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中文台《我们一起走过》)]
为了理想而不断选择
北京西山军事科学院2号院,叶剑英生前最爱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住所,女儿凌子每次回北京仍会住在这里,这里的很多设施依然按照父亲生前的样子布置着。
记者:这个楼是几号楼?
凌子(叶剑英之女):这个楼不按号,整个院子叫2号院。叶帅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尽量保存它的原貌,像这些树都是他在的时候种的,叶帅喜欢翠柏,也喜欢红枫,所以他的诗里头都用了翠柏和红枫这种词。
记者:他自己有没有表示过为什么愿意住在这么个院子里?
凌子:北京的冬天,树叶都落了,绿色是很难见到的,他就是看中了这一片柏树。
记者:喜欢这些树。
凌子:翠柏围深院,当冬天都没有绿色的时候,这儿还有一片绿。
军科院的后山,据说曾经是曹雪芹居住的地方,也许是奇妙的巧合,在上一个世纪30多年的时光里,这座院子的创立者也喜欢读书写诗,只不过他的真正身份是共和国的元帅。
胡德平(胡耀邦之子):有的时候父亲和叶帅对话,总亲切地称呼他为参座,为什么呢?因为叶剑英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当过参谋长。
王守江(原叶办主任):中央的意图,首先由他来领会了以后再实施策划。
王文礼(原叶办秘书):他能做很多别人做不到的,所以主席要把他抽出来。
叶剑英当时担任军科院的院长兼政委,同时也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1979年后他当选全国人大委员长,起草了大量适应新时代的法律条规,屋子的家具伴随着他工作思考,直到最后一刻。
李俊山(原叶办机要秘书):他的工作很累,每天要批办几十份文件,睡觉比较晚,一般一点多睡觉,早上七八点钟起床,起床吃完早餐就开始批文件,一直批到中午。
作为共和国军队的缔造者之一,这位著名的参座一生都在致力于军队的正规化与现代化。创立军科院以后,他在这里研究军事著作,探讨军队发展的规律,直到今天,军事科学院的许多研究仍然沿袭他当年制定的方向。
距离梅州市区几十公里的雁洋镇虎形村是叶剑英真正的出生地,叶剑英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元帅的雕塑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平静安详地面对着自己出生的村落。据说民国年间曾有风水先生来到这里,看到村后的群山,便断定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如今这个小村庄里还生活着数百户人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叶剑英的本家。这位老人名字叫叶宜光,与原名叶宜伟的叶剑英是堂兄弟,他们的父辈共五个兄弟,按照客家传统,家族先人的灵位都供奉在这座叶家祠堂里。
叶宜光(叶剑英堂弟):叶帅的牌位,我们是修祠堂的时候放进去的。叶老帅的房子,建好到现在两三百年了,从小到大一直住在这里,他1980年回来的时候,上午跟中午两次到门口跟大家挥手致意,向乡亲们问好,村子里面来了很多人。邓小平与叶剑英合影
抗战时期的叶剑英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是清朝的武秀才,母亲是位慈祥的家庭主妇,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梅州兴盛的教育,让叶剑英五岁就上私塾启蒙,20岁就考入云南讲武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已经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第二师担任参谋长,开始了这个勤奋客家少年光彩夺目的一生。位于梅县状元桥旁边的东山书院是叶剑英的母校,这也是他自己和当年的师生们一起创立的学校,现在这里已经开辟给游人参观,但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见证着当年的故事。
杨昭尊(东山中学校长):客家人家里再穷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念点书,哪怕是小学毕业,自己会记账,懂点文化知识,所以这种文化传统对叶帅的影响是很深的。
叶剑英纪念馆里显眼的位置,放置着一幅油画,画上的叶剑英神情刚毅,与战友搀扶在一起,走在长征的草地上,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原本并非如此,在1927年正式加入共产党之前,他的身份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这次人生转折尽管有他身边的朋友给予支持,但仍然是他人生里最难做出的决定之一。
1924年,叶剑英已经参加了两次讨伐陈炯明的战役,他于这一年参与筹建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得到蒋介石信任后他参加北伐屡建战功,但就在1927年蒋介石开始清理共产党时,他与蒋介石决裂,放弃高官厚禄,加入共产党。
刘诗昆(著名钢琴艺术家):他是以一个国民党相当高级的官员身份参加革命,而且冒着风险参加共产党,如果他当时不参加共产党,在国民党还会步步高升,升官发财,所以他讲过,我参加共产党、参加革命是心甘情愿,不是揭竿起义逼上梁山,也不是穷得没饭吃,想投到红军里面找饭吃。
叶剑英选择了为自己的理想而战,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蒋介石叛变后,我关上门来想了几天,什么事情都想到了。如果只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但蒋屠杀工人、屠杀群众,变成十足的反革命,要革命还是反革命,想了又想,只有革命才有出路,所以我下决心通电反蒋。从那以后,叶剑英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而他在国民党时期的出色表现,也成就了他丰富的战争经验,使他能够完成他人所不能的任务。
党内“一只羊”
杨昭明(杨尚昆之子):毛主席在八届几中全会上,曾经有一段话批评彭德怀,说我们党内有几只羊,比如尚昆、剑英、富春同志都比较像绵羊,没有棱角,对什么人都很好,说起话来不尖锐。
刘诗昆:查看叶帅的整个历史,包括他担任领导职务的历史,可以说找不到一件他整过哪个人的事例,这在我党历史上真是很罕见的。而相反的,你要是找他、查他、看他救人的历史,那是大量的。他在权位的问题上,从来本着宁让一分不争一分、宁退一步不抢一步的原则,这是太多的人都公认的。他经常教育我们,你们要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读书,夹着尾巴做人,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我想他自己也遵循着这样一种为人的理念。
威严、庄重是叶帅给大家的印象,但在家中他是一位慈祥而耐心的父亲,他的小儿子有个外号叫做大皮包,就是因为当年他无论去哪里出差,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不离左右,比他的公事包还要随身。叶剑英的家庭人丁兴旺,走到哪里总是被孩子们簇拥着,很多人都羡慕他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而他作为一家之长对待家人和朋友的爱心其实传承自他的母亲,一位平凡的客家老妈妈。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左起)等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叶剑英在西安同周恩来、博古合影离祠堂不远就是叶家老宅福智堂,这些按照中国传统建造的老宅灵位和照片只供奉父亲而没有母亲,我们在叶剑英自己的房间里找到了他母亲的照片,据说这是元帅母亲唯一的照片,但它一直伴随着叶剑英走完一生。
凌子:他非常非常爱他的母亲,他在1946年得到一张我祖母的照片的时候,就写上了为人民的中国而欢欣,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只要谈到我的祖母,他都是一种中国人对母亲的孝心,等于是教育我们,他尊敬他的母亲,他想念他的母亲,那么我们也应该效仿他来孝顺我们的长辈、孝顺其他的老人、帮助其他的穷人。
在女儿眼中,爸爸在家里话并不多,平时也很难见到他的情绪溢于言表,但在最困难的自然灾害时期,面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他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凌子:自然灾害时期,学校里边的伙食比较差,我们都浮肿了,礼拜六回家还想着能打个牙祭,跟着父亲吃到点儿好的东西,结果家里的菜都是素菜,我就很奇怪,说我们在学校里吃的东西比较差,这情有可原,我们还年轻啊,但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都不吃一点带肉的有营养的东西?他的眼睛就红了,说全国人民这么苦,毛伯伯都不吃肉了,我怎么吃得下去,他说到这的时候,眼睛都红了。
周总理逝世后,凌子目睹了父亲最大的痛苦,那是一种真正感受到孤独的悲哀。
凌子:他经常沉默着,只要看见总理的像或者说到周总理的时候,他的声音就发哽,他觉得没做好,最后没能够挽救周总理,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遗憾。
周秉德(周恩来侄女):叶帅后来不能看到总理的照片,一看到就要落泪,他们这种常年在一起战斗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关于叶剑英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人们听说的故事已经很多很多,对于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事件中总能够保持冷静,并且做出判断,有人归功于足智多谋,有人解释为高瞻远瞩,而人们普遍赞同的一种说法,是在很多紧要关头做出的决断,并不是当时反复思考得来的结果,往往是多年养成的性格特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在大事临头做的判断其实是平时点滴就已经注定的了。
抢得先机粉碎“四人帮”
与叶剑英同处动荡时代的人,许多都经历过那些千钧一发的时刻,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在每个时代的转折点总能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成为孙中山的护卫,把他从陈炯明的炮火中解救出来。参与筹建黄埔军校后,他在国民党如日中天时公开通电与蒋介石决裂;在南昌起义前夕粉碎了国民党诱捕的圈套,保护了党的首脑;在长征路上最危险的关头,他结束了党内分裂,拥护了毛泽东的北上战略,终于使共产党在延安壮大起来。然而1949年以来最大的灾难“文化大革命”到来以后,叶剑英开始意识到这也许是中国最危险的一次关键时刻了,尽管他始终拥护中央的决定,但造反的火苗还是很快就烧到军队来了。
京西宾馆是著名的“二月逆流”会议现场,叶剑英在这里向“四人帮”拍案而起,从文革开始,叶剑英想到的就是解放军是国家的柱石,作为军队缔造者之一,他不能眼看着国家最后一道秩序被“四人帮”煽动起来,被疯狂的造反人群所破坏。
王守江:他跟我们讲,国家内部怎么乱,军队不能乱,这样我们国家能保证安全,不然的话敌人会趁机登陆。
1976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周恩来去世后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四五运动,随着朱德去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去世,“四人帮”也加快了夺权的脚步,但他们没有想到叶帅的秘密行动比他们更快。
李俊山:一点儿透露的消息都没有。王守江:只有我们三个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如果有一个人走漏消息,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人头都要落地。1949年,叶剑英和女儿叶向真(凌子)在北京中南海留影
叶剑英与家人合影(二排左二为凌子)刘诗昆:对于“四人帮”,不是他一个人的恩怨问题,为了整个国家、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必须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甚至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
位于北京市什刹海的小翔凤,是粉碎“四人帮”前夕叶剑英的城里居所。
刘诗昆:1971年林彪灭亡以后,叶帅接替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从北长街81号的原旧居搬到这里,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粉碎“四人帮”前夕的那段最紧张时刻,这里也成为叶帅和一些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秘密接触的一个地方。
记者:1977年之前,这里相当于叶帅在城里的一个作战指挥部。
刘诗昆:王震经常来这里传递情况,联络叶帅跟其他老革命家之间对于粉碎“四人帮”的一些个人意见、看法。
就这样,叶帅通过与老朋友的会面,逐渐确立了抓捕四人帮的核心领导,现在只是时机问题了。1976年的10月,情况突然紧急,“四人帮”的政变意图逐渐明显,他们向上海民兵发了枪弹。10月4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梁效的文章,明确发出夺权的信号。叶剑英主张以快打慢,应该马上行动,于是当晚找到汪东兴商量。当天晚上,叶剑英和华国锋一起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宣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在场所有人欢呼雀跃,有的老人犯了心脏病,这是叶剑英最为危险,也是完成得最精彩的一次抉择,事后他自己评价这件事情,用了一句毛泽东诗词“无限风光在险峰”。
粉碎“四人帮”后,政治危机解除了,人们在文革造成的废墟上开始重建,摆在叶剑英等人面前的是人民的生活问题。相比起肆意的破坏,组织一场建设显然要更加复杂棘手,十年浩劫让整个中国奄奄一息,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八十多岁的叶剑英想到了邓小平。
王守江:叶帅反过来也没批,给我交代口头交代你给军委办公厅打个电话。讲,今后凡是上报审批军委的各大军区的一切文件写“报小平同志”。
刘诗昆:当时叶帅知道必须要把小平同志推出来,如果小平还在外边,第一,大家不服;第二,叶帅觉得党需要有这么一个重要的领导人。
经过多次努力,邓小平终于在1977年复出,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复出,也将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在人们对这位熟悉的领导人发出欢呼时,叶剑英已经在与更多的老干部接触,他希望能把文革中受害的人最大程度地解放出来。政治环境解冻后,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一次彻底扭转中国命运的会议,会上叶剑英与邓小平的讲话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刘诗昆:中国在这段历史进程当中有两个大的历史转折点,一个是粉碎“四人帮”,一个是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者我觉得是一个组织解决,后者是一个思想解决,粉碎“四人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我自认为就如同一部小说的上下两集,如同一首音乐作品的前后两个乐章。
中国开始苏醒,人们开始对未来有了过去不敢拥有的憧憬,叶剑英这时已经是八旬老人,而他的脉搏仍在与正面临新生的国家一起跳动。当选人大委员长后,他填补了国家法律的大量空白,并开始频繁会见港澳人士。特区的概念创立后,他分别到深圳和珠海视察,鼓励当地官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叶剑英把夕阳的余热奉献给了中国改革后的无数建设工作。
在云南讲武堂,叶剑英曾与出身武士世家的日本教官以真刀劈赛,最后对手按武士道规则,交出配刀认输。广州起义,他提着驳壳枪,哪里枪声最激烈,他就赶到哪里指挥。文革初期,他曾在京西宾馆里面怒斥江青,因为拍桌子过猛,竟然造成掌骨折断。他一生多次遭遇暗杀、袭击,却毫无畏惧。1986年,这位传奇的共和国元帅离我们远去了,他的骨灰就安放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与当年肩并肩战斗并牺牲在长堤的战友们永远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