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在精耕深作中与世界融通——《文明》杂志十五年国际传播启示

在精耕深作中与世界融通——《文明》杂志十五年国际传播启示

时间:2024-10-31 03:47:30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23日06版)2016年12月26日,《文明》杂志收到一封来自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热情洋溢的贺信,这是国际奥委会给这本中国杂志发来的第二十八封官方信函。《文明》自2001年创刊以来,15年间得到3次国际奥委会全球授权,向世界独家发布奥林匹克专题。跻身国际高端传播平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6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共同认可的合作伙伴。

这本带有民间色彩的杂志在奥运文化、文明交流等领域持续精耕深作,“不媚、不急、不妄、不偏”,从北京走向世界,主动参与国际传播体系并发挥出“中国影响”,为融汇中西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声音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厚积:用中国语言讲世界故事

缘起2004年,正值奥林匹克圣火首次全球传递,《文明》策划并制作了一期特刊,这本特刊在雅典奥运会开幕时由中国代表团送到国际奥委会手中,其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全新诠释得到罗格和萨马兰奇的一致赞叹。

经国际奥委会全球独家授权,《文明》相继推出《奥林匹克与中国》《奥林匹克与文化》等10本奥运系列珍藏特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罗格代表国际奥委会将其作为第一套“奥林匹克文化读本”,赠送给参会所有成员。罗格称赞,“这不仅是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人民留下的财富,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

2008年,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媒体机构申请首发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手稿和内容,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乡法国。《文明》再次脱颖而出,获得独家授权,用中法英3种文字向全球首发。这是120年来,唯一获得国际奥委会授权,代表官方传播展示其文化的刊物。《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博士说:“中国人以中法英3种文字向世界首发重要文献,其立足点正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诠释、解读与传播。”

2012年至2016年,《文明》两轮重磅推出的“《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Ⅰ、Ⅱ”及国际奥委会授权的一系列活动,借奥林匹克载体,连接所有奥运会举办城市,融汇东西,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现任奥委会主席巴赫就任后签署的第一份文件,就盛赞《文明》“所开创的传播新模式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的创举。”

同奥林匹克传播一样,《文明》专业主义的追求使其于精微处求广大,形成深厚积淀。早在2004年、2007年,他们两次深入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沉没的丝绸之路——破译失落的海洋文明之谜》沿途探寻郑和船队轨迹,并以《21世纪丝绸之路再发现》《植物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等为主题,策划“全球文明对话”。中国目光所及,是带给世界的一笔笔精神财富。

融汇:从北京到世界,拓展发声平台与空间

《文明》的成功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国际传播现象。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评价:“《文明》非常注重从社会文明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阐释世界,人文内涵很厚重,揭示问题很深刻。”

2015年,由《文明》推出的《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大会唯一指定的文化读本。200个国家约2000名代表,这个世界最高文化会议70年来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以一个国家为主题的文化读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阐述了选择《文明》的理由:《文明》内容丰富、易于阅读和传播,很好展示了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成果,以及中国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所形成的辉煌文明成就。同时,为各国传播本国世界遗产提供了重要参照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频认为:“《文明》能够把国内国际政治传播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展国际传播的空间,是专业积累、融汇能力的延伸与升华。”

2016年《文明》特别策划推出《中美人文交流》特刊,成为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全体会议唯一读本,开创两国交流对话传播的新范式。这期特刊引人入胜,人文视角尤其易于国外受众理解。策划从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起航赴华开局,全景回放两国关系232年历程,尽现两国人民友好情谊,成为中美人文交流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总括。其中,第一部分“中国梦与美国梦: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与中美交往”引领了与会嘉宾的对话主题。

15年致力全球高端文化传播,10余国首脑,20多个国际机构及城市政要,60余国大使都曾为《文明》撰稿或致信致函。《文明》已成为深受国际认可的中国文化传播平台。

薄发: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启示

《文明》积多年传播经验,在国际传播领域异军突起,赢得众多国际平台尊敬,为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启示一:内功决胜,优质内容的高地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文明》提出“四不”方针,申明办刊立场,即“不媚、不急、不妄、不偏”。

这是《文明》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不媚于时俗,不急于求成,不搞话语霸权,不片面下断语。中国的国际传播可以从这个原则中吸收养分,明确定位。

《文明》团队的选题执行,注重结合专家和专业机构。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认为,中国国家话语权构建,同样需要选择一些专门机构,挖掘整理适合融入世界的文化内容,避免零散和低水平徘徊,内容先有优质生产,才有强势输出。

启示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价值独具,中国发展备受瞩目,文化“走出去”应有使远人来之的实力和定力。

娄晓琪说:“中国本就站在世界历史文化的高地,我们只需轻轻擦拭,就会看到金光灿灿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明》不是打造出来的,是中华文化千百年的积淀孕育了它。”

今天中国有了实质性的国际影响力。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一直紧盯中国的变化。《文明》的发展,正是乘势而起。中国参与国际话语体系,依靠的是民族复兴的上升曲线,当有实力、有定力。

启示三:借力打力,必须尊重规律,善于借势当今的国际传播格局,解构西方话语范式,重构新的话语体系。

多名专家认为,《文明》创造的奥林匹克传播案例,是运用中国方式讲述世界语言。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认为,奥林匹克源于西方,《文明》却从中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借力打力,产生了巨大的中国影响力。

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认为,基于西方话语体系的“解读中国”并不能使西方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崛起,当善于解构和重构。中国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