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城,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无聊”。说它是一座供人生活的城市,不如说它是一座兵营。北城又称内城,居民以八旗为主,夹杂少数汉族高官。除去皇宫、王府、衙署、庙宇、宅门,几乎没有别的城市设施。为了防止满族腐化堕落,清政府严禁在北城开设戏园子,就连茶馆酒肆都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的南城就显得有趣得多。只要一出前门,茶馆酒肆比比皆是。据统计,南城地区上档次的戏楼就不下二三十家,至于小戏园子、说书茶馆更是不计其数。除去观看演出,南城还是购物天堂,它有全北京最为兴盛的商业街——大栅栏。如今张一元茶叶店、马聚源帽店、内联升鞋铺、瑞蚨祥绸缎庄,那都成了中华老字号。可这些老字号在当年就是最为fashion的品牌。那时“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的劲头就跟今天挎着一个LV的包、穿着双GUCCI的鞋一样拉风。所以南城的前门商业街,就成了集吃喝玩乐于一身的大型ShoppingMall。王爷贝勒饷银丰厚,八旗居民也有铁杆庄稼,这些北城的土豪,构成了南城经济结构中的中坚力量。
有些是玩在南城,也有些人住在南城。清末北京城人口不过八十余万,这其中还有一半是非京籍户口。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或是中举留在北京当官,或是落榜留在北京复读。出于种种原因,他们留在帝都成了老一批“北漂”。北城住的多是世家大户,这些初来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很难落脚。南城则不一样,房价便宜。涉足官场的新贵,可以置办一套小四合院,体面实惠。斯文扫地的书生,也能在南城租上一间小房,不至于无立锥之地。加之琉璃厂文化街以及众多的会馆,南城一下子成了“老北漂”聚居的地方。这些人靠科举起家,大都才华横溢,加之是孤身一人在大城市中打拼,因此也拥有大批时间与朋友聚会来挥洒多余的能量。他们茶余饭后流连于书肆茶馆,更有甚者醉卧青楼乐不思蜀。大批的诗词歌赋、笔墨丹青在这一次次聚会中产生。这些南城的文艺青年,构成了南城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
如果说北城是高高在上的皇城文化,那南城就是有血有肉的市民文化。南城得益于此,也遭难于此。因为建筑不如北城恢弘大气,住的又多不是王侯将相,解放后对于南城的重视很是不够。能够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少得可怜。于是乎百年的古寺被征用作街道工厂,精美的戏楼被改建为职工食堂,规整的会馆被肢解成大杂院。
我家世代在南城前门大街廊坊二条经营银号。即使从我祖父从内城黑芝麻胡同迁居至芦草园胡同算起,我们也与南城有着百年情缘了。一家子里有人赶上了南城的兴盛,也有人撞见了南城的衰落。我就是后者吧。小时候的印象里,南城的房子远没有北城高大,总有些破破烂烂的感觉。记得家门口的一片四合院因为年久失修,被“诊断”为危房,不久就被施工队处以极刑了。后来从老人口中得知,那片瓦砾里有一座明代古庙和两处清代会馆。好在南城的家底雄厚,时至今日仍有太多能让人们访古追思的古迹遗存。让我们试着擦去这件北京“魂器”上的尘土,重现里面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