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聚焦科技兴国 彰显理想信念

聚焦科技兴国 彰显理想信念

时间:2024-10-30 09:20:41

科学创造可能,技术改变生活,科技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中国的未来形象将由科技定义。纪录片《创新中国》以寓教于乐的讲述方式聚焦科技兴国,彰显理想信念,掀开了未来中国的“面纱”。历经一年多时间的遴选与精心打磨,该片由史岩执导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包括《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等六集。该片一方面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深耕多年后立于前沿的科技成果,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点燃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奋斗的壮志豪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纪录片《创新中国》的独到之处。

一、以严谨逻辑构建影像语言

《创新中国》紧扣科技兴国的宏大叙事主题,聚焦当代中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点,讲述了中国的创新故事。该片以六集构成一个完整篇章,用关键词紧扣主题,节奏疏密有序,易于观众接受理解;同时又以具有科幻感的视觉效果来呈现未来图景,凸显大国风范。严谨的纪录片结构与低调而不失华丽的影像相得益彰,给观众以知识和美感的双重享受。

优秀的纪录片如同一篇隽永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要想准确地描绘“创新中的中国”这一宏大主题,需要的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般的耐心与技艺。从宏观的宇宙探索到微观的生命寻踪、从高端的科学竞赛到日常的柴米油盐,该片以关键词连接无数信息点,形成了逻辑严谨的叙事集合。如第一集以概览的方式点出了该片的主要内容,通过大数据这一核心词,带观众观赏了科技尖端突破点与新潮热点—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被逐一聚焦,伴随着新奇人们开始了这次奇妙的“旅程”。随后《能源》、《制造》、《生命》、《空海》等四集内容丰富、说理清晰、逻辑鲜明,每集以不同的关键词串起了不同的领域,走访了不同的人物,探索了科研背后的故事,描绘了中国的创新之路。第六集《潮起》放眼未来世界,探索中国面临的转型与变迁,找寻造就未来中国的活力,为前五集收了一个漂亮的结尾,令人回味无穷。纵观纪录片《创新中国》,它以概览开头、以事实填充、以展望结尾,是一部完整而特点鲜明的纪录片。在片中,个体、团队、工程、城市、国家这几个不同层级的力量汇聚在一起,相互支撑,连接了民族的记忆与梦想、点亮了国家的未来。

优秀的纪录片应当具备富有美感的视觉语言,《创新中国》作为2018年央视纪录片的开年大作,大视野的场面、大气魄的调度比比皆是,除去央视这几年较多采用的航拍、全景镜头外,该片采用高速剪辑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创作团队走遍全国,遍采神州风光,贵州大数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戈壁荒漠的巨大光伏场都给人以震撼之感。同时,该片结合文本,将过去与未来、科技与人文进行对比,增强了影像表现力,优化了整体节奏。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科技之美交相辉映,精心打磨的文本与激情四射的音乐配合画面,堪称天衣无缝,为大众打造出完美的视觉盛宴。

二、以动人故事增添情感温度

量子力学、基因编辑、登月工程、核聚变能源,由种种高大上的科技名词构成的《创新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宣称自己的厚重与稳实。在这份沉稳之上,该片将视角聚焦到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身上,叙说他们的伟大与艰辛,表现他们的平凡与朴实。如何将冰冷的机械与玄奥难懂的数学化作有温度的故事,考验着《创新中国》的创作团队。拥有理工“灵魂”的《创新中国》也有文艺的一面,讲述了生命史诗的科幻片头只是一道“开胃小菜”,片中对历史与人物的阐述、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像记录,增进了大众对于科技发展的理解,成为了各行各业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一个个故事,该片一方面凸显了理想信念,激励着人们创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将单调的科学知识贴近百姓的生活,增加了情感温度。

《创新中国》彰显了理想主义的奋斗情怀。科学家面对未知的领域,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次实验都有失败的风险。没有理想主义的情怀,没有对道路与信念的坚信,科研往往难以坚持。在《创新中国》中,被采访者的课题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对于选择的坚定与不懈奋斗的精神。北生所是一个特殊的科研单位,它没有编制,没有行政级别,方向全凭科学家们自主选择。病毒学家李文辉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回到国内加入北生所,选择了难度极高的寻找乙肝病毒克体的项目,得益于北生所的支持,在前几年几乎没有成果的情况下,北生所依旧给他充足的资金与人员,最终寻找到了病毒克体,有望于借此解决乙肝对人类的困扰。在这个故事里,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情怀洋溢其中,李文辉坚持自己的选择、坚信自己的判断,最终不仅给了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给予了深陷病痛中的人们以希望。通过无数个与李文辉相似的故事,科学家们的奋斗精神令人动容,也激励着大众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纪录片面向的群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通俗化是其获得关注的必要条件。科学家们的故事固然激励,但未免曲高和寡。为了避免这一点,《创新中国》紧接地气,在片中将科技通俗化、生活化,将每一项科研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增添了情感的温度。快递是我国快速发展的行业,随着网购的兴起,快递行业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为了适应复杂的地形,顺丰快递运用了最新的无人机技术,在4000名快递员中选取多人进行培训,以提供更好的服务。曾经的胶卷龙头企业乐凯,运用核心技术,成功转型光学薄膜行业。讯飞翻译机,采用机器学习,让电脑接近人脑,帮助人们跨越语言的障碍。诸如此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还有许多,《创新中国》转换视角,观察在宏大叙事下的微观个体,通过一个个时空交错的故事表现出时代的图景。从人物形象的详细刻画到宏大主题的格局展示,该片运用独到的视角与镜头语言完成了叙事与抒情。

三、以人文内涵加强国家认同

作为一部主旋律纪录片,《创新中国》的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与人物影像的记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纪录片这一媒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科技、描绘中国形象。经由形象的描绘与未来愿景的期许,作为个体的人们就能真实感受到国家的意义所在,从而建立起对国家一体化的情感认同。从历史上看,在历经数十年的科技建设中,以党为核心,全国人民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跨越了无数天堑,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全方位的甚至部分领域开创性的成就。这种情感认同是真实的,纪录片《创新中国》以多角度表现了这一认同。

借助科技,科大讯飞开发的人工智能模拟了前央视配音员李易的声音,并担任了全片的配音,这也是世界第一部由AI全程配音的纪录片,这不仅是创新,也是极具情怀温度的致敬。李易老师温暖而磁性的声音是无数人的回忆。科大讯飞采编李易老师的声音资料,基本还原了那个伴随人们成长的声音。也许机器的朗读不及真人流畅,但熟悉的音色与语调依旧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借助人工智能,李易老师的声音得以永远的留存并继续陪伴着一代代人。这是时代的“魔术”,仅此一“招”,该片就获得了无数的热泪与认同。

认同感的加强,要通过人文的内涵与深度才能得以实现。《创新中国》给予观众的最初印象是一部展现未来科技与中国形象的主旋律科普片,但随着内容的深入,观众得以了解到每一项科技创新背后的理想主义情怀、每一次形象塑造的人文底蕴。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例,该片在对青霉素的现代应用做了科普之后,首先叙述了屠呦呦不顾非议、不改初心的科研热情,这份热情来源于对中医药的信任,也是根植于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初衷。单调的科研背后,是人文因素在支撑着每一位科研人员,是家国情怀呼唤着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有了科技,人文的辞藻才有根基;有了人文,科技的冷艳才有灵魂。屠呦呦的获奖,绝不是个体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团队的努力,而是奠基于文化与家国情怀认同下的理想信念。借由讲述一个个类似的故事,《创新中国》在宣传中科普了高深的知识,在科普中构建了国家形象,其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情感认同。

通过《创新中国》我们发现,人们过去常认为科技领域的故事是单调而刻板的,实则不然,在如今这个黄金时代,科技往往在无声无息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正如该片总导演所说,科技领域的故事如今是纪录片最好的题材,创作者可以尽情地运用自己的天赋,尝试从不同视角切入这个领域,来展现国家的创新故事。《创新中国》在题材、叙事、内容、配音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之处。透过该片,观众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作品也完成了对国家新形象的成功塑造。

(作者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责编:胡斌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