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鲁特人本应有傲慢的资本,他们拥有大自然.."/>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贝鲁特,亲历二次生长

贝鲁特,亲历二次生长

时间:2024-10-31 04:06:55


    贝鲁特人本应有傲慢的资本,他们拥有大自然赐予的物华天宝,普遍的高等教育水平,能说流利的法语,以及接近欧洲的消费水准。也许有黎巴嫩人会说,如果没有战争,也许贝鲁特就是现在的迪拜。

口文图/朱英豪

复原图片罩着的博物馆B先生站在一座废墟面前,面容生动又黯然。我按下快门,不知道那一瞬间,他在想什么。他是贝鲁特一家黎餐饭店的项目经理。两分钟前,他正在这座大楼的另一侧唏嘘,正好被我撞见。我们就对着这个衰楼聊了起来。

虽然满墙弹坑涂鸦、满地垃圾粪便,依然难掩这座大楼昔日的壮丽。精美的吊线和伊斯兰穹顶,天花板的手工彩绘,以及从波斯运过来的大理石柱,表明这座建筑的不凡出身。这座4层洋楼建于1924年,原本是NicolasBarakat家族的房产,由当时设计黎巴嫩市政厅的设计师YousefBayAftinos主持修建,却毁于黎巴嫩1975年内战期间。据房主的儿媳妇、80多岁的AgniBarakat夫人回忆,开战那天夜里,城里一片灯火通明,炮弹把城市照得和白昼一样。他们只能逃往黎巴嫩山上的房子躲避战乱。接下来的某一天,Barakat夫人接到一个陌生男人的电话。“是AgniBarakat夫人吗?我是游击队的,你们的房子被我们征用了。如果你们需要房子里的东西,请到我们总部去一趟。”

Barakat大楼因为坐落在贝鲁特穆斯林和基督教天主教徒的东西分界线上,自然成了交战双方交火最激烈的的地方。大楼里有很多俯瞰视线很好的小房间,是狙击手埋伏的首选之地。我和B先生穿行在大楼的内部,当年的掩体和沙包历历在目,上面还有很多涂鸦。在二楼的内侧屋顶,明显有一个用水泥修葺起来的掩体,B说那是用来抵御火箭炮的。我还看到了挂在墙上的一幅古画,画的像是一个希腊神话里的恶魔,但也是弹痕累累,残破不堪。

这里的很多东西能够得以保存,事出有因。内战结束后,因为地处繁华路段,Barakat家族的后人从生意人的角度出发,想把它拆了重建。这个举措遭到黎巴嫩众多知识分子的反对,他们竭力向政府游说保留这栋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原因是,经历过两次内战的这座大楼,已经成为代表残酷战争的象征。特别是那几根弹痕累累的大理石柱,已经成了媒体报道黎巴嫩内战的符号。于是,1996年政府下令收买了这座大楼,并改名为贝鲁特纪念博物馆。但时隔十多年,这个所谓的“博物馆”,仍看不出任何博物馆的端倪。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