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华堂“大逃亡”?

华堂“大逃亡”?

时间:2024-10-29 12:46:57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日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这个时间点,华堂关店,难免让人有所联想。

经营了18年的华堂商场十里堡门店最终确定将于11月1日起停止营业。在舆论近期热炒日资大规模“逃离”中国之际,华堂北京标杆店的停业比之前的历次关店更引人关注。

华堂关店

据悉,9月底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发布公告称,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营业,2016年10月26日之前商场仍正常营业;2016年10月28日之前商场三层及以下部分仍正常营业;2016年10月31日之前,商场一层及以下部分仍正常营业。今后,华堂在京仅剩下亚运村店、丰台北路店两家百货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馆。

资料显示,1998年4月,华堂商场在十里堡开出第一家店,由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以合资方式成立。由于当时国内百货业还处于粗犷的消费时代,当时华堂在国内市场的策略是坚持日本传统,注重自有品牌,直采产品多,瞬间在国内市场崛起。在最辉煌时期,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占据北京区域销售总额的三成之多,是十里堡商圈里的明星百货。

到2010年,华堂商场迁入一路之隔的朝阳路新城市广场,增加了50%的经营面积并扩容了地下超市,这是伊藤洋华堂在中国首次与开发商合作开出的门店。而如今,华堂要将其进入中国后开出的首家店铺,即经营了18年之久的十里堡店关闭。这也是继7月关闭大兴店后,华堂今年关闭的第二家商场。今年7月,华堂关闭了右安门店。去年4月,华堂关闭了大兴店,2014年,华堂分别在4月、8月、12月关闭了望京、北苑、西直门店。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日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这个时间点,华堂关店,难免让人有所联想。

近日,有日媒报道,由230名日本工商业人士组成的代表团本月访华之际,要求中国政府设立专门窗口,简化日资企业撤出手续。其后,引发了自媒体上有关中国是否该担心日资撤离影响的讨论。

但据访华代表团的日方人士澄清,在访问期间,他从未听到过有关日资企业打算大举撤出中国的消息。同时,中国商务部也对有关“日资要求大举撤离中国”的报道进行了辟谣。其实,商务部去年就曾表示,近年来受到中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调整,包括关停个别工厂,但“总体上看数量是有限的”。

而从日本企业的海外网点数来看,中国仍高居首位。日企在海外拥有70000多个网点,而其中有将近一半的33000个在中国。而排在第二的美国也只有不到8000个网点,与中国存在巨大差距。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中日商贸间的紧密联系。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官网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末,不含银行、证券、保险类别的日本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同比大增46.8%,投资收益同比大增54.1%,显示日本企业在华盈利丰厚。

业内人士分析,从日企在华投资的盈利增速以及日本贸易立国的角度来看,日本资金从中国撤离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玩笑。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关店潮下,华堂或将退出中国市场,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对此予以否认,表示华堂总公司方面重视中国市场,会在未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并进行战略调整,主要是改善经营方式。

“问诊”华堂

对于这家有代表性的门店为何突然关闭,华堂公告中并没有明确。十里堡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在面对媒体记者征询时,确认该店即将关闭的事实。对于此次十里堡华堂商场突然关闭的原因,该人士仅表示,持续亏损是导致该店关店的原因之一。

伊藤洋华堂(下称北京华堂)财务本部直属部长程宁表示,十里堡关店的原因主要是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并总结了几点亏损的原因:一、十里堡店的商品和服务,没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销售下滑;二、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和购物方式的多样化,实体店顾客出现分流,客流下降;三、租金、人工成本等在内的管理成本不断提高,持续挤压利润空间最终导致亏损。

早在2013年,伊藤洋华堂中国总代表三枝富博就开始调整北京华堂,调整内容包括对公司内部经营战略、管理方法、门店商品结构和服务等方面的调整。并在2014年将成都伊藤洋华堂总经理今井诚调至北京,这被业界解释为来北京“救火”。

今井诚到任之后对华堂商场进行了包括门店、商品、团队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他们首先砍掉“无药可救”的亏损门店,集中提升剩余门店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十里堡店在当时属于首批进行大调整的重点门店。其次,华堂商场通过对团队人员“大换血”来适应北京门店调整的需要。

可惜的是,即便是作为中国伊藤洋华堂的创世元老,今井诚已无法扭转华堂商场在北京的败局。三年过去,北京华堂门店从9家减少至3家,并未开设任何新店。

程宁表示,主要还是我们自身没有及时调整,没有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化,没能给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而华堂在成都的业务——伊藤洋华堂则以服务精致著称,其在成都仅仅6家店就能获得50亿元的年销售额。此外,2017年1月,伊藤还打算在四川省二级市场开设第一家店——伊藤眉山店。

日本零售业长久以来都是业界竞相学习的对象,伊藤洋华堂更是隶属于日本最大的零售企业。伊藤洋华堂入华之后却在成都、北京两地形成“南橘北枳”,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北京华堂商场失败的根源在于定位不清。但从今井诚的改革方向来看,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伊藤洋华堂的注意,并且进行了“刮骨疗伤”般的调整。

因此,华堂商场面临的问题表面在于布局混乱、商品选品等技术层面,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零售思维在中国应用的局限性,从而限制销售技术的发挥。

十里堡店是今井诚2014年调任北京后调整的首批门店,原本计划在三年之内扭亏为盈,成为可以比拟成都伊藤洋华堂的门店。但细看十里堡店就会发现,这家门店的超市业态聚焦中高端客群,主打生鲜熟食,但楼上的百货业态虽然意图升级转型,却陷入了号称高端定位、实际并无一线品牌进驻的尴尬境地。

且华堂商场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既有百货也有卖场。这就导致与之毗邻的多种零售业态,从百货到大卖场、甚至是购物中心都与之存在殊死搏斗的竞争关系。

今井诚曾经在一段面对日本媒体的公开访谈中表示,“成都伊藤洋华堂的管理层除了一两位本部长外,其他都是中国人,而北京的管理团队几乎看不到中国人。因此在成都时做出的经营策略落地非常快,北京就比较棘手。”有观点认为今井诚这段话实际上隐晦表达了华堂商场面临的内部困扰,“华堂商场并非拿不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而是被内部僵化的体制限制了措施落地,能够下行的政策多数也流于表面。”

北京华堂商场的人事架构首先影响了店铺的创新能力,日企管理层的价值衡量标准和作风也直接限制了中方员工的晋升路径,最终导致最熟悉中国市场的管理人才无处施展。

另外,“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华堂商场在企业管理方面基本上不存在责任制这一说,企业很少要求对员工实行责任制,在员工激励方面,基本上都是靠文化说教,所以在后来的竞争中,被北京的各大商超巨头击垮。”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分析说。

华堂商场与众多日本零售企业一样,在来华时喜欢说“要把日本品质的商品与服务带到中国”。即便是与成都伊藤洋华堂相比,他们的日本印记也更加明显,基本不具备本土化特征。但是日本人对于好商品和好服务的标准却未必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忽视当地百姓需求、依赖既有成功模式的做法也是华堂商场在北京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

另有人士分析说,电子商务的崛起和周围商圈冲击,直接分流了华堂商场原有的客流量,虽然在多个供应商大会上华堂商场相关高层多次呼吁,意图改变现有的商品结构和营销措施,但最终落地的措施却是寥寥无几。

老店没落

除了自身调整的原因,外部环境也是一个大因素。其实,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整个零售行业正处于持续深度的调整期,华堂商场只是目前整个老牌零售业态逐渐走下坡的典型代表。

与华堂商场同为老店的百盛购物中心、太平洋百货、SOGO庄胜崇光百货等,也是早已风光不再,难觅当日的辉煌。

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百货公司的百盛集团,享有“外资百货第一店”的美誉,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是中国高端百货的代表和引领者。但是在最近4年的时间里,其陆续关闭了在华的十多家门店,而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改善业绩,百盛从2012年开始就进入了调整期。

百盛在关闭了位于上海、贵阳、石家庄、济南、天津等地的10家门店后,到2015年底还有门店58家。根据最新资料显示,今年百盛已经关闭了西安东大街店、重庆大坪店和重庆万象城3家门店。在9月13日,突然宣布出售北京太阳宫店。

从百盛集团发布的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可以看出,今年前6个月,百盛实现营业额21.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63%;亏损1.24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1584.5万元。

作为百货业黄金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品牌,太平洋百货选址基本上都是位于核心商圈。这些店均有较长的店龄,但却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节节败退。而就在2013年,太平洋百货隶属的台湾远东百货集团决定结束大陆市场太平洋百货与远东百货的双品牌运营,将门店全部更名为远东百货。当时,仅有上海的3家店保留了太平洋百货的商号。而今年7月,上海的太平洋百货淮海路店也传出闭店消息。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3.2%,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1.1%,相比上年同月回落了3.7个百分点。联商网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6年一季度45家百货上市企业营收达1007.89亿元,净利润达29.81亿元。然而在45家企业中,38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占84.4%。

究其原因,购物中心化的百货店一直面临同质化问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17个大中城市的已落成零售物业总存量达6120万平方米。而全国在建购物中心项目多达323个,总建筑面积3200万平方米,全球购物中心在建量最大的10大城市中有9个在中国。

业内专家认为,综合购物中心能否挽救百货业的困境,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而打造商场的独特个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传统百货也迫切需要拓展电商业务,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