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白古寺深藏甘南500年

白古寺深藏甘南500年

时间:2024-10-31 01:27:22

白古寺所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遍布崇山峻岭,且有多处常年不化的雪峰,这座萨迦派佛教寺院就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深居了500多年,为当地人提供精神庇佑,它独具特色的红白条土墙,取自天然材料,与周围的藏族村寨、原始森林和谐一体。

跋涉深山寻古寺白古寺(藏文全名“白古贡巴德青冷周琅”,意为“安乐园满洲”)坐落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多儿乡,是甘肃境内唯一一座仍有僧众修学的萨迦派寺院。

迭部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岷山和迭山山系之间的高山峡谷之中,海拔1600—4920米,境内重峦叠嶂,群山连绵。地图显示,白古寺向南,直线距离80公里,就是赫赫有名的九寨沟景区,但鲜有游客知道这座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寺,交通不便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县级、乡级公路只通到多儿乡北部,要到达白古寺只能绕道若尔盖,这一绕就绕出300多公里。通往白古寺的山路也实在危险,紧靠悬崖的行车道既窄又陡,布满土石,还散落着山体滑坡坠落的大石块。

白古寺的建筑群依山势分布,寺院高居顶端,僧舍在山谷底部,整体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建筑外墙涂有红色、白色的线条,是萨迦派寺院的标志。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创始于1073年,因主寺萨迦寺的所在地呈灰白色,故而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萨迦派寺院的围墙上有标志性的红、白、黑三色花条,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因此萨迦派也被称为“花教”。白古寺有点与众不同,只有少数地方(比如寺门外的墙壁)的线条是三色,且以蓝代黑,其余建筑墙体上的线条均为红白相间。白古寺的墙体多为土墙,红白两色也是取当地的有色泥土涂抹而成,颜色可以维持三年不褪。

五百年文化传承白古寺创立于五百多年前,最初位于多儿乡白古村,1839年搬迁至村外的山谷。这座古寺“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得以重建;2008年受到汶川地震影响,本已陈旧的大殿伤痕累累,2014年完成了再次重建。

目前白古寺面积约31000平方米,包括经堂、僧舍、佛塔、活佛府邸等建筑,其中大经堂占据了寺院的中心位置。

大经堂分为前廊和经殿,供奉着高约8米的释迦牟尼佛及历代传世文物,可容纳数百人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经堂正前方是法舞场,每逢法会,僧侣们会身着古戏服,头戴神像面具,跳起古老的法舞。传统节庆时,附近各村的男女老少也会身着盛装聚集在寺内,参与跳神、晒佛、祭祀等佛事活动,热闹非凡。

小经堂的主佛是弥勒佛,另外供奉有1000尊绿度母,以及“萨迦五祖”。和许多抽象的神灵不同,“萨迦五祖”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第五祖八思巴,是萨迦派创始者昆·贡却杰布(1034—1102)的后人,也是西藏历史上继松赞干布之后又一位具有广阔视野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是忽必烈的老师,更是将藏传佛教带出西藏,将汉、蒙等文化带入西藏的重要人物。

白古寺有僧舍103院,住寺僧人一百余人。僧舍多为庭院型,房间四壁均用木板装饰,每个房间都设有简易的佛堂,方便僧人修行。白古寺历来注重德才并修,要求僧人必须熟练大小五明,“大五明”指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声明(声律学)、因明(正理学,即逻辑学)、内明(佛学),“小五明”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因戒行精严,寺中自古高僧云集。

活佛府邸,藏语称“囊欠”。迭部县有个传统,父母会抱着新生儿前往自己信奉的寺院,请寺中的活佛给孩子赐名,之后还会将孩子送到寺中学习佛法,待孩子长到18岁,由他自己决定是否要出家。白古寺内就有一处专门供小僧侣学习的地方。

迭部民风淳朴,还沿袭着一些古老的风俗,“捉鸟”就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捉鸟”要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进行,通常选择在视野开阔的田边或小溪边。捉到鸟后,由家中的小孩子带着鸟到村中挨家挨户展示,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给孩子一些油饼、肉片、青稞酒等食物,以示祝福,孩子们将食物收集起来,待全村聚会时享用。展示完毕,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会在鸟的头顶涂抹酥油,念祈福语,之后放生。当地人相信鸟是有灵性的,可以通过鸟将一年的愿望传达给神灵,祈愿新的一年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密林深处的一颗“红星”白古寺所在的迭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河流纵横,森林广袤,植被覆盖率达88.46%,森林覆盖率超过60%,拥有1671种高等植物、130余种野生食用菌类、127种药用植物,是世界新种甘南杜鹃等数十种珍稀植物的基因库场,同时生活着大熊猫等183种野生珍稀动物。

1925年9月,美国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迭部:“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

迭部县东北部有个地方叫腊子口,是由藏语“腊子库”(意为“山脚谷”“狭窄沟”)演变而来。这里自古就是甘肃、四川之间往来的咽喉要道、“天险门户”,悬崖峭壁相对而立,腊子河在仅8米宽的狭道中奔流而过,只有一座1米宽的小木桥供人畜通行。

“腊子口上神兵降,百丈悬崖当云梯。”1935年9月12日,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到达腊子口。为了突破国民党布下的层层防线,打通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激烈战斗,击溃甘肃军阀、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越过雪山、走过草地后突破的最后一道天险,自此中央红军进入了甘南开阔地带,打开了陕甘宁根据地的星火燎原之路。为了纪念在腊子口战役中牺牲的先烈,甘肃省政府1980年8月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和纪念馆。

目前迭部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之一(成都—松潘—若尔盖—迭部—宕昌—岷县—临夏—兰州线),腊子口战役遗址则是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成为隐藏在深山密林间的一颗耀眼的“红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