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需求—满足”视阈下的 纪录片微信传播探析

“需求—满足”视阈下的 纪录片微信传播探析

时间:2024-10-30 11:48:34

近几年,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观看视频的方式,微信正日益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诸如广播和电视,囿于自身瞬间传达、被动接受的特点,往往无法成功地将信息传达至预期受众。相比之下,微信这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采用“点对点”的传播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目标受众。除此之外,微信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其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也十分强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借助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并获得深远的社会效应和影响。①

笔者对近两年微信朋友圈备受关注的几部纪录片,包括《舌尖上的中国》、《人间世》、《先生》、《中国人的活法》、《超级中国》等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这些进入微信平台并被大规模接收和转发的纪录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了受众需求。本文通过对纪录片的“需求—满足”这一规律进行探析,希望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发展带来一点启示。

一、微信热转纪录片的“需求—满足”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求,第四是尊严的需求,第五是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人们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会依次提出较高层次的需求②。

第一层次:生理需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寻找祖国各地的美食,集中展现了食物在中国人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作用,让观众见识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故事,以此构成中国美食特有的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推出第一季,2014年推出第二季。尽管这部纪录片在电视媒体上正逐渐淡出,然而微信朋友圈里却经常能看到与此相关的讨论和信息转发。曾经有人批评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美食偏多,认为这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殊不知,胃动力主导下的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寻找和发现美食的首要动力,更重要的是美食背后还隐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所以微信朋友圈对美食纪录片的珍爱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第二层次:安全需求。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安全事件,往往在微信朋友圈备受关注,它和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与医院打交道,离不开医患关系这一话题。然而,曾几何时,医患之间似乎站在了冲突的两面,双方的误解正在不断加深加重。2016年10集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迅速成为了微信上热转的纪录片,并引起很大反响。

该片涉及医院重症抢救、120急救体系、公民器官捐献、生殖医学等多个方面,片中不忌言死亡,也不避谈失败,努力在医患之间寻找平衡的“中位”,③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表达,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医疗人间世态,让观众理性审视医疗与生命的辩证关系。《人间世》突出强调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理解,讲述了在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生存与死亡面前,人们所应保持的理智与情感,友爱与无私。人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实质也是在传播着爱与信任的正能量。

第三层次:归属和爱的需求。归属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它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与自己接近性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包括心理与地理上的接近。2015年春节期间,一部纪录片引发了微信朋友圈的众多关注和转发,那就是由中央电视台精心制作的《中国人的活法》系列纪录片。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中国人,和你我一样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追求着个人和家庭的梦想。

《中国人的活法》共有9集,讲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追求梦想的生活工作历程。以第一集为例,这集名为《开卡车的艺术家》,片中的主人公做过保安、服务员,后来成为一名卡车司机。不管在多么平凡的岗位上,他始终没有放弃当艺术家的梦想,最终他梦想成真,参加了丹麦的康纳画展。这部时长60分钟的纪录片几乎没有解说词,全部是同期声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进行组合,给观众以真实感,有着直击人心的冲击力,也获得了微友们的高度评价。大家转发、推荐这部纪录片,也是在为梦想点赞。而这一点,正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第三层—爱与归属感的满足。第四层次:尊严的需求。纪录片能够满足受众在自尊、尊重、权威与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能得到大家的喜爱。10集纪录片《先生》虽然出品于2012年,但当时在社会上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力。2016年,凭借朋友圈的热转,《先生》获得了强烈反响。10集纪录片《先生》选定的10位人物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作为先生的他们也曾身为学生,但理想之火始终不灭。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他们宛如灯塔,照亮一方。这部纪录片试图以10位先生的思想理论、救国情怀以及人生转折来借鉴过往、启示当下,而当初“先生”们的理想主义情怀,正是当下治理精神雾霾的清新剂。通过转发与评论,微友们也在寻找重构道德的认同。

第五层次: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完成自我实现需要在努力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使自己逐渐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纪录片可以帮助观众完成自我实现的目标吗?2015年2月,由韩国KBS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同时也红遍了中国的微信朋友圈。这部纪录片分为“13亿人的力量”、“钱的力量”、“中国治世”、“大陆的力量”、“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中国之路”7个专题,从人口、经济、资源、军事外交、文化软实力等角度对中国做了全方位介绍。《超级中国》在韩国的最高收视率一度超过了10%④,在国内也引发热烈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部纪录片让我们通过第三只眼睛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形象,这种衡量比自我认同更为重要。由他人之处获得自我认同,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二、“需求—满足”理论对纪录片微信传播的启示

纪录片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但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传播方能到达观众这一端,否则,很可能成为编导的孤芳自赏。借助微信等新兴的社交媒体这一传播新渠道,可以提升纪录片的传播面和辐射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分析纪录片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首先,传播内容上:纪录片须更贴近受众生活。以上几部纪录片,选题较为生活化,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真挚的情感,是一种更为“公众化”的选题。像《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由“小众化”选题转向“大众化”选题,在公众的生活中提炼引人入胜的主题来创作纪录片。⑤

其次,传播方式上:善于制造社会话题。社交媒体更像是熟人社会,这些人往往有着共同的喜好。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论,凡是能够触动其敏感神经的,多是具有共同点的热门话题。如2016年在朋友圈热议的英国纪录片《中国学校》,就很好地制造了一个“中国教育到底好不好”的社会话题,从而成为社会热点,也带来了纪录片的火爆。

第三,传播策略上:积极做好网络推手。微信的精髓在于开放和聚合,用户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群体大众传播的联结点。这种人际式大众传播成功地将个性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成为真正展现自我价值的“自媒体”;同时,又凭借好友关系的保障,个性化信息可以在微信中快速、大规模地传播,使其具有大众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有专业人员和机构推动纪录片的“微传播”,包括主动撰写纪录片的推荐语等,形成多元化的传播关系链。

第四,传播互动与服务上:提供更强的互动性和服务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纪录片播出期间,在“舌尖”微信公众号上,主创人员积极同观众互动,每集播出结束还会邀请导演参与互动,为新媒体平台上的参与者答疑解惑。这种互动使得纪录片的发布与反馈几乎同时进行,主创人员能够及时得到观众的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纪录片的创作。

成熟的纪录片产业是一个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专业领域,它需要创作、播出、发行以及后续产品开发等多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微信作为新出现的传播媒介,正在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因其不受播出时间、地点以及播放数量等条件的限制,日益增加的微信使用者和日益普及的微信朋友圈很可能会影响到纪录片今后的发展。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创作出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优秀纪录片,必将成为振兴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注释:①王雨檬:新媒体恋上了纪录片,《中国艺术报》,2011年12月30日。

②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29页。

③杨秋、倪祥保:医门多疾人间有爱—简评上海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电影评介》,2016年第13期。

④新华社记者: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为何这么火,《钱江晚报》,2015年2月13日。

⑤姜智彬、高宗亚:媒体融合与碎片化时代下的纪录片,《广告大观》,2012年第10期。

(作者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苏州大学文学院2014博士研究生/责编:谈媛媛)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