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
自由摄影师yangdaphoto
1993年在武汉出生,自由摄影师。杨达在大学期间便开始了环球拍摄生涯。在这期间,拿下“寻找中国青年马格南摄影师优秀奖”,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展青年资助奖,签约法国Sipa图片社,多次参展国际摄影节。
人物特点:总有想法,洞察敏锐。执行力强,专注细节。
最喜欢的歌:约翰·列侬的Image
2012接触摄影,两年后,找到自己的定位。
2014在这期间他一直在国内外不同地区进行拍摄。
20159个月完成自己第一部完整的作品《湄公河》。
2017杨达作品多次展出于国际摄影节。
20182014年至今,每年持续去印度拍摄。这一路上,他不仅为自己睡过的床拍摄了肖像,还收集了一些实物和每个河段湄公河水这一切都从湄公河开始
杨达自小在长江边长大,可他却说:“我对湄公河的感情甚至比对长江的更深”,而《湄公河》也是他的成名作。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9月,杨达途经6个国家的44个城镇,行程达6370公里,实地收集了湄公河沿线城镇人口和经济数据,再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在那段时间,杨达沉溺于湄公河沿线多彩交融的文化和保持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的社会形态之中。他一次次地往返这些国家和城市,住同一间旅馆,吃同一家餐厅,走同样的道路,去探访在拍摄中所结识的朋友。随着他对当地了解的不断深入,他对这些国家的民族、宗教、文化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格格不入,到一切都变得相融相通,渐渐地,他开始享受在湄公河沿线的拍摄生活。
TIPS
《湄公河》是杨达的第一个摄影项目,《湄公河》的项目中,灵感来源于他在云南的旅行拍摄过程,顺着河流从青海到达西藏,再从云南跨越边境线到达缅甸、泰国。他第一次用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同时,他也在2017年8月自出版了《湄公河》的摄影书。
《湄公河》手绘地图-李铎(绘)
《东时区》展览现场灵光一现的东时区
“有一次我坐在国外的大巴上,忽然‘东时区’这个词从脑子里跳了出来,当我把这五六年所有的影像结合到东时区上的时候,东西都出来了。”杨达的第二个项目《东时区》,就是在这样的灵光一现中确立的。杨达将《东时区》视为自己第一个“有概念”的作品,作品拍摄地点从东二区跨越到东九区,涵盖了中东、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区超过30个国家的文化与日常。《东时区》的视频部分和《湄公河》有很大差别,这也是他一次对动静影像结合的尝试。他现在正在写关于《东时区》的自传,描述在东时区里遇见的各种令他感动和印象深刻的故事。2018年,他将继续梳理和完善这个项目。
作品《库尔德人》,作品采用环境和肖像并列的方式硝烟之外、生活之中的库尔德人
2015年,杨达在伊朗拍摄时接触到了库尔德人,从那之后他便开始了《库尔德人》的计划与拍摄。这一群体在整个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他们的穿着装扮非常特殊,一眼就能认出标志性的大裤衩和宽松大衣,典型的库尔德传统服饰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中东局势,库尔德人的生存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
在杨达看来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有着太多优点,包括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对家族关系的重视、他们对朋友的真挚情感,也有他们争取自己权益的顽强性……但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未来会有怎样的走向充满了太多恐惧和未知。
TIPS
杨达的新项目《库尔德人》,所记录的是游走在中东种族夹缝中的库尔德人,战争之外,他们仍努力生活着。杨达说:“我希望走进这个民族,记录他们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战争和暴力。”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目前库尔德人主要生活在土耳其东部和东南部、伊朗西北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虽然库尔德人一直希望在库尔德斯坦地区建立自己的归宿家园,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受到周边国家的遏制。
《库尔德人》手绘地图-李学阳(绘)“有时候不知道自己这样拼是为了什么,深夜的大街人来人往,你以为你属于整个世界的时候你却感受不到任何地方属于你。”
—@杨达2017年5月5日这些黄点标记的地区是杨达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所到访的城镇,并且很多地方到访不止一次在接触库尔德人,了解这个民族的基本情况之后,杨达做了大量调研,并阅读大量库尔德民族和中东局势方面的书籍,行者的游记和观察都是他会阅读的内容。除此之外,电影也是他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当地文化的途径。但是对于杨达而言,所有这些调研只是他对历史和时事的了解,真正的调研部分则是进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在书籍里,我们体验不到当地音乐对民族的巨大影响。在电影中,不能完全理解舞蹈对家庭和亲人黏连的重要性。还有最重要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包括他们对文学和电影以及世界的理解……跨学科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部分,最终还是要在现实中去体悟。”最终,他在自己的体悟和朋友的帮助之下,确定了拍摄库尔德人的旅行路线——根据国情、地理位置、距离、历史性和现代性,以及关联性综合制定。
因为局势的关系,从伊拉克入土耳其的时候,杨达就被抓起来盘问过;从土耳其库尔德斯坦首府迪亚巴克尔准备离开的时候,也在机场被关过“小黑屋”。除了困难和惊险,拍摄过程中,最令杨达难忘的还是和库尔德人朋友们的相处时光,很多朋友他都去对方家中拜访不止一次,也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也正因为如此,在《库尔德人》作品的呈现中被摄者呈现出来的状态基本上都是比较放松的,这也是杨达要表现的硝烟之外、生活之中的库尔德人。
电影是杨达了解当地文化的途径之一。但所有这些调研只是他对历史和时事的了解,真正的调研部分则是进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杨达的外拍必备:尼康NikonD750相机及24-120mmm、35mm、50mm镜头,和理光GRII28mm相机等是杨达最常用的拍摄器材无论如何,对于摄影的探索他都会继续下去
杨达的个人主页有这样一句话:“Welcome.Let'skeeptheworldpeacefultogether.”对他来说,“Peaceful”不仅仅是对和平的一种向往,也是人与人、人和世界的一种联系,是一种内心对生活的憧憬。对于杨达来说,他的作品也是如此,从一开始《东时区》和《湄公河》用冲击力很强的视觉去展现世界的冲突矛盾,到安静下来的《库尔德人》等作品,“我在感受世界的同时,世界的人也改变了我。”
对于现在的杨达来说,没有固定收入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除了《印度印度》(暂定名)这个开始于2014年的关于文化及社会层面的项目之外,他还正在着手一些中国议题的项目,如果没有更多资金支持,他可能会在将来选择找一份工作。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摄影的探索他都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