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镜头下的上海老建筑

镜头下的上海老建筑

时间:2024-10-30 01:49:44

编者按:

白墙红砖的克莱门公寓,豪华精致的“小白宫”,街角的复古大楼,里弄“七十二家房客”的市井百态……一幢幢老建筑里,老上海风情依旧。20世纪30年代,石库门房子是上海独具特色的里弄住宅、大部分居民的栖身之地。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

克莱门公寓曾被改造成饭店,白天这里供应意大利菜,晚上就成为舞厅,并且一整天都有乐队伴奏演出,音乐不断,让克莱门公寓更富有艺术气息了。在法式风格为主的情况下,克莱门公寓也融合了英伦建筑的风格,红色的小砖特别讨喜。(右下图)克莱门公寓的正门与秋日红叶显得特别相衬。

上海是一座人文之城,海纳百川,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在这种包容下,出现了许多历史厚重的优秀老建筑,从打破“华洋分居”的老式石库门里弄(“里弄”指胡同),到新式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再到充满西式风情的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建筑的演变与上海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拍摄老建筑仿佛就是在品读上海。

对上海老建筑的拍摄,源于我对摄影的热爱——从一开始举着相机拍摄花花草草,到拍摄旅行途中的人文风景,再到把目光最终转回我的故乡,我才发现上海是拍不完的:每一座老建筑,每一栋老房子,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承载着历史,充满了故事。

阳光浪漫的克莱门公寓白墙红砖的文艺气息

在上海众多的老住宅、里弄中,我最喜爱的是克莱门公寓。克莱门公寓(现名为“玉门公寓”)位于复兴中路1363弄,是1929年比利时人克莱门与教会合办新建而成。克莱门公寓是一栋法式公寓里弄建筑,在复兴路众多建筑中颇具代表性:整个小区由5栋相同且独立的公寓组成,结构对称;墙面以米白色打底,粉刷水泥砂浆,虽然表面粗糙,但故意勾勒出的线条图案清晰可见,有一种粗犷之美;公寓局部饰以清水红砖镶嵌的图案,红砖上有几何构成的简单图案,简洁却极富装饰感;坡屋顶上平下陡,铺上了红瓦,与整体色调和谐相应。

克莱门公寓的独特就在于外墙的红砖装饰、对称结构和社区的布局,所以,我着重拍摄了公寓外墙的细节,为此我选择了中长焦镜头,拍了不少红砖拼接而成的装饰图案;在拍摄建筑的对称结构时,我换上了广角镜头,以便拍到任意一幢公寓的全貌;最后是社区全貌的拍摄,我爬上隔壁公寓楼的天台,那里恰好是最佳拍摄位置,可以俯瞰整个小区:呈梅花形的布局排列,大面积砖红色的屋顶,尽显秋色气息,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面影影绰绰,浪漫之意浓厚。

不同于华美的外观,克莱门公寓内部质朴了许多:推开陈旧、厚重的大门,最先看到的是古老而又腐朽的木质邮箱,它们早已被居民们自制的邮箱取代;门口的门垫已经被踩破,然而地板上的马赛克图案,黑白灰三种小格子交替排列,尤其漂亮;公寓内的楼梯、地板都是深色木质的,楼梯的漆色大面积脱落,上面印刻着无数斑驳痕迹,虽然凌乱沧桑,但岁月感油然而生;楼梯转角是修长、需要仰望的大面积窗户,午后的阳光洒进来,古老的空间被照亮,窗户四周的墙壁白与灰明暗对比,显得有些不真实。

之所以选择克莱门公寓进行拍摄,大抵是因为我的小资情怀。克莱门公寓的每一栋房屋都像别墅,白墙红砖的细节让人充满浪漫的联想,再加上小区里经常飘扬出隐隐约约的钢琴声、小提琴声,极具文艺气息。若是在一个暖暖的午后徜徉在这里,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其中的意境会让人产生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老上海的错觉。

优雅而斯文的“斯文里”渐渐消失的里弄市井

上海开埠初期,外国人和中国人原是分区域居住,互不干扰,即“华洋分居”。后因为战争等原因,大量难民涌入租界避难,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迎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设计师创造出中西合璧、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石库门。石库门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每户都有一简单的石料门框,内配黑漆厚木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建筑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可以自成一统,石库门因此而得名。后来为了区别逐渐西化的新式石库门里弄,早期的石库门建筑被称为“老式石库门里弄”。

斯文里,上海规模最大的石库门集群之一,建于1920年左右,在新闸路北的大通路(今大田路)两侧,以路为界分为东、西斯文里。西斯文里早已拆除,如今留下“东斯文里”孤独存在。我很早就有拍摄东斯文里的想法,无奈工作繁忙,一直没有行动,等到有空去拍的时候,东斯文里的居民早已搬迁完毕,只剩下体量庞大、空空如也的里弄住宅建筑。

我端着相机小心翼翼的步入东斯文里,穿行在狭窄的弄堂里,尽管阳光明媚,但建筑因为人去楼空,渗透出一丝丝阴森,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东斯文里虽然已人去楼空,但石库门建筑依旧完整,穿梭其中,还能看到巴洛克风格的雕花门楣,黑漆脱落的大门,上扣着一双门环。从门楣上垂下的细条植物绿意盎然,与破旧的门楣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禁不住遐想大门背后,每个家庭都有怎样的悲喜故事。

曾经,斯文里也是独栋独户,居民的生活就像建筑的名字一样,优雅而斯文,随着时代的变迁,斯文里渐渐从独门独院,变成市井“七十二家房客”。而如今由于居民的搬离,这里毫无烟火气息,正慢慢失去生命力。儿时的玻璃弹珠,夏日的晒台,晴天的万国旗……将永远成为老居民快乐而又伤感的回忆。

(上图)由于居住环境狭小,上海人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由此出现一排排晾晒的衣服鳞次栉比的里弄风情。如今,步入人去楼空的弄堂,被砖块封起来的“石库门”,唯有阳光依旧温暖。(下图)在法租界,有许多这样的小路,干净的路面倒映着树影,简洁的店铺静悄悄的,行人不经意穿过路边的自行车,咖啡店里有人谈笑,有人发呆,这一切让你仿佛身处国外。

小白宫楼下的大花园可不容错过。沿着花园边上的小路走进去,可以来到花园的最深处,这里是拍摄小白宫全景的最佳位置。从外面看,小白宫外观淡雅,路人又怎么会想到它的内部其实如此豪华精美呢?

“海上小白宫”旋梯上时髦女郎的出场秀

老上海风情万千,无疑是迷人的。虽然那十里洋场、富豪花园的繁华场面,或销声匿迹,或悄然改变,但上海仍然秘藏着许多优雅、美丽的地方,如报业大王史量才旧居、白崇禧故居白公馆、梦幻城堡般的马勒别墅、“小白宫”等,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就像璀璨的夜明珠点缀着上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掩盖不了它们的光芒。

“小白宫”位于徐汇区汾阳路79号,隐藏在绿荫深处,是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建筑模样。由于“小白宫”外形酷似美国白宫,如同城堡,因此素有“海上小白宫”之名。

“小白宫”现已成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肩负着传承艺术的职责,但其内部豪华的装饰还是让人惊叹:正厅内的艺术铁栏杆、古旧的柚木刻花、几何形状的天花板造型和细腻的天花板雕花随处可见;室内设计“中西合璧”且对称,东西两个房间格局一致,但西面的房间属欧式,有梦幻的粉色装饰、雕花和壁炉,与偏红的柚木色鱼骨地板相得益彰;东面的房间是设计师心中的中式风格,柚木刻花的壁炉经典复古,极具韵味;旋梯是“小白宫”中最让人留恋驻足的地方,从三楼楼梯转角往下打量,红色厚重的地毯配以经典黑白格的地砖,涂了桐油的红木扶手蜿蜒而下,画面极具冲击力。或许曾有时髦的上海女郎,穿着旗袍,身姿摇曳,婀娜而下,万千风情迷倒楼下众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楼最西面的房间里,有一个装潢原始、将近百年的浴室。浴室里,无论是精美的彩绘玻璃,还是铸铁的洗手台、自动化的卫生设备,在上海都已难觅踪迹,尤其是位于角落的“老古董”——铜制立体按摩淋浴器,既可以从四面八方出水,也可以调节水压,难得一见。

拍摄私藏老建筑,我通常会着重拍摄房子的整体造型和内部布局,因为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建筑的特别和设计师的用心,因此,拍摄之前做好功课尤为重要,要不然就有可能漏掉建筑的许多细节。老洋房的内景拍摄,必须带上广角镜头,超广角或移轴镜头是更好的选择;而拍摄内部装饰细节时,中长焦镜头配合大光圈是颇为合适的组合,另外,由于老洋房室内昏暗,最好带上三脚架拍摄,如果限于狭窄的场地,不能展开脚架,那一定要用上大光圈镜头,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快门速度,不至于手抖拍糊,也可以适当降低ISO,降低噪点。

除了充满老上海风情的里弄,作为大都市的上海,也是“万国建筑”林立,呈现出百种姿态。身处九江路的礼和洋行,就仿佛位于欧洲的街头。

老建筑林立的迷人街景霓虹灯下穿越时空的复古大楼

城市街景和夜景一直是我喜欢拍摄的题材之一。与私藏之地截然不同,上海街头,霓虹灯下老建筑的街景比比皆是,不论是外滩上林立的万国建筑群,还是曾经辉煌的法租界,街头上老建筑的迷人风情总是让我流连忘返。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是邬达克的经典之作,坐落在淮海中路、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武康路这5条马路的交汇处。作为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武康大楼以宛如战舰的独特造型、艺术沧桑的气质成为上海的网红建筑。远观武康大楼,犹如等待启航的巨轮,清水红砖墙、铁栅阳台、三角窗楣、“牛腿”造型的装饰,演绎出浓浓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情。每次经过这个路口,我都忍不住要拍摄几张,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还是夜景,这里都有别样景致。

此外,我还喜欢将老建筑与城市夜景灯光结合在一起拍摄,拍摄对象往往是位于十字路口、转角处的老建筑,比如沙美大楼、福州大楼等。

福州大楼位于江西中路福州路路口,原名汉弥尔登大楼,为老式的英式楼房。福州大楼主楼中间是凹进去的,外墙面线条笔直、简洁明快,整体建筑仅在大门顶层和塔楼上有图案装饰。

通常,日落后半小时或1小时,是我拍摄街景的最好时机,此时霓虹灯和车灯都亮起来了,天空往往呈现出迷人、干净的深蓝色,但在我拍福州大楼那天,天气阴沉,狂风快速推动着乌云,于是我决定拍摄一张动静结合的片子。为了保证照片质量,我架好三脚架,将ISO设为100、光圈f8以上(如果要拍出车轨,则快门速度选择从几秒到十几秒不等),许久后才拍到满意的画面:背景是墨蓝色的天空,高度不同的黑色电线交汇、错过,染上金色的福州大楼占据了主画面,雄伟华丽,大楼顶部背后乌云肃杀,似乎昭示着上海曾经风起云涌的岁月;大楼脚下、画面近处,坐在摩托车上的路人在路中央停了下来,影子投射在路面,细长而宁静。

图为“圣三一堂”,是上海最美丽的教堂之一。据说,教堂内的银杏树是市区最大的一棵,在红色教堂和阳光的的映衬下,显得金黄耀眼、美不胜收。

街景拍摄往往不能一次成功,因为行人、车辆等不确定因素时时存在。此外,为了降低霓虹灯灯光对画面的影响,我先用同样的光圈快门组合拍摄多张片子,直到拍到满意的车轨线条;然后,对场景中太亮的部分单独曝光,以确保最后的片子整体协调;在后期,再通过蒙版,将所有片子组合起来,去除照片中无关紧要的人、车和杂物等,最终得到主题鲜明、画面干净的片子。

在另一次拍摄中,我本打算拍个小小的车轨,没想到一辆中巴恰好开过,于是我拍到了一幅冲击视觉的画面:夜色中的西洋建筑复古精致,高高的车灯轨迹被定格,明亮的线条犹如星火,由近及远纵横而逝,让人以为穿越了时空。

拍摄老建筑,就好像翻开了一本有趣的书,越读越引人入迷,无法自拔。摄影可以留住美好的影像,但部分上海老建筑只能保存在照片里,无疑让人痛心。也许我于上海老建筑来说是渺小的,但我愿意用自己的镜头,向人们讲述老建筑的前世今生,让更多的人喜爱它,并参与到保护老建筑的行动中来。

作者简介

金小仙

Gettyimages、海洛、携程签约摄影师,Lofter旅行家、穷游精华作者、去哪儿聪明旅行家,是《环球人文地理》《旅游天地》等杂志以及《静安方志》《KLOOK客路旅行》《可口可乐》等线上媒体特约撰稿人。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