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如何创新

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如何创新

时间:2024-10-30 09:50:51

电视理论节目通常是指诠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类专题节目。浙江卫视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连续推出了电视政论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对面》和第二季《红船》,在电视理论节目创新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使之成为一档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好节目。

电视理论节目从节目气质、内容表述到表现形态都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如何把最深奥的思想与论述用最平民化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改变理论节目高冷不接地气的状况,这一直是电视理论节目创新和突破的难点。浙江卫视制作的电视政论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两季节目,在主题表达、传播形态和新媒体运行等方面做了有效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好题目有的放矢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就着手策划制作电视政论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对面》,节目于2017年11月8日起在浙江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十期节目的共同特色是,邀请省宣讲团成员、专家学者、十九大代表等走向浙江省各地最基层的村庄、社区、车间、学校、科创基地,和普通百姓面对面交流,现场互动问答,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为了让节目做得“既有意思更有意义”,《十九大精神面对面》在节目策划与呈现上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一对多”“灌输式”的理论宣讲模式,一是在浙江省范围精心选好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很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宣讲人;二是结合浙江实际,选择了党建、乡村振兴、平衡发展、全面开放、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文化自信、青年力量等百姓感兴趣的议题;三是精心挑选具有鲜明特点、有代表性的宣讲点进行宣讲。如“党建篇”选取了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之畔的松鹤社区,在居民们自编自演的“十九大精神”快板声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要义;“乡村振兴篇”选择了被誉为“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新昌县外婆坑村,在少数民族村民歌颂美好生活的歌舞声中,开启面对面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全面开放新格局篇”则来到“买卖全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向来自全球的商人传播十九大精神;“青年力量篇”则走进浙江工业大学,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来激发青春力量;“文化自信篇”选择了孟故里、钢琴之乡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与文化底蕴十足的村民们讨论如何让文化自信在农村落地生根;在“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篇”里,宣讲专家走进吉利汽车临海产业园生产车间,与一线工人促膝谈心,一起畅想美好前景。宣讲人在现场就基层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一一答疑解惑,切切实实把十九大精神带到群众身边,说到群众心坎上。

二、创新节目呈现形态

好的电视理论节目除了议题和内容解读得到位,还离不开表现形式的创新。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十多年来,“红船精神”丰富的思想价值被不断发掘,红船从浙江起航,展示了习总书记的“红船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二季《红船》八期节目紧扣“红船精神”这一主题,特地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主任戴立兴、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胡坚等理论专家参与节目的制作。如果仅仅是将这些专家请入演播厅,做一个嘉宾访谈,表现形式显然有些老套,传播效果未必好。用什么样的场景最能表达“红船精神”呢?节目制作团队经过反复比较,最后决定让嘉宾走出电视演播室,来到红船边,在嘉兴南湖红船旁的烟雨楼里完成节目的录制。董必武写下的对联,古色古香的历史文物,置身烟雨楼里,一段段建党历史扑面而来,在这种特殊的场景里漫谈“红船精神”,无论对于嘉宾还是听众来说,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为了让这一理论节目更好地吸引人打动人,制作团队在节目呈现上还进行了多种尝试:一是让专家和观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进行思想交流。南湖红船边的烟雨楼并不大,三位专家和几十名观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思想,答疑解惑。同时,三位专家也做了分工,有的侧重叙述历史,有的侧重理论解读,有的着重讲故事,节目的贴近性和互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生动诠释了“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引领作用。

二是借助历史故事和典型人物,让抽象的理论生动起来。在《红船》第一期节目中,一份从档案馆里寻找出来的珍贵报纸引发了现场嘉宾与观众的关注。12年前那份发表总书记文章的《光明日报》让大家打开了话匣子,不仅观众与嘉宾热烈互动,南湖纪念馆原讲解员也在现场深情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与红船的情缘,讲述了一个个难忘的细节。节目还邀请新闻当事人、特殊嘉宾参与节目录制,比如邀请几十年守护红船的“一家人”陈新志、徐巧玲和女儿陈一,俞秀松烈士后代俞敏等来到录制现场,请他们讲述红船故事,让电视观众在一个个故事里和一段段历史中去感知生动鲜活的“红船精神”。

三是通过设置朗诵环节来增强节目的标识性和传播度。节目录制现场专门布置了朗诵区,通过追光效果和现场音乐伴奏,强化朗诵的仪式感。每期节目开始,主播朗诵习总书记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相关段落,引出本场话题。每期节目还根据不同主题,增加朗诵比重。《先行者李大钊》《七律长征》《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等名作名篇也在节目中一一呈现。精彩的朗诵强化了电视特色,营造了节目氛围。此外,情感也是贯穿于每期节目的要素,通过烈士后代深情回忆父辈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观众们在一次次的感动中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

三、凸显节目互动强化融合传播

在媒体融合和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增强互动传播。浙江卫视制作的《十九大精神面对面》和《红船》两季理论节目,在宣讲方法上讲求互动,在现场效果上追求生动,在融合传播上力求联动,较好地实现了“以深入浅出换深入人心”的节目初衷。

互动传播着重体现在节目制作现场,强化理论宣讲人与老百姓的生动与深度互动。例如,70岁的浙江省三农专家顾益康在新昌县外婆坑村和开化县龙门村,坐在农家小板凳上,拉着农民兄弟的手说:“什么叫民宿呢?你自己住的房让给城里人来住,你自己睡的床让给城里人来睡。什么是农家乐呢?就是让农村里的‘老婆’出来给城里人烧饭吃嘛!”。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专家用浅近和幽默的语言向农民兄弟讲明白了乡村旅游的实质。宣讲人胡坚在回答德清东衡村村民“怎样才能算有文化”时说,文化跟知识不是一个概念,“我老家的老奶奶不认识任何字,但是她从来不把书垫在屁股下面。文化,它是有力量的东西,一个村民怎样才算有文化,和你念了多少书没有直接关系,只要能好好地对待别人,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对待自然界,日常行为有道德,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节目最后,他在现场和村民一道拉起二胡,共同歌颂美好新生活。在世界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宣讲人兰建平拿一个拨浪鼓和一个指尖陀螺的利润作比较,讲解怎样才能将一个小商品低成本的时代,走向十九大讲的质量和效益统一的时代。宣讲人轻松地打开了小商品升级换代的话题,并以“有事情一起做,有钱一起赚,大家一起过得更好,这就是命运的共同体”等鲜活的表述,向世界各地的商人们生动地宣讲了十九大精神。有个做圣诞礼品的商人问,怎样通过中欧班列让产品有更好的竞争优势?兰建平说:十九大报告非常注重两个字“创新”,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创新的理念,产品做精做实。比如今天可能是一块钱的圣诞礼品,明天可能是一块五毛钱的圣诞礼品。学习十九大精神对我们来说,同样的外贸不同的内涵,同样的货单在于不同的做法,同样的圣诞礼品却是不同的意义表达。有人提问今后中欧班列线路是不是会更密?开放的力度是不是会更大?宣讲人兰建平解答道:“十九大报告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变,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如果说,要找一个点来解释中国的大门如何不关上,而且门越开越大,那就是义新欧班列了。到现在为止,一条线到九条线。不是中国自己一定要求开,其实对方的国家也有强大的需求。火车会越跑越远,火车停靠的码头会越来越多,你的贸易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百姓爱听”的表达,真正做到了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面对十九大精神宣讲,都能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有收获。

《十九大精神面对面》和《红船》两季理论节目,还充分调动电视手段,引入浙江省其他地方基层群众就当期节目主题,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起现场提问。在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还采用机器人收集科技工作者问题并提问的方式。正是这种内外互动、多点联动的问答环节,打破了地域时空界限,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宣传充满了趣味,让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具体而富有感召力。为提升节目传播效果,节目组还充分依托浙江广电集团的“中国蓝融媒体中心”,整合优势资源,强化融合传播。两季节目播出期间,浙江卫视和新蓝网联手浙江省电视新闻合作网,广泛发动浙江省百家地方电视台和地方新媒体联合造势,发起新媒体推广冲击波,通过预告、宣推等,引导当地干部群众在多屏互动中关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两季节目。节目播出后,采编人员立即对节目的精彩片段进行新媒体的碎片化制作推送,通过网络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腾讯企鹅号和网易号等近10个新媒体开放平台上为这个理论节目开设了专题或专区,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网友总点击量达到了近150万人次。宁波发布、金华发布等浙江省内10多个地市新媒体公众号也进行了接力推送,使单期节目点击量迅速突破了10万+,点赞评论人次过万。第二季节目播出期间,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新蓝网进行了视频和文字的同步直播,平均每一期节目都有超过5万人在线收看网络直播。节目播出期间,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红船景区日均参观人数超过万人。节目组抓住这个“流量入口”,在南湖红船边设置了“心愿亭”,实地实时记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期待,对未来工作的新思考;倾听和反映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浙江卫视创新制作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两季电视理论节目,将新闻元素、政论元素、文学元素、视听元素等有机结合,充分运用镜头语言、串词对话、专家宣讲、珍贵素材进行巧妙串编与升级打造,取得了不一般的传播效果。

浙江卫视的实践证明,电视理论节目倘若能从节目气质、内容、表现形态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尤其能把最深奥的思想与论述用最平民化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完全可以改变理论节目高冷不接地气的状况。电视理论节目也能做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好节目。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编室/责编:丁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