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金发小女孩正专注地用修枝剪剪切一串黑葡萄。
墨玉般的葡萄一串串悬挂在弯曲的枝干上,小巧圆润。
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葡萄是与文明和文化联系最紧密的水果之一。但如果要想讲好一个关于葡萄的故事却是不太容易,因为关于它的故事实在太多,反而让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说起。
关于葡萄,我们知道它可能是圣餐中的指定饮品,也可能是诗人所咏夜光杯中的醇厚甘冽的美酒,也可能是富豪标榜身份的某种酒水,还可能是风干之后的特别小食,当然更可能是众多餐桌上争相品尝的新鲜水果。另外,虽然食用无核葡萄导致人无法生育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但不要着急,接下来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栽培葡萄家族充满戏剧性的家族史,解开其中的一些困惑。春天,葡萄枝干上冒出的新嫩叶子,青枝绿叶,一派生机。酒神的荣光
全世界的葡萄科葡萄属植物有60多种,它们都有相似的外貌——杂乱的藤条之上生长着掌状或者羽毛状的叶子,像触角一样会缠绕的卷须,还有不起眼的小花朵,以及一串串在阳光照射下闪耀光泽的果实。
在这些葡萄属植物当中,有一种远比其他种类重要,那就是——葡萄“Vitisvinifera”。这个品种原产于欧亚大陆,所以也被称为“欧亚葡萄”。人类食用葡萄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6500年。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葡萄种植从南高加索区域传播到小亚细亚,同时通过新月沃土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完成了在西方世界的初步“扩张”。而后向西,沿地中海传到西欧,向东传到东亚。葡萄的果皮上含有丰富的酿酒酵母,加上果肉中富含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变身”为美酒确实不是什么难事。图为酿酒工人正把新鲜的葡萄压碎。虽然中国的野生葡萄属植物多达38种,但是并没有栽培葡萄的记录。所以所谓的《诗经》中记载的葡萄,大抵都是些野生的种类。中国最早的葡萄被认为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引入我国的。之后,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嵩饮之,则巅然而醉,故有是名。”这句话中的“嵩”是聚饮的意思,而“巅”是大醉的样子,于是葡萄因此而得名。其实说白了,葡萄就是一种酿成饮料后会让人喝得大醉的果子。
不管怎么看,葡萄几乎就是为酿酒而生的,因为它们的果皮上含有丰富的酿酒酵母,再加上果肉中富含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使得葡萄自身就毫无障碍地“变身”为美酒,人们要做的只是把它们踩碎榨汁,然后把汁水用橡木桶收集起来发酵就行。
用葡萄酿制葡萄酒的历史几乎与栽培葡萄的历史一样悠久,早在公元前1400年,巴比伦国王就颁布了关于葡萄酒交易的法律。在西方,葡萄酒一直都是标准的贵族饮料,一直到中世纪,葡萄酒仍然为上层阶级所饮用,而贫民则更多是饮用麦芽发酵而成的酒精饮料。那个时候,葡萄酒更是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圣餐的一部分,作为受难耶稣的血液的象征物。那些禁酒的基督新教教徒则是用葡萄汁来代替葡萄酒,种种迹象都足可见葡萄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之深。
在南非的一家葡萄酒酿酒厂里,工作人员正在用专门的工具把新鲜多汁的葡萄不断地搅碎、挤压,使其充分发酵。(上图)野蛮生长的美洲葡萄兄弟
到了16世纪,葡萄跟随哥伦布的船队来到了美洲,又随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活动扩散到美洲大部。其实当时在那里,已经生长着一大批土著葡萄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圆叶葡萄“Vitisrotundifolia”和美洲葡萄“Vitislabrusca”。
圆叶葡萄和美洲葡萄的根系强健,抗病力强,很快就得到了欧洲殖民者的赏识。尽管美洲葡萄的甜度不高,酿制出来的葡萄酒也有一种特殊的怪味儿,但还是被商人带回了欧洲老家,并且试图将其与欧亚葡萄杂交,以产生更为优质的后代。但是,这个行为差点导致欧亚葡萄绝种。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节庆盛典上,一位戴着葡萄面具的艺人手捧一小桶葡萄酒,围观的路人都饶有兴致地要亲自品尝一番。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小镇锡切斯,人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踩葡萄比赛,赛况激烈。夸张的神情和投入的参与都让这个节日增色不少,大家都全情投入,热闹有趣。(图1、图2)因为在当时,有一些危险而且未被发觉的“乘客”也搭乘商人的航船来到了欧洲大陆,它们,就是根瘤蚜。这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美洲葡萄根部的昆虫,靠吸食葡萄植株的汁液而生,因为可以让葡萄根系长出瘤子而得名。
根瘤蚜的一生都可以在美洲葡萄上完成:无翅阶段的根瘤蚜可以进行孤雌生殖;而有翅阶段的根瘤蚜可以产雌、雄蚜,交配后雌蚜产卵,以卵越冬。在长时间的对抗过程中,美洲葡萄已经对根瘤蚜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在大洋彼岸的欧洲,所有的葡萄园都是不设防的区域,可谓危险重重。
19世纪中期,当根瘤蚜进入欧洲,它们几乎攻陷了所有的葡萄种植园。在短短25年时间内,差一点就摧毁了法国、意大利和德国所有的葡萄和酿酒业。为了对付这些葡萄杀手,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最初发现水浸可以杀死这些小虫子,但是由于大多数葡萄园都建在丘陵地区,放水泡田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又想到用药物熏蒸的方法来灭虫,但是效果仍然不佳,十分令人懊恼。
如果故事继续这样发展的话,我们今天就要与传统葡萄酒说拜拜了。万幸的是这个时候,峰回路转的事情出现了,园艺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嫁接。
既然美洲葡萄的根系可以抵抗根瘤蚜,种植者就把欧洲葡萄嫁接在美国土生抗蚜品种上,以期能对抗虫害。后来成功的事实也说明了正是这种做法让欧亚葡萄得以逃过一劫。在随后的日子里,人们一直在不断尝试培育欧亚葡萄和美洲葡萄的杂交种,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其抗病虫害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改良葡萄的品质。但是时至今日,无论是用来酿造葡萄酒,还是直接鲜食,其品种主流仍然是欧亚葡萄。有着“水晶明珠”之誉的葡萄,喜人的外表和甘醇馥郁的滋味总会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果农在专心致志地剪切成熟的葡萄。
葡萄藤条上生长着掌状或者羽毛状的叶子,一颗颗如玛瑙般的葡萄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动人的光泽。至于在未来我们吃的葡萄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葡萄皮上的白霜
我们经常会疑惑买回来的葡萄表面附着的点点白霜是什么,会不会是农药或者其他残留物?实际上,这种白霜不是农药,也不是葡萄糖,而是葡萄表皮上的蜡质。蜡质的成分主要是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占到白霜总重的60%〜70%左右,除此之外,白霜中还含有一些醇和酯类物质。不过,这些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溶于水。正因如此,想要洗掉葡萄白霜的朋友才会屡屡抓狂。
不过,即使洗不掉这些白霜也没有关系。因为齐墩果酸并不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什么危害,对葡萄本身的味道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大可以放心整粒吞下那些挂着白霜的葡萄,尽享美味。意大利坎帕尼亚的手工盘子。盘中绘制了葡萄等水果的花纹,明快鲜亮,十分精致。(左图)提子是葡萄吗?
那么除了常见的葡萄品种之外,我们经常见到的提子又是属于哪一类呢?其实,提子也是欧亚葡萄的一个品种。人们一般会认为提子的果肉比较脆,果皮不分离,通常这是区分“普通葡萄”和“提子”的主要方法。对于提子的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提子”即广东话中“葡萄”的意思,是一种商品名称。
而关于葡萄的品种,我大致把它分为几类:一种叫“户太八号”,为欧洲葡萄和美洲葡萄的杂交种。它是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当时称户县葡萄研究所,1997年更为现名)通过奥林匹亚品种芽变选育而成。单个葡萄看上去几乎有乒乓球大小,果粒大、近圆形、酸甜可口、果粉厚、果皮中厚、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肉细脆,特别适合吃葡萄习惯吐葡萄皮的朋友。还有一种叫软枝玫瑰香,特别适合对葡萄香味儿有追求的朋友。它的果皮中等厚度,呈紫红色或黑紫色,果肉较软,多汁,带有浓郁的玫瑰香味,唯一的缺点就是果粒儿太小。还有之前我吃过的一种云南阳光玫瑰葡萄。其通体碧绿,个头中等,看似没有成熟的果肉却有着极高的糖度,特别适合喜欢甜口的朋友。
总之,种类繁多的葡萄大多都酸甜开胃,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晶莹圆润的外表也让人对这种色味俱佳的水果更为喜爱。
史军植物学博士,“果壳阅读”少儿图书策划人,思河网活动策划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高庙上的石刻葡萄,藤蔓缠绕、果实饱满。
葡萄园里栽植着错落有致的葡萄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编辑:严设计: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