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庹姓的起源,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其中较为广泛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庹姓由度姓改姓而来。据《风俗通》载:“今蜀有度氏,字或者作庹。”《姓氏考略》中也有记载:“蜀中多庹姓,亦为度姓所改。”在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庹姓老人中,也传说庹姓原为度姓,为了避难而改为庹姓。
第二种说法是庹姓源于田姓。关于这一说法,在湖南省张家界有一个传说:相传田氏的祖上田和,曾经是齐国的宰相,北宋神宗时期,其后人迁居到大庸(今湖南省张家界)。明朝初年,居住在大庸的田氏族人田虎蓄意谋反,没想到事情败露,遭到朝廷缉拿,而且还要被诛灭九族。田虎经过7年兵戎抗争,最终因为兵微将寡、弹尽粮绝,被杀害于大庸仙人溪芭茅山。
田虎的儿子田宗朝、田宗官得知父亲遇难,便乔装成放木排的人逃到澧水河躲避追兵。一天,兄弟二人正在河里放木排,朝廷搜捕田姓的官兵来到岸边。追兵大声问他们姓什么,田宗朝在木排上正拖着一根木料,便对弟弟说:“不管他们,我们只管拖。”岸上的追兵因水声大而未听清,误听为姓拖,就应道:“你们是姓拖?那么你们姓拖的拖字怎么写?”田宗朝看了看木排上的其他人,见他们头戴斗笠,背披蓑衣,赤着脚,于是心中一亮,大声回答道:“广字头,廿为腰,尺字脚,就这么写!”岸上的追兵见他镇定自若,回答麻利,便信了他的话,田宗朝兄弟二人就此躲过一劫。从此便改田姓为庹姓,成了大庸庹姓人的始祖,其后人顺着澧水,在大庸、桑植、慈利、澧县、安乡一带繁衍,后散居到了中国各地。
尽管庹姓的源流至今尚无定论,但历史上不乏庹姓的能人才子。如慈州(今慈利)人庹五常,为明万历年间武官;大庸人庹自谟,为有名拳师;庹悲亚为“土家族文化名人”、爱国诗人,曾加入南社、虞社并与柳亚子、郭沫若先生有诗词交往,在永定创办了“天门诗社”,并发行“天门诗刊”。
庹姓虽然是稀有姓氏,但现已广泛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云南、江西、贵州、河南、陕西、台湾等省市,其余各省也有庹姓人散居。其中湖南澧水流域的庹姓人最多,达1.6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