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创造新鲜和搜奇弄巧的创作之辩

创造新鲜和搜奇弄巧的创作之辩

时间:2024-10-30 12:14:40

曾经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主要媒介的电视,一度被认为将取代广播和电影,如今却走入了生存忧虑的年代。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台已经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们看到在吸引大众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上,各电视台近年纷纷行动起来。比如电视综艺节目,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电视台“生死”的重要手段。电视台想出各种办法来拉动收视,从歌唱类栏目到亲子真人秀活动,不一而足。当下的婚恋栏目从女选男到男选女,再到金星主持的家庭为孩子选配偶,各电视台都在绞尽脑汁地期望节目能够别开生面。每一种“突破”都会带来模仿不断。为了在市场中生存,有些电视机构已经在功利的路上越来越停不下脚步,但收效如何却似乎多是事与愿违。外在的网络世界无疑是重要影响,内在追求方式的单一也是影响所在。而值得思考的还在于,一味以市场为取舍和俯就、追逐的路径是不是能改变境况,还是适得其反?比如近期冰上明星选秀的节目播出后,收视也不尽如人意。试图别开生面的各种努力,都是为了维持或者扩展电视的生命力,但是不是只能极力拉拢屈就受众的娱乐欲求?面对越来越难以取得以往惊人收视的电视媒体,许多栏目在费心揣摩市场后都有黔驴技穷的感觉,留下的似乎只有难以实现的夺取收视率的欲望。

市场到底具有何种魔力来支配文化产品,而操作机构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去追逐?一个看似成功的栏目出现,接着就有成批的仿效作品诞生,这已经成为电视的痼疾。自然,电视剧作为另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一种题材在收视上得到关注,接着类似题材的投拍就接续不断。若干年来,我们已经迎接过关于现实题材的婆媳大战、姐妹相争、兄弟携手等潮流,年代戏出来后一批批的民国故事剧接踵而至,几乎一个路数。古装戏自然也没有间断过,而后来的玄幻魔幻剧带来的潮流,又成为一个个争相仿造的对象,乃至于一段时间穿越几乎成为各个时代电视剧的法宝。还有青春剧中无处不在的“小鲜肉”;换了谍战剧潮流的兴旺后,到处都是潜伏的敌我双方的角逐场。潮流总是堆积,人们都想赶上市场热门,于是电视荧屏总是在一波一波的重现中赶潮,我们看到的只有习惯仿照而没有独特个性。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文化成为被潮流摆弄的对象,而文化的价值又是如何成为动荡不安的对象?显然当市场成为唯一攫取的目标时,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很快就被覆盖。

关于市场和文化之间的牵扯与是非,是判断长效艺术建设发展与短视利益追求的核心问题,不由让人想到前几年兴旺不已的典型电视剧—抗日神剧的问题。

2012到2014年之际,曾经有过一度兴旺的电视剧汇集,即所谓的“抗日神剧”。那时候,打着抗日故事的旗号出现的一批剧作,似乎是试图填补对涉案剧、古装剧的档期限制,从而出人意料地接续出现在荧屏上。著名的横店影视拍摄基地甚至出现一天几十个抗日剧同时拍摄,有的群众演员客串不同剧组的日本兵竟在一天内“死”了多回。而抗日神剧中各种奇观前所未有地被创造出来,这是创作走火入魔、屈就市场,以为人心庸俗需要满足的畸形心态的产物。这里的危害不仅仅限于神剧。由于大众疑惑和非议的反响之强烈,经过主管机构出台限制性政策,刹住了这股明显歪斜的抗日神剧风潮。也许当年兴盛一时的抗日神剧,今天不会再批量出现。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问题所在,还会有不断翻新的类似潮流出现。所以重新回顾检视那些曾经蜂拥而上的抗日神剧创作现象,有助于防止各种一窝蜂式的流行和伤害影视创作的局面重演。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而言,确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产品创作的正气,依然需要从历史现象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抗日原本是严肃的题材,经历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从“九一八”东北抗联开始抵抗日本侵略者,到北平“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其间经历了无数的抗敌惨烈斗争,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悲壮事件。应该说,抗战题材是一个值得不断开掘的富矿,有许多生动细致的内容可以表现。就艺术表现而言,无论题材的丰富性挖掘、人物多样性的表现、正面战场场景的宏大,还是敌后游击战争的多重形态特色、谍战领域的机巧隐秘和危机故事等,都具备无限展开的可能。事实上,中国抗日影视剧中也有过出色的作品。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题材表现,还是观众心理期求,都欢迎这一类充满反抗战斗的故事不断出现,而影视剧也的确期望着可以展开多样性的故事创作。但似乎在那一个时期,为了搜奇弄巧,这一题材的表现忽然间就延伸到各展奇才的意外上去,专门制造超乎常态的斗争表现,异乎寻常的战斗反抗方式。从数量之多到表现形态之奇,汇集成为一种电视剧现象,于是人们将之命名为:抗日神剧。抗日神剧其神,就在于不是以常态理解来描写战争,而是为了惊人眼目而制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影片似乎只是借了抗战的标签,却将奇幻性、超时空性和出人意料放在首位来博取眼球。比如常有不动脑子的台词被人们所嘲笑,有剧中人在动员中这样说:“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且不说“八年抗战”是后人的称谓,当下已经改称为十四年抗战,就是当时的人也不可能这般神动员,你如何知道是八年?不动脑子的套用判断,致使失去了说话的合理背景。尤其是一部片子有这样的话:“同志们,抗日战争已经第七个年头了,还有最后一年,大家一定不要放弃。”这显然奇怪,你如何比领袖还高明,能够预言第二年就要结束战争?这又是一个按照八年抗战的理念来生造不可能的台词,缺乏真实语境。还有让观众笑不可支的:“阎王叫你五更死,你活不到三更!”这类莫名其妙的语言,似乎是俗语的妙用,但逻辑问题太大,如何理解阎王的语气是要超前要人命?这里显然暴露出在创作上拿着时代需要同时也好开拍的抗战题材,却没有真实的态度和认真的研究,其胡乱拍摄的态度可见一斑。本质上是赶潮流,但抢夺市场的不负责任的心思却也明晰可见。

不能不提到电视剧为了市场的获取,强求意外表现的出奇导致了不少自以为是的“创新”,其中罔顾历史只为受众猎奇的风习,造就了抗日神剧的风行一时,但基本常识也让位于耸人听闻了。比如人们嘲笑的在《向着炮火前进》中的话:“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枪手”,这几乎不需常识都不会这般设计,剧中却敢大言不惭地生造几百里的枪程,胡乱说出的语言不但没有基本科学知识,更是基于哗众取宠的本能。同样被人们诟病的是剧中与雷人语言相匹配的人物表现,剧中雷子枫的装扮显然是为取悦现实当中的年轻人。在以往表现抗战时代的影视作品中,一般都以符合时代的服装搭配人物角色,但该剧中雷子枫身穿夹克式皮衣,戴雷朋眼镜、骑哈雷摩托来来往往,风光拉风都做足了,似乎也让人物有了青年心中羡慕的造型和举止,却简直没有了时代概念。出格的还在于打仗的时候,他居然还自备欧式沙发一张,胜利之后非要在沙发上摆足造型,才能满意而去。一望而知,电视剧是想取悦青年观众,以为投合了时髦的追求,但其实人们却不领情,因为对于刀光剑影沙石横飞的战场上,雷子枫为什么总是发丝不乱油光水滑,观众都大为不解。网络上的调侃点评道破了其误区:“他的飞机头是抹了多少发胶,才能丝毫不乱、始终坚挺?”我们以抗日神剧中的例证来聚焦现象,是要说明,一味取悦市场的创作,就容易走火入魔。因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科学角度都明显出错,无论是现实还是人情世故都无法认同的创作,不可能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作品,这并非一部电视剧的毛病,而是潮流浮泛所致的神剧特色。

不错,适应市场调试创作是不能忽略的对策,但只以牟利为本则偏离了艺术创作的本务,揣测盈利目标争相不顾底线地去“创造”作品,是对艺术创作的侮辱。当下电视剧有不少好作品,精心谋划,以工匠精神来细细锻造。无论是《北平无战事》还是《琅琊榜》等好剧,都在于在内容和形式上独特开创,以内涵和人物关系的扎实逻辑来赢得人心。回到任何一个抗日神剧,似乎也在寻求巧妙,但显然无根底的臆想出奇的花招,在本质上是为了盈利,浮泛的猎奇让创作既没有历史与事实的根底,又失去了内容的魂魄。当无根无魂的创作渐成潮流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人心不古、道德沦陷的可怕趋向。事实上,在毫无节制地臆想何种奇功可以取悦市场,而忘却了事实和历史人心的时候,文化的堕落就在一些创作机构中蔓延,文化也就荡然无存。文化淡漠、商业盛行的时候,其危害不仅在题材和个别剧作上,而是在文化性质上的走偏。深入来看,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艰难被一笑置之脑后,对于浴血奋战、付出牺牲的抗日将士的精神与智商显然不敬,而嘲笑敌人不堪一击的得意却伤害了整个民族艰苦卓绝的痛苦,甚至于给历史造反的诡诈也披上了莫名其妙的合理外衣。当弱智被肆无忌惮的神妙抗战壮举遮掩的时候,不用说是对青少年的欺骗,就是对成年观众而言也是无形的歪斜教化,以为敌人如此糟糕而我们这般高手云集。抗战历史被矮化且满足虚无渺茫的意淫胜利,不仅让我们羞愧而且难免被观众取笑,而到底是谁更为可笑却让我们不能不扪心自问。

对此,还必须看到更深处:基于市场的反文化创作的抗日神剧,其实深入下去充满了毁坏性,比如糟蹋气功的意义,使之成为非科学的凶残对象(撕裂人体);破坏弓箭的物理科学,生造神箭让它具有分导式导弹功能(女子受辱奋起发箭,一发射三人);激发流氓习气,满足偷窥欲望(女子裸体送战士上战场);违反常识,生造取悦奇观(手榴弹打飞机、炸碎石击落飞机);催发下作行径,宣扬流氓心理(裤裆掏出手榴弹),等等。当道德无底线、取悦低俗自以为得计的时候,一个民族的正义抗战就变成了玩闹、游戏,成为刺激生理、满足低下欲望的遮掩。其实雾霾中的那一轮抗日神剧潮流,我们可以找到沉渣泛起的是游民意识的无秩序混乱思维,丐帮气息的街头义愤填膺,流氓精神的无节制畅行。今天看来,抗日神剧可笑、可叹、可气,却不能不警觉其根源:一味求取市场、罔顾文化精神、取媚庸俗心理,破坏常态道德人伦。尽管整肃过后,打击清理了抗日神剧,但如果不解决创作精神和文化守则问题,则难免还会出现神剧一般的其他类型的整体编造之神、异想天开之剧、市场趋利之作、人性荒诞之拼凑的现象。防范之要,我们首先需要坚守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力。影视剧是国民视觉文化的重要观赏对象,它不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而是文化习染的领地,是看待历史、管窥现实的直观对象。文化景观的高下是判断影视剧好坏的基础,牟取暴利不能成为影视剧创作的出发点,舍此,创作则会丢弃基础而沦为求取利益的商品。实际上影视剧自身创作的追求就是文化的显现,而观赏喜好也是众多剧作培育的结果。由此而论,坚守文化的剧作关乎国民精神素养的培育,国家的政策把控和监测、机构自身的自检和自律、受众批评和审查都是必要的环节。具体到创作上,基于历史真实的艺术表现而不是想象的虚无满足,基于人性真实的情感逻辑而不是偏斜的谋求利益的市场逻辑,基于生活基础的创作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荒诞生活,基于人格精神的追求而不是商业需要的无聊出格,这些都是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倡导的原则。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文联特约文艺评论员/责编:谈媛媛)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