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慢走高淳

慢走高淳

时间:2024-10-31 01:27:52

偏居江苏西南的高淳,是中国的第一个『国际慢城』。以往,它是江南水路交通的中枢,沿水而建的几条老街,皆是当年苏皖商道上商贾往来停驻之所,久而成街、集镇。如今古镇、老街多少有点『泛滥』之势,但高淳老街的可贵在于,没有借『情怀』的尸还出一个『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魂,当地人自己就很享受『慢下来』的日子,这让不少外来者也心甘情愿地『跟着慢』,和老艺人唠个家常,听老住户摆摆典故,甚至赶个庙会、听个戏,这日子,真朴素,也真温暖。淳溪老街

细水长流的手艺

位于固城湖边的淳溪老街,是高淳最热闹的地方,有浓郁的徽派风情。当地出了一位美学家高尔泰,很多人读过他的文集《寻找家园》,里面就写到了这条老街。老街如今修复了大约一公里,从头走到尾,快则一根烟的功夫,慢则一上午光景,光是沿街的那些木雕、砖雕和石雕就能叫人赏玩不尽。街上以青石板纵向铺路,横向辅以胭脂石砌面,石板早已被岁月打磨抛光,若是泼上一瓢水,水流会像珠链般滑过,溜进方孔的下水渠道,只在地面留下一层濡润。沿街而立的店铺大多是两层,三四进的纵深,外间熙熙攘攘,算盘嘈嘈,内里庭院深深,书声朗朗。1.老襟湖桥。

2.正在做鞋的梅老爷子。

3.淳溪老街的商户们准备开门迎客。袁高亮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现在是淳溪老街的摄影师,外号“三叔”,常年扛着相机“扫街”。三叔一身的行头都与老街紧密相关,比如脚上穿的“梅家布鞋”,就来自老街上的一家百年老店,这鞋踩在青石板上软绵绵的,有一种轻盈之感。

三叔自小就与“梅家布鞋”的创始人梅位炳相识,他称呼梅老爷子为“大爷”,几十年来一直穿他做的纯手工布鞋,梅老爷子也成了三叔镜头下的主角之一。梅位炳12岁就跑到高淳圩区跟舅父学习做鞋的手艺,之后一做就是70多年,如今年近九旬,仍每天坐在铺子里纳鞋底。

梅老爷子做的布鞋,光鞋底就要纳上整整两天,千层底要一针一针地顶扣,纳好的底子再用长针和鞋帮缝合在一起。高淳的小孩子时兴穿虎头鞋,除了“虎头虎脑”的含义之外,老虎也是辟邪除害的象征,能保佑孩子健康长大。虎头鞋的工艺更加繁琐,除了纳千层底,还要打袼褙、缝布料,鞋面上的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是手工缝制而成,为此,梅老爷子还学会了刺绣、拨花、打籽等手艺。

三叔每次去梅家鞋铺,都要和老爷子打趣:“您现在可是个‘垄断者’啦。”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公私合营,政府组建了一大批手工艺合作社,汇聚了很多手工艺人,实行学徒制,徒弟递上一条烟、一条糕,就算拜了师父,学成之后也可以自己带徒弟。那时三教九流都算是有了自己的组织,拉板车的、打铁的、箍木桶的都有合作组。20世纪8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手艺的大多开始单干,老街上一下子冒出十几家鞋铺,但几十年过去,就只剩下了梅家老店。梅老爷子做的鞋性价比高、口碑好,不愁销路。高淳有个习俗,闺女出阁,娘家要为婆家置办一家人的布鞋,于是梅家老店就成了高淳至少两代人的共同回忆。

除了布鞋,老街上羽毛扇的生意也很红火,夏天四处弥漫着一股鸭毛味。做羽毛扇的店铺不止一家,高淳有一批小贩专门在农村收鸭毛、鹅毛,然后卖给老街上做羽毛扇的店。羽毛扇都是在店后的作坊里做好,然后整齐地摆放在店里,店铺门口会挂一个牌子——“自产自销”。高淳的羽毛扇很出名,民国初年选送至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时得过奖,后来还曾专门送到北京,作为礼物送给毛主席。

如今,布鞋和羽毛扇大多成了纪念品,手艺更多是作为“国际慢城”的一项文化元素,手艺人们也不在意成为老街上的一个幕景。如今老艺人大多把店铺交给下一辈打理,但自己也闲不下来,一边坐在街口的胭脂石阶上聊天摆龙门,一边手里总想做点什么。那就还做老本行呗,纳鞋底,扎羽毛扇,或是做糕点。

梅老爷子的铺面也交给了女儿女婿,但将来孙子孙女还愿不愿意留在老街上干这行,老人心里打鼓。他有一个“保底”的愿望——有生之年赶紧把自己这辈子做鞋的经验整理出来,万一以后鞋铺倒闭了,也没人再做鞋了,这门手艺至少还能留存在纸上。漆桥老街

接地气儿的新角色

漆桥老街,是高淳所有老街中最古老的一条,离县城有十几公里。据说这里曾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开设杏坛之所,宋代以后又成为孔氏族人聚居之地,被视为『江南邹鲁』。与淳溪老街的热闹相比,漆桥老街多了一份清幽,1800多年沧桑岁月,让它褪去了急切与浮躁,多了一份生活的笃实。

1.漆桥特产—糯米方糕。

孔德潮是漆桥老街上的老住户,曾做过村小学的校长,搁在以前,要算是漆桥老街孔氏一族的族长。老爷子参与过族谱的编修,家里有好几本族谱,比如光绪丙子年(1876年)的《江南高淳漆桥孔氏宗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江南高淳漆桥信四公房正八公支孔氏宗谱》,还有2009年新修的宗谱。

按孔老爷子的说法,漆桥老街本不姓孔,而应该姓平。东汉年间,丞相平当为了逃避王莽之乱举家南下,跑到南陵隐居,建了一座木桥,涂上很重的丹漆,于是这里就被叫做“漆桥”。孔氏祖先是宋朝时迁徙至此,老街上有一口水井,井箍上还能看到一行字“大宋南迁阙里孔氏广源”,阙里就是山东曲阜,孔夫子的家乡。漆桥是孔子后裔在江南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康熙年间的《高淳县志》记载:“元,孔文昱,至圣五十四世孙,宋德祐末兵阻建康,兄文昇卜居溧阳福贤乡,昱居溧水游山乡(今天的高淳)。”从五十四世到如今的八十四世,孔氏一脉在漆桥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族人分布在七十二村,共计两万多人。孔氏祠堂位于现在老街上的小学,20世纪40年代,祠堂在战争中被烧毁,据族谱记载,那是一个“占地621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部分”的大祠堂。

翻开漆桥老街的历史,闻到的是市井烟火的味道。如今老街上游客很少,往来的行人基本都是在这儿住了一辈子的老人。街边的店铺还做着传统的营生,走在街上可以听到打铁的铿锵、磨豆腐的咿呀、劈毛竹的清脆。一大早,闻到一股豆香,沿街的邻居们就要起床了,然后带着搪瓷茶杯到豆腐店打上一大杯豆浆,再割一篮子“胖豆腐”,回家滚鱼头。

孔老爷子带我来到一家木匠铺,店主是他的本家兄弟。店铺不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器,凳子、椅子、马桶,还有篾匠编的竹篮。店主正在堂屋干活,做的是一个马桶。如今这物件不常见了,以前高淳人嫁闺女时,陪嫁中必须有一个木马桶,漆上一层亮晃晃的桐油,里面还要放一些红鸡蛋和几根万年青。做活的间隙,老人摊开手掌,从大拇指开始一个个地数:“老铁匠去年死了,老篾匠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这些累活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

年轻人在这条街上扮演了新的角色。最近几年,漆桥老街加快了旅游开发的进度,当地政府把这条老街也纳入了“国际慢城”的旅游主题,街上零零星星地有了几家客栈,还开了一家专做“慢城饮食文化”的小店,年轻人喜欢的茶吧、书吧也多了起来,其中有一个叫“老街坊”,是本地文学爱好者的聚集地,周末会举办沙龙,分享阅读体验,请高淳本土作家开讲座。以前搬去镇上做生意的年轻人正在慢慢回流,把生意又从集镇上迁回老街,不过归来都已是人到中年。政府大力推广文化旅游,除了重建孔氏祠堂,还在老街前头建了一座城门,应历史的景,取名“南陵关”。2.漆桥老街一角。东坝老街古往今来皆江湖

东坝老街又叫做『上上街』,一度破败不堪,这几年政府为了打造运河文化,正在进行修葺复原。好在,东坝老街外表虽不够光鲜,但至少老得原汁原味。写有『上上街』的牌坊前面有一个斜坡,青石板上刻有很深的凹槽,是往年走独轮车留下的印记,这些车辙贯通着老街的每一块石板,讲述着这条运河旁老街的过往。明朝时,这里叫做『广通镇』,当时,走水路从芜湖到苏州,若走长江,太险又太绕,而高淳的水道更为便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黄金水道,从长江走水阳江入固城湖,继而由胥河接入荆溪,直达太湖。广通镇就在胥河岸边,筑起东坝后,往来船只都要在这里集结,一时间商贾云集,由此设立了巡司、税课司、茶引所等。关于东坝老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高淳老文保所所长濮阳康京。他是土生土长的东坝人,一辈子扎根当地,梳理和挖掘本土的文保文脉,如今退休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在整理高淳的文脉遗存,呼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老爷子有山乡人的爽朗和霸气,为了让高淳的历史遗迹能保留在本土,不惜多次与上级有关部门力争,还真就能争赢,薛城遗址、淳溪老街、七家村和漆桥村古村落、高淳境内的诸多古戏台和寺庙,包括这条他打小长大的东坝老街,如今能保存下来,都有他的功劳。

濮阳老爷子说,东坝老街离不开胥河。春秋时期,楚人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逃奔吴国,后助吴国攻打楚国,胥河就是他为了运粮运兵,凿石开河而成,可以通过水网连接300公里外的苏州胥江,沿袭的古河道,就是《禹贡》中三江之一的古中江。为了纪念伍子胥,这条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就取名“胥河”。如今东坝人在胥河上赛龙舟,在河边戏台上唱戏,也都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东坝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带有一种江湖气。抗日战争时期,东坝乡民自发组织大刀会保村护寨,甚至发动了好几次攻打日军据点的壮举。这种大刀会带有原始宗教的性质,为首的多是本地山里的清道士,隐则修身养性,出则铲恶除奸。

东坝人最爱唱戏,这里的人们可以说是活在戏里。每年五六月,热闹的东坝庙会就在胥河边如期举行,县里也有很多人赶来参加。胥河里,船手们打着锣鼓,在波涛滚滚中奋力划桨,再现了吴地壮士的尚武精神。与此同时,老街的古戏台正演绎着一段段江湖往事,唱的是本地的阳腔目连戏,算是江南很古老的一个剧种,它源于宋朝时的嘉靖南渡,是将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曲糅合当地的南曲而成。戏文里唱的多是忠孝侠义之事,比如《吴越春秋》里的伍子胥奔吴、《三国志》里的刘关张义结金兰、《佛说盂兰盆经》里的目连救母。本地人好戏,一唱就是月余,戏唱不尽,庙会就不停。

东坝老街庙会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民俗——大马灯,讲的也是三国里的忠义精神,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马灯需要三个人,前面一人戴着道具扮马头,后面一人曲身紧抓前面人的腰带,披戴道具作马身;马背上还坐着一个小孩,一副三国五虎将的扮相。表演马灯必须熟悉真马的性情,演起来才会逼真。同舞龙灯一样,马灯表演也总会有一面旗帜开道、收尾,名曰: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这是东坝人对于生活最大的期望。2.东坝大马灯表演中的幼童。

3.每年农历六月六,胥河里都要举办龙舟赛。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