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生命中的好日子》里韩墨池形象塑造

《生命中的好日子》里韩墨池形象塑造

时间:2024-10-30 12:55:56

《生命中的好日子》剧照自1982年的《蹉跎岁月》播出以来,知青题材电视剧作为我国电视荧屏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延续至今。它们在重现历史、演绎历史、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然而与其他题材电视剧有所不同的是,由于“知青”这一话题作为一种文化影像与历史情结,承载着建国以来的时代烙印。因此,如何在电视剧中塑造知青形象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命题,它同时还夹杂着政治反思、集体记忆、历史评价等多重使命与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剧中的知青形象同时也是知青精神在不同时代的映射与显影。

40集知青题材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从2016年3月登陆央视八套、河北卫视、云南卫视等上星频道,得到了广泛好评,直至2016年底,该剧仍热度不减,在新疆卫视、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阳江电视台公共频道、蛇口综合频道重复播出,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生命中的好日子》之所以能够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可,首先得益于其精良的制作和丰富的剧作元素,作品以悠长史诗般的艺术风格营造了荡气回肠之感,令人耳目一新。另外,作品对知青形象的塑造也有所突破,主人公韩墨池这一知青形象既不同于早期知青题材电视剧中“受难者”或“边缘人”式的悲情书写,又有别于新世纪初一些作品中充满冒险精神的“侠者”形象,他的身上兼具了英雄人物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平凡人物的迷茫、焦虑、脆弱,以敬畏生命、豁达处世的生活态度对知青形象进行了当代化的演绎与诠释。

一、从“出身原罪”到“身残志坚”:苦难的转化与人性美的呈现

对于电视剧这一影像式的文本来说,若要让观众顺利地介入剧中的人物形象,至少要达成以下三种条件之一:“人物处于与观众类似的社会环境中”、“人物具有与观众类似的价值观念”或者“这种介入给观众提供快乐作为回报”①。显然,在以往的知青题材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倾向于满足观众的前两种审美需求。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正处在壮年时期的知青群体不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电视的收视主体,他们与剧中的人物知青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价值观念。但是“苦难”成为了联结剧中人物与观众的精神纽带。许多作品都着力于呈现“文革”和“上山下乡”所带来的伤痛,剧中的知青也因而被塑造为“受难者”的形象,例如《蹉跎岁月》中出身“反革命”家庭的柯碧舟、《今夜有暴风雪》中“黑五类”家庭出身的裴晓云等,“绝望”、“自卑”、“无助”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但是在《生命中的好日子》中,主人公韩墨池不但没有受到“血统论”的压迫,反而被设定为了高干家庭出身,可谓是“根红苗正”。但是,作品并没有一味地对主人公进行美化与拔高,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赋予了他一定的悲情色彩:在全剧一开始,村里的酒坊意外着火,韩墨池为了救农村女孩钟思存而失去了左腿。然而与“柯碧舟”们面对苦难所表现出的绝望、自卑或堕落有所不同的是,韩墨池并没有因苦难而一蹶不振,经历了短暂的痛苦和自我调节后,他再次积极地投入到了生活之中。他先是在家中钻研电子设备的维修,用修好的半导体收音机从假肢厂换回了一只假肢,随后又在火柴厂找到一份糊火柴盒的工作,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干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可以看出,在早期的作品中知青形象身上所承受的“出身压迫”如今已经被彻底滤除,取而代之的是身体上的“残疾”和痛苦。这种“身残志坚”的人物设定使韩墨池一登场就带着强烈的“主角光环”,它一方面规避掉了以往作品中对阶级斗争的展现和批判,同时还激发了观众的同情心,凸显了其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二、从“边缘人”到“追梦人”:励志精神的感召与寻唤

在许多“后知青”题材的电视剧中,故事的背景通常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前夕知青“大返城”以后的这段历史时期,剧中的知青从荒凉落后的农村回到资源丰富的城市,遭遇了身份认同上的巨大危机,呈现出了“边缘人”式的形象特征。一方面,消费主义的文化形态对知青们心灵进行全面扫荡和统治,使他们对物质欲望产生了补偿性的追逐。另一方面,远离了“上山下乡”生活中相濡以沫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和英雄主义价值观,知青从光荣的“兵团战士”、“垦荒英雄”变为了城市一般劳动者,从“骄傲的一代”沦为了“失落的一代”和“迷惘的一代”。这类知青形象大多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中,例如《孽债》中迷茫懦弱的沈若尘、《泯灭》中深陷金钱诱惑的翟子卿、《昨日留言》中彷徨与无助的惠洁等。

然而同样是以“后知青”为题材,《生命中的好日子》中的韩墨池在返城以后并没有沦落为社会的“边缘人”。相反,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心,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胸怀抱负的“追梦人”形象。在返城之初,身为高干子弟的他并不依赖父母的权威,而是靠糊火柴盒自力更生;当他因残疾而被高考拒之门外以后,并没有放弃提高自己的学识与修养,而是一边办补习学校和印刷厂,一边去旁听大学的经济学课程;后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只身来到深圳经商闯出了一片天地,并且在商海浮沉之中运筹帷幄,最终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领头羊,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获得自我身份认同。韩墨池的身上有着一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和屡挫屡战的勇气,这种“平凡又伟大”的人物设定与当下主流价值观所崇尚的“励志精神”相契合,体现了作品对人们的道德感召和精神寻唤。

三、从“侠者”到“智者”:民族认同感的宣扬与家国情怀的彰显

在以往的知青题材电视剧中,还有一类知青形象较为深入人心,他们用“游侠”式的英雄气和“痞子”式的匪气重新定义了“知青”这一群体,呈现出了“侠者”式的形象特征。这类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4年播出的《血色浪漫》主人公钟跃民,他讲义气、有血性、桀骜不驯、崇尚自由,在他的眼中,“上山下乡”不再是一次残酷的考验,而是一场惊奇的冒险,贫瘠落后的乡村也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处处充满了乐趣与诗意。受《血色浪漫》的影响,其后的许多类似题材作品都延续了这种人物设置,例如《甜蜜蜜》中到处惹是生非的雷雷、《血色青春》里忠肝义胆的陆建国、《北风那个吹》中率真随性的帅子等。这些人物形象将苦难转化为浪漫,赋予了知青“游戏人生”的乐天精神和“我行我素”的冒险精神,对知青精神进行了一种后现代式的戏谑与解构。

在《生命中的好日子》里,主人公韩墨池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沿袭了这种后现代式的人格特征,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叛逆性,倔强地拒绝了父母给他包办的工作和婚姻,一方面又具有英雄式的侠义精神,在周围人面临危难之际勇于舍身相救。但是与钟跃民式的“桀骜不驯”与“风流倜傥”有所不同的是,韩墨池身上的侠者气概被转化成了一种饱含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虽然感情戏是全剧的一个主要看点,但主人公韩墨池并没有完全沉浸在男欢女爱之中,而是始终怀揣着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大爱”。尤其到了全剧的后半部分,作品借鉴了商战剧的元素,重点表现了韩墨池如何经营自己的公司并逐步走上事业的巅峰:从一开始坚持卖掉住房、盘下“梦想博物馆”,开办了利德饮品公司,到后来不惜代价决意吞并红宝扩大了企业规模,再到最后果断退出倡议联盟而重新赢得了公司的信誉。韩墨池总是能够在企业面临重大危机时做出明智的抉择,引领自己的团队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从这一点来看,韩墨池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侠者”,而更像是一个洞察世事的“智者”,即便历尽艰险,他仍然保持着强烈的上进心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感召力把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对当下人的价值观的营造和民族认同感的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生命中的好日子》通过韩墨池这一知青形象的成功塑造,对知青精神进行了当代化的演绎与重塑。作品以“怀旧”为情感纽带把历史思考与现实社会关联起来,通过彰显人性美和家国情怀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寻唤,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本文系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知青题材电视剧的艺术流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ZZ_0218

注释:

①[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3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责编:倪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