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能量的大国 大国的能量

能量的大国 大国的能量

时间:2024-10-31 08:49:00

文/顾铮TextbyGuZheng

“国家”者何?“国家”如何视觉化?“国家”有没有可能视觉化?

回答这样的问题可能既简单也困难。说简单,因为我们看到太多的风光摄影,只呈现“祖国”美丽壮观的山水,但却刻意回避“祖国”这个经常被诗意化的名词背后可能有的更多方面的景观。说困难,是因为这些廉价的“祖国”图像无法将“国家”这个现代概念与国家的具体实践的复杂性呈现出来。尤其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国家,谁能够找到合适的视角将美国这个国家的某一方面给出淋漓尽致的刻画?

美国摄影家米切·爱泼斯坦(MitchEpstein)的《美国实力》(AmericanPower)就是试图挑战“国家表象”这个难题的杰作。

《美国实力》由德国著名艺术图书出版社斯泰德(Steidl)出版于2009年。此书得自于上海一家专门出售国外艺术图书的店家“布克艺术”。到手当时就被他那独到的视角、眼光与手法所吸引。后来,又在“布克艺术”购得他的另一本新作《米切·爱泼斯坦美利坚合众国之状况》(MitchEpstein.StateoftheUnion,2011年)。如果说前者是有关能源问题的摄影专集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基于能源视角的有关美国社会生活的纪实呈现。

美国也许是世界上拥有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也是能源消耗甚至滥用最为酷烈的国家。但是,美国人如何生产、使用与消耗能源,能源与美国人的日常是什么关系,这个现状却不曾被人以摄影方式加以细究。“社会派”摄影家爱泼斯坦从“能源”这个视角切入,展开历时五年的摄影调查,收获了一本由63幅照片组成的摄影集《美国实力》。这些拍摄于2003年-2008年间的照片,是爱泼斯坦走访全美各地,通过大跨度的空间穿越所获得的硕果。他将美国这个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的现状,从丰富的能源形态着手观察与描绘。这些能源形态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气、原子能、水电、燃料电池、风能、生物技术以及太阳能等被他称之为如“俄罗斯套娃”般地环环相扣、层层叠加的各种形态。

从能源的生产形态看,爱泼斯坦他看到了:分布于全美各地的各种煤矿、向天空喷涌而出的天然气、毁于卡特丽娜飓风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横跨哥伦比亚河的大型水坝、美式足球场上身穿红色球衣的球员和他们背后的火力发电厂,石油精加工厂的炼油炉、加州的风能设施,插入阿拉斯加地下(或是从阿拉斯加地下冒头)的输油管道,海上输油管道码头(也在阿拉斯加)等。这些能源形态之丰富,显然证明美国善用能源。

而从能源的消费方式的角度看,他拍摄了:设置于公路边上的提供各式汽车配件的巨无霸专业商店、公路加油站、风能农场、大型体育场、沙漠中的赌城拉斯维加斯城景、内华达的核废料堆积场等。显然,从能源消费的规模与形式看,美国也是一个世上无法与之匹敌的能源大国。

当然,简单地分为生产与消费的两分法,显然无法说清美国这个能源大国里的真相。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因为某些设施是生产的,因而忽略其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费者本身的事实。它可能是利用了、消耗了一种能源来达到生产另外一种能源的目的的设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复杂交织在一起也许才更符合真相本身。

在《米切·爱泼斯坦美利坚合众国之状况》中,斯特凡·伯格(StephanBerg)如此评述爱泼斯坦的工作:“《美国实力》是有关能源链以及在此背后的文化现实的叙述。这个链条开始于能源工厂,但爱泼斯坦也检视了政治与宗教的能量,以及贪婪的消费主义的能量,并且将它们置于一个巨大的循环的语境之中。他这么做也坚决地阻止自己做出过于迅捷的、明显的结论。在这个议题中,内在于这个主题的是一种爱恨交加的矛盾心态。爱泼斯坦为必要的能源生产和剥削的同时性以及毁坏自然和人类的破坏性来寻找视觉等价物。他使得利润和不可挽回的丧失之间的悖论性的张力得以可见。”

Power一词,根据不同情况可能有不同的译法。虽然爱泼斯坦作品中的Power是能源带来的力量,但这其实也是通过能源所展现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实力。从对于作为一个“能量的大国”的能源状况的详尽描绘,我们也因此可以看到一个“大国的能量”为何,更可以进一步知晓一个世界超强的实力为何。而这个超强的实力,其实其软硬实力都在其中。国家的规模、能力为何?能源帝国的力量何在?从这些以大画幅相机所拍摄的细节与全景看,似乎尽在不言中了。

爱泼斯坦的作品将其批判指向深埋于一张张看似美丽的风景之中。在《米切·爱泼斯坦美利坚合众国之状况》中,他在接受访谈时说:“政治只是我作品的面向之一。我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的面向。《美国实力》以及我的其他的以前作品,像《家族生意》与《越南:变化之书》,包含了严肃的政治成分,但没有给出答案。这些照片挑战观众,让他们更努力地思考历史事件或运动。《美国实力》的政治功能是使人们参与到他们生活其中的世界中去,而不是使他们盲信任何有关能源的简单观念。”他有时直接称呼自己的摄影为“政治风景”。这可能有以下两层意思使得这些照片可以被称为“政治风景”。一是因为这些照片包括了对于美国社会的批判,二是因为在他拍摄时所经历的艰辛。他说,公司保安、当地警察以及FBI一直都以各种方式在“关注”他在“公共空间”里的摄影。

现代社会生活所需之能源,有人类必需的一面。但这些能源,尤其是像核能这种能源,也是一种人类充分利用了现代知识与科技,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自然中强行引来的与自然存在、也与人类存在本身抵触甚至毁灭之的异质性能源。这种异质性能源的“成功”开发,一方面加剧了人类对于自身生产能源的技术能力的盲信,同时进而导致更多不可逆转的生态变恶。对这种能源状况,摄影家不假思索地收入镜头甚至尽情讴歌者有之,而如何视觉化这种危机四伏的人类能源困境与人类生存处境则鲜见于当下。爱泼斯坦的摄影,对于我们其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我们看到“3·11”日本东北大地震后人们对于核泄漏的束手无策的情景,他的摄影更使我们在重新思考人类生存状态与能源政策之时获得了一种参照,也提供了反思的契机。

爱泼斯坦的摄影可能可以归之于新纪实摄影的范畴,或者也可称之为观念纪实摄影。其特点在于摄影者确实有一个观念“先导”,然后下手展开比较全面的状态描述。而其工作方式则是以点带面,而不像以前那样讲究深入一点挖地三尺地挖掘。这样的工作方式,利在以宏阔的气势把握全局,弊在容易失去对于问题的更深入的探讨。

在美国这样的摄影超级大国内,优秀摄影家比比皆是。但想要出人头地,成为艺术界、媒体与艺术市场的红人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其实爱泼斯坦早就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与独特的摄影实践而在强手林立的美国摄影界站稳脚跟,但至今仍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不过这样可能也好,摄影家不致因为太多的外部干扰,穷于应付市场或媒体以致提早结束甚至毁灭自己的艺术生命。可喜的是,他的工作已经引起了关注。2011年3月,他的《美国实力》获得了瑞士私人银行Pictet&Cie的皮克泰(ThePrixPictet)摄影奖。此奖设立于2008年,专以有关环境的摄影创作为遴选对象。那年皮克泰摄影奖的主题是“增长”,而爱泼斯坦之被选中,可能与他的照片讨论了“增长”背后的动力,以及“增长”的代价有关。

爱泼斯坦1952年出生于麻省的霍尧克,目前居住在纽约。

图片提供/顾铮

责任编辑/阳丽君

加文煤电厂,俄亥俄州柴郡,2003年。摄影:米切·爱泼斯坦(©MitchEpstein)

阿莫斯煤电厂,西弗吉尼亚州雷蒙德市,2004年。摄影:米切·爱泼斯坦(©MitchEpstein)

米德湖和胡佛水坝,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2007年。摄影:米切·爱泼斯坦(©MitchEpstein)

卡森的BP炼油厂,加州,2007年。摄影:米切·爱泼斯坦(©MitchEpstein)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