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食物革命5.0:关于未来食物的N种可能

食物革命5.0:关于未来食物的N种可能

时间:2024-10-31 03:32:23

我们的社会某种意义上是围绕食物的各个方面所塑造出来的,从原材料的找寻到食物消费,不一而足。食物当然是“精心设计”的,因而关于食物的设计也是所有设计形式当中最早出现的,厨房无疑是社会各种设计的中心。

“可食用的生长”(EdibleGrowth),设计师克洛伊·吕泽菲德(ChloéRutzerveld)设计的一款3D打印食物,打印出植物生长的种子和养料,自然生长。

“三分之一”(OneThird),摄影师克劳斯·皮切尔(KlausPichler)的摄影项目,展现霉变食物之美,旨在提醒人们不要浪费食物。在全世界自然资源愈渐匮乏的情况下,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设计师、艺术家跨学科联手,以“后增长”时代的生活为诉求,为乡村、城市和我们的家园设想出另一种“农业”形态。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农场到市场,从厨房到餐桌,既有城市社区果园、可食用的花园,也有昆虫农场、城市公寓的迷你堆肥,围绕食物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这些未来的食物设想试图重构食物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未来将迎来一场食物革命5.0,这需要结合未来的前沿技术、某些旧有的“自己动手”的文化伦理和具体的食物生产的文化知识。它旨在将我们对食物的传统记忆和食物生产的可持续性相互结合,感受曼妙滋味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从单纯的果腹到拓展五感体验,并获得健康。

“土狼人”(HumanHyena),设计师保罗·高(PaulGong)所设计的一整套吃食装置,以让人们可以吃下霉变的食物。

“魔幻生物塑料”(Bio-plasticFantastic),设计师乔安娜·斯米尔(JohannaSchmeer)从生物和纳米技术中寻找新的产品和食品。打破食物疆界

什么东西被认为是可吃的,背后受制于一整套地理环境和文化养成机制。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地域疆界的打破,各民族的食物视野也随之拓展,吃虫子就是一例。我们今天对吃虫子感到惊讶,其实在很多地方,虫子历来是美味的来源之一。大洋洲土著人的图腾中有许多是昆虫,因为昆虫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蟋蟀是非洲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及博茨瓦纳居民的佳肴;欧洲居民习惯吃蝗虫、金龟子、蚂蚁等昆虫;北美印地安人喜食蝗虫、中美洲人常以“蛾子饼”作为主食,墨西哥素有“食虫之乡”的美誉,食用的昆虫多达370余种;阿拉伯人则把蝗虫、蝎子和螳螂当作美食;在中国云南省,食用昆虫为全省各民族普遍的习俗,而且早已形成了极有民族特色的食虫文化,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也丰富多样,仅烹调的方法就有13大类。鉴于自然资源的日趋匮乏和蛋白质的短缺,早在1980年第五届拉丁美洲营养学家和饮食学家代表大会上,就有学者提出为了补充人类食品不足,应该把昆虫作为食物来源的一部分。“三分之一”(OneThird),摄影师克劳斯·皮切尔(KlausPichler)的摄影项目,展现霉变食物之美,旨在提醒人们不要浪费食物。

“魔幻生物塑料”(Bio-plasticFantastic),设计师乔安娜·斯米尔(JohannaSchmeer)从生物和纳米技术中寻找新的产品和食品。奥地利设计师卡塔琳娜·安格尔(KatharinaUnger)和朱莉亚·凯辛格(JuliaKaisinger)的项目“虫巢”(Hive)为吃虫子打开了方便之门。他们设计了一个完全可行的方案—在家中的厨房建一个可食用昆虫的迷你农场。这个“农场”其实是一个只有61厘米高的带抽屉的“盒子”,可以放在厨房的桌面上。每个抽屉都有上下两层,将虫蛹倒入抽屉上层,虫蛹孵化而出,相互交配并产下虫卵,虫卵跌入抽屉下层,成长为幼虫。当幼虫长成时,抽屉的绿色指示灯会点亮,提示可以收获虫子。再将虫子倒入“农场”最上层的过滤装置,按下过滤按钮,就可以将可食用的幼虫与虫蛹分开。“虫巢”装配了小型温控系统,以保持“农场”温度恒定;碳过滤器可以吸收气味,同时保持内部的湿润。人们可通过喂食燕麦或者剩菜叶供虫子生长。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吃虫子呢?答案是在生产等量的肉类时,生产虫子比生产其他肉类更为环保,就以生产同等重量的牛肉为例,虫子生产所需空间仅为牛肉生产的1/10,消耗的食物为其1/5,几乎不用水,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却只有1/25。不仅如此,虫子所含的营养成分十分全面,从肉类的蛋白质、鸡蛋中的B12到豆制品中的氨基酸和蔬菜中的纤维素,样样齐全。“系统合成”(SystemSynthetics),设计师毛里奇奥·孟塔提(MaurizioMontalti)所设计的一整套塑料分解装置,通过它可以让塑料这种永不分解的材料进入到自然当中,同时作为一种产物,在分解后为自然界提供能量。而科威特的设计师汉娜·阿卡霍(HananAlkouh)也致力于在肉类生产渐少的社会中找到肉类替代品。她用一种偶然发现的、吃起来有培根味的海藻—红皮藻(Dulse)制成肉,并模拟重现了整个屠宰间屠宰的场景。红皮藻制成的肉,再裹上用硅胶材料制成的肉皮,不仅质感上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无论颜色、纹理和质地还是烟熏的味道都几乎与真肉无异,而且还有利于肉质的保存,据说可以保存一年的时间。不但如此,红皮藻还同时富含蛋白质、抗氧化剂和矿物质,而其生长只需要一点阳光和循环水系统,生长快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人造肉的优良材料。

“海藻肉”(Sea-MeatSeeweed),设计师汉娜·阿卡霍(HananAlkouh)利用吃起来有培根味的海藻—红皮藻(Dulse)制成肉,并模拟重现了整个屠宰间屠宰的场景,探索再生肉的可能。食物不只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随着新科技的出现和新材料的发现,食物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种植,未来食物可能从其他物质中进行提取和重组。

3D打印食物是当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形色俱佳,还能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定制。丹麦设计师克洛伊·吕泽菲德(ChloéRut-zerveld)在她的设计“可食用的生长”(EdibleGrowth)中,设计的正是这样一款3D打印食物。这款食物的外形十分可爱,看起来像一个装满菜的菜篮子,篮子的结构由食物蛋白为原料,在里面填充可食用的基底和种子、孢子、酵母等有机原材料,这些都经过3D打印技术组装成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打印出来之后的五天时间里,酵母发酵将固体变为液体,植物和菌类随之成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食物的结构体、气味和口感不断改变。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什么时候收获食物,享受新鲜的美味。通过它,可实现食物的自足生产,而不用在食物生产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减少了食物的运输费用。“3D打印”FalscherHaseausdem3D-Drucker,设计师卡罗琳·舒尔策(CarolinSchulze)设计的3D打印食物装置。德国设计师乔安娜·斯米尔(JohannaSchmeer)的“魔幻生物塑料”(Bio-plasticFantastic)项目,则希望从生物和纳米技术中寻找新的产品和食品。它基于最近的一个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由高分子聚合体和酶制成的有功能的“生物”细胞合成物。设计师设计的七个“生物装置”介于产品和有机物之间,它们只需通过暴露在光之中就能生产出为人类所需的食物和能量。通过生物过程生产出水、维他命、纤维、糖、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成就一种更为自足的生活方式。所有的装置都用在自然界中有相似功能的细菌来生产,借用了生物酶的部分功能,再将此与无生命的生物塑料结合起来。

“体量”(Volumes),设计师马吉·沃戈桑(MarijeVogelzang)所设计的一系列不可吃但色彩讨喜的形状不规则物,与食物混合在一起,以造成食物很多的印象,借以欺骗大脑让我们吃下更少的食物。

“可食用的生长”(EdibleGrowth),设计师克洛伊·吕泽菲德(ChloéRut-zerveld)设计的一款3D打印食物,打印出食物生长的种子和营养,自然生长。借助食物心理学让你吃得更好

我们吃食物,只是单纯感觉到食物是否适口,然而,吃的过程不单是五感调动的过程,同时大脑和身体也综合出了一种心理记忆和习惯,不经意地刻写在每次的吃食过程当中。借助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有计划地“欺骗”大脑,让我们吃得更愉悦更健康。

来自韩国的全真现(JinhyunJeon)设计的新餐具就是致力于最大化人们吃食物时的愉快体验,促进“正念饮食”。基于“通感”的理念,全真现从五个方面对餐具做出精细的改变,以激发人们的饮食感受:温度、味觉、颜色、体积重量和形状。温度是影响味觉感受的首要因素,比如,糖与人体温度相同时吃起来更甜,不同的是,盐的温度低于人的体温则吃起来更咸。味觉是影响口味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根据耶鲁大学医药学院琳达博士的研究,舌头的味觉并非是分区域的,甜味、酸味、咸味和苦味的味蕾遍布舌头的所有区域,它们混合起来才产生了各种新的味道,如强烈的甜和强烈的咸混合起来会产生第三种味道,咸味和酸味的混合让彼此的味道变得柔和,如果咸和酸搭配得当会出现甜味。颜色对味觉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暖色能使人增加食欲,诸如红色、橙色和黄色都是上佳选择:橙色刺激人食欲的原因在于橙色可以增加人脑的供氧量,激发脑部活动;黄色增加人的新陈代谢,特别适于制造碟子和餐布;但是如果整个餐桌漆成黄色却没有了这种效果,暖色发挥最大效用的方式是点缀其间,如同跳动的音符提亮气氛。不可忽视的还有餐具的重量和体积,一个勺子若是重40克就给人一种稳固的感觉,然而,如果减少到10克,我们感知的就是食物的重量,让我们对所吃食物的分量更有感觉;同样,在普通的勺子上增加新的元素,不但是为了使用方便,也是为了使用起来更有亲密感。基于此,设计师按照人们希望获得的吃食感受精确定制餐具,这些改变看起来精密而微小,却可以放慢我们吃食物的速度,在不省略食物美味的同时,减少不健康饮食的摄入。“第二养殖场”(SecondLivestock),设计师奥斯汀·斯图尔特(AustinStewart)设计了一种新的养殖场,让鸡站在固定空间内会旋转的球体上,再给鸡佩戴上3D眼镜,从感官上营造它们喜欢的生长空间,让它们生长得更愉悦健康。丹麦设计师马吉·沃戈桑(MarijeVogelzang)的项目“体量”(Volumes)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设计,他们制作了一系列不可吃的形状不规则但色彩讨喜之物,将它们“混”入我们所吃食物的盘中,以造成食物满盘的印象。他们的设计以康奈尔大学的食物心理学家布莱恩·沃辛克(BrianWansink)的研究为基础,研究指出人对自己所吃食物的多少并不能给出精确的计算,而是简单地从摆在面前的所吃食物的体积大小来衡量自己是否吃饱了,这当中衡量的标准又往往是我们过去常常所吃食物的体积。通过设计“假装”填满盘子,一样可以骗过我们的大脑,从而让我们吃下更少的食物。

极端的情况下,这种“欺骗”甚至还可以将令人厌恶的食物改成令人喜欢的食物,设计师保罗·高(PaulGong)正是从这一点展开了自己的设计。他的设计致力于让人能吃下发霉的食物,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其实发霉的食物并没有那么糟糕,它们的问题主要在于人体缺乏消化腐烂食物的细菌,而这种细菌原初也存在于人的体内,只是随着人类开始食用熟食而逐渐丧失,有的动物至今仍保存着这种细菌,比如土狼。设计师由此获得启发,制作出一根类似烟管的器具,里面装满可消化腐食的细菌,让人通过这根烟管轻易地吃下细菌。为了降低霉菌令人不悦的气味和口味,保罗借助了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这种神奇的水果含有神秘果蛋白,吃下两小时后再吃酸性物质,会感觉口味变甜。他将神秘果果汁涂抹在一根探针似的棍子上,探入鼻腔,直接改变大脑对于霉味的反应,使腐败的食物闻起来香甜,对于味觉也使用了同样涂抹了神秘果果汁的勺子,以改变人们的味觉感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