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豫王府原址奠基。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在万众瞩目中竣工。在一座座雕梁画栋、青砖绿瓦的建筑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病房和实验室,古老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深刻体现了创立者对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理念。按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模式创办的协和,在中国率先建立了严格、规范、国际化的医学教育、实践和研究体系,并很快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协和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的地位是极为独特的,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医学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推动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协和的医学教育从一开始即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雄厚,众多教授在国际享有盛誉,八年制医学本科精英教育保证了毕业生的高质量,住院医师二十四小时负责制、总住院医师制、严格的淘汰制、大查房制度、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等一系列核心制度,使协和的临床医师保持了极高的成才率。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黄家驷等近百位医学大家从协和走出,成为中国现代医学众多学科领域的开拓者或奠基人,中国现代医学史也由此打上了深深的协和烙印。
协和的临床医学自建院之初,即蜚声海内外。各专科均由国际知名教授主持,年轻医生有大量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些使协和的医疗水平紧跟世界的步伐,在东亚也是首屈一指。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协和不仅拥有一流的临床医师,也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药品。例如,胰岛素的成功商品化生产始于1923年2月,而老病历中则记载了协和第一例使用胰岛素的时间是1923年7月。考虑到当时海运时间须数以月计,最先进的药品几乎是第一时间进入协和的采购视野的。X射线机、人工呼吸器(当时亚洲唯一的“铁肺”)等先进设备,在协和的出现也几乎与世界同步。
在知名教授主持下,协和的医学研究都颇有特色。以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研究中国的重大疾病和特殊疾病,是大多数研究的特点。感染病学和内分泌学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两个领域。黑热病的攻克,协和居功至伟。刘士豪和朱宪彝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命名肾性骨营养不良疾病的论文,其体系沿用至今。协和的临床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为中国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医学亦有所贡献。
历经百年风雨,协和一直是中国现代医学王冠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今天的协和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在上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协和连续六年蝉联榜首。
百年足迹,历史见证。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承办创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成为其在中国乃至亚洲健康卫生事业中最为丰硕的成果,它对中国现代医学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也是中美卫生交流史上极为独特而富有深远意义的一段传奇。
张孝骞教授(前排左一)与医务人员一起分析患者病案,共同制定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