占有很大比重。说到“鄙穷”,穷人的罪名却只有一个字—穷。流行于摩托圈子的“鄙穷”,是“摩托大亨”们的富人心理在作怪,尽管有些人并不是真的富裕,只是所骑的车子让他显得“有钱”而已。
曾几何时,摩托车只是一种代步工具而已,演变到现在,这种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承载了太多东西,譬如“文化”,譬如“历史”,还有“身份的象征”。真是可笑,骑辆好车你就是好人了?车贵不能证明人“贵”,车便宜,也不能证明人就“便宜”。车有贵贱,人不分高低。等到大家都这样想了,这个摩托车迷的圈子才会真正地成熟起来。
不做“背锅侠”
文|张临运
2018年春节过后,一件发生在南京的事情经过不断发酵,成为令车迷们愤怒又无奈的新闻。请看《扬子晚报》的报道:“……一段发生在2月26日的飙车视频于2月27日在网上流传,一辆摩托车在南京机场高速上狂飙,最高时速达到299km。事发后,南京交警高速五大队立即成立专案组,并于3月1日将嫌疑人史某抓获。今天,警方披露细节显示,史某未取得摩托车驾驶资格,其驾驶的摩托车属于走私车。目前,史某已被南京警方以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现在南京市看守所执行刑事拘留……”
据警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史某驾驶宝马S1000RR超越了数十辆正常行驶的汽车,多次变道,两次占用应急车道行驶,已经严重影响到道路通行安全。史某向办案民警交待:2月26日中午,他驾驶摩托车前往江宁附近参加车友聚会。下午4时许,驶入机场高速返回。到了翠屏山服务区附近路段时,史某觉得路上车辆较少,为寻求刺激便猛加油门,不断提速直至时速飙升至299km,后因路上车辆较多,逐渐降低车速驶离机场高速。史某称,他驾驶的2012款宝马S1000RR是在某网站花费近5万元购买的。史某自认为从来没人在公路上驾驶摩托车这么快,出于想“露露脸”的心理就把行车记录仪拍摄的视频发到摩友微信圈内。有摩友看到视频后觉得不妥,要求史某撤回视频,但史某不以为然,认为后果最多是车被交警扣了,没什么大问题,直到2月27日晚在网上看到相关新闻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史某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个害群之马,让这个本来就很不受公众“待见”的圈子又蒙上了一层污垢。从早期的“买某某车的人现在都死得差不多了”这种只有弱智才会相信的传言到后来“飞车抢夺”的作案工具,再到如今各种不遵守交规的飙车行为,我们的车迷圈子背了太多的“黑锅”,“玩摩托车的”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群体。这些年来,圈中的有识之士也一直在努力,他们组织车迷开展公益活动、倡导遵章守法的安驾理念,试图通过有益公众和社会的活动树立车迷的正面形象,但再多的努力都抵不过害群之马的一次次恣意妄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像史某这类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多少“好事”才能弥补过来?
在南京宝马S1000RR事件之后,我将这条消息发到了所在的车友群。让我很失望的是一些年轻车迷的反应,他们认为史某有此结果实在是“点儿背”,若是低调些不发视频就没事了……话里都是对史某的同情,没人指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还有一人骄傲地说,他某年在某地的高速公路上也冲到了200km/h以上!
实话实说:作为有近十年玩车历史的不算老资格的车迷,我对摩托车迷的圈子越来越失望,近年来也有意远离这个圈子。我很少参加车迷群的活动了,基本上都是三五好友或自己出去玩。并不是本人多么清高脱俗,红绿灯前一群闯红灯的,游玩时丢下一地垃圾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跟这些人一起出去,真觉得脸上无光。
当然,只要身在车迷圈中,你就无法独善其身,就会在公众舆论甚至社会媒体上为害群之马的所作所为“背锅”。怎么办呢?我们都是“社会人”,不可能与世隔绝,既然爱上了摩托车,就要在维护和树立车迷形象上身体力行—首先要做证照齐全、遵守交规的合法骑士;如果你无法影响和改变群体中的“害群之马”,那就尽可能地团结身边高素质、正能量的车友来疏远孤立他们……
未尽的话题
在本策划专辑的执行过程中,受访车友的响应积极程度有些出乎编者的意料。日益庞大的车迷圈,正负能量的矛盾冲突也在升级,越来越多的车迷开始反感这个圈子里的“负能量”。禁摩以及种种针对摩托车的不合理限制措施的出现,不能说全拜低素质骑行者所赐,但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老人常说,“一块臭肉坏满锅”,在任何群体中,“害群之马”产生的危害都要远甚于外界因素。“我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但身边总是有人往我们的身上浇脏水……”一位受访车迷如是说。
如何提高车迷群体的整体素质,怎样树立车迷圈子的正面形象,这是执行过程中受访车友最关注的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大家都有很多话说。在今后的文章中,我们会将受访车友的所思所感与你分享,更期待你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