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党纪国法的力量

党纪国法的力量

时间:2024-10-30 12:19:17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十八大以来发生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正风、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腐败伤害的是民心,而民心恰恰是执政之本,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得牢守执政之本。文献纪录片《永远在路上》通过对贪腐现象的深刻揭示,宣示了当前推进反腐败斗争不可动摇的决心。

一、展现腐败现象

作为文献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有其明显的艺术特征。文献纪录片是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与纪录片的还原性特征于一体的新形式。一方面,文献纪录片有着和新闻一样记录真实性的要求,以记录真实为原则,另一方面更注重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的真实记录。《永远在路上》已不仅是简单的反腐新闻事件的记录,而是通过真实的记录与深度的分析,引发观众的思考与社会各界人士对腐败事件的重视,进而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属性。

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语言,是当今文化价值传承的重要表现手段,能够严谨且真实地反映历史,向观众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及主流价值观,这对现代人类社会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永远在路上》正是通过这种形式,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感、顽强的意志力,从突出强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到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从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到强化巡视监督,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在展现党及国家领导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反腐态度的同时,《永远在路上》也着力展示了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的决心,营造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永远在路上》对党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国家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纪录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一大批记录党和国家发展的优秀文献纪录片开始涌现出来,如《百年中国》、《中国1949》、《毛泽东》等。这些纪录片力求还原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侧重对影像、史料的运用,通过重要人物回忆往事的形式展现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下,世界形式复杂多变,我们党也面临着重重考验,腐败事件的频频发生使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腐败之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人民生活的安定,因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用纪录片记录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议题具有重要意义,《永远在路上》记录了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坚决严惩腐败分子的相应制度下,一批批腐败高官纷纷落马的案例,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腐败问题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对执政党及国家领导人管理能力的考验,从国家管理层面出发,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从社会层面出发,这是一条坎坷的“正风”之路。

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以“人心向背”为标题,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新年贺词,正风、反腐等词高频出现,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段不同寻常的新年贺词,强有力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信号。近年来,这个信号已经落实到现实当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考验、攻克难关,做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反复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二、剖析腐败成因

习近平总书记用“人心向背”四个字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中插入了一段历史影像: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向毛泽东主席提问,要如何才能让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毛泽东主席回答,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才能避免重蹈历史上中国王朝人亡政息的旧辄。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时代在前进、变化,但这段发生在70多年前的对话放到今日仍不过时,仍然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力的鞭策和警示。

腐败问题涉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建设,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与国家政权的稳定。凡事皆有前因后果,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腐败问题,改变社会腐败成风的现状,就需要找准腐败根源,才能“对症下药”。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一再强调国家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其实这种政治生态的建设归根结底就是处理好人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是政治学中的重要议题,只有运用得当才能使其发挥应有作用,而纪录片制作的核心就是向观众传送与此相关的国家治理观念和价值观。

《永远在路上》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在案例讲述过程中将生动性与启示性完美结合,通过设计故事情节、制造悬念提高案例的故事性,但这一切都是在保证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点在描述贪官腐败及反省腐化过程时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三集《踏石留印》中讲述了一段反腐化的过程,贵州赤水河边的茅台镇自古以酿酒闻名,茅台酒从没愁过销量。然而在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时,茅台酒厂第一次经历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调整转型。八项规定出台之前,一些经销商优先保证单位团购,剩下的才进行市场零售,普通大众买酒时,时常出现断货现象。但在八项规定出台后,白酒的公款消费受到严格限制,这就倒逼茅台酒厂和经销商们必须转型改革,让消费真正大众化,过去一度被炒起来的虚高价格降下来了,对民众的供应量也变得充足了。经过调整转型,半年的困境后,茅台销量开始回暖,连续三年不降反升,原来公费销量占到30%以上,如今则不到1%。这也说明了健康的市场并不需要靠公务消费来支撑。

与茅台的变迁相对应的是公款大吃大喝现象的减少,三年多来严肃的执纪监督,让群众强烈反感的这种不良风气得到了明显遏制,不过仍有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顶风违纪。《永远在路上》中,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津,作为国企负责人,他掌握着不少合作项目的决策权,为拉近关系,一些私企老板就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私企老板通过和张建津的交往,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永远在路上》清晰地展示出,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心里没有一根红线,就容易从舌尖上的腐败走向违法乱纪的不归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正风反腐的持续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仍然禁而不决,提醒人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要让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真正自觉地在心底划出一道防线,这是道德的底线,也是权力的防护线。

三、展现惩腐决心

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按集拍摄,拍摄集数取决于拍摄主题的框架,这就需要拍摄者在拍摄前对每集的拍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使纪录片衔接得当、逻辑清晰。纵观文献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每集的标题,都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关键词,从“人心向背、以上率下”到“利剑出鞘、标本兼治”等,从成因到反省再到治理措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党坚决惩处腐败、整肃风纪的决心。

从《永远在路上》的素材编排可以发现,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正之风的存在并非是在一天两天的短期中形成的,它已然成为了一种惯性,只有一直抓下去,一直抓到底,“永远在路上”,才能切实有效地避免其反弹,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风气、新作风代替不正之风成为一种新常态。纠正“四风”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才能斩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错误认为正风反腐总会有松懈之时的念头,各地纪委在执纪监督过程中发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依然心存侥幸,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将享乐奢靡问题改头换面、转入地下。可见,党的反腐倡廉之路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道路,只有在深化中坚持、在坚持中深化,才能真正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大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反腐的态度与决心。

譬如,《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讲述的是煤炭资源在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了官煤结合、权钱交易的现象,让山西成为了腐败问题的重灾区。2013年底,中央巡视组进驻山西,揭开了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盖子,随后的一系列反腐行动震动山西乃至全国,仅省级干部就有7人落马,省会城市太原连续三任市委书记、三任公安局长均被调查,山西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年处分违纪党员干部多达15450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山西塌方式腐败问题之所以被揭露和查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央的巡视工作发挥了从严治党的利剑作用。除了山西塌方式腐败,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南充拉票贿选案都是巡视时发现的。不难看出,当一个地方领导人的权力观发生扭曲时,把执掌的公权拿来做利益交换,对整个政治风气就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政治生态一旦败坏,就会使一些政治上不坚定的干部滑到跑官买官的邪路上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这是文献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带给受众最大的感受,只有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防腐败机制的创新,才能促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的形成,彻底铲除腐败现象的滋生土壤和生存空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纪国法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责编:莎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