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小康·财智》记者吴洁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些时候外行股民也要尽可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大概情况,这些情况虽然不是绝对理由,但一定是操作的重要依据。
随着3月进入中下旬,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也进入密集期。因为年报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涵盖了大量经济、财务、证券及管理知识,很多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时,会觉得不少内容晦涩难懂,难以掌握。而且,一些数据可能表面上看很好,但实际深究起来却并非如此。这里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投资者又该如何识别其中的门道,以免被上市公司表面的数据忽悠?
上市公司何时披露年报
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上市公司可选择次年1月1日至4月30日之间的合适时间披露年报,交易所会在每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市后公布当年年报的预约披露时间表。
截至2015年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一共有2853家。为避免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在4月底赶末班车的现象,沪深交易所根据均衡披露原则,原则上每个交易所每日最多安排50家上市公司公布年度报告。
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在定期报告披露前30日内,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以及其他内幕信息知情人不得有买卖公司股票等行为。因此,如果上市公司要策划重大事项,会倾向于拉开当年年报的披露时间与当年三季报或者次年一季报的披露时间之间的间隔,留足时间来策划重大事项。
根据往年经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大多数为3~4月之间。
上市公司年报哪里查?
投资者可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se.cn)、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zse.cn)的首页,查看到2015年年报预约披露情况(每日更新),投资者可以即时、准确地查询哪家上市公司会在哪一天披露年报。如有少数公司变更披露日期,交易所网站也会及时更新。
上述网站会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刊登次日上市公司年报及其年报摘要,最具时效性、权威性。此外,投资者还可在《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这三家指定信息披露报纸上,阅读当天上市公司年报摘要。
上市公司业绩早知道
年报中最具分量的信息——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或每股收益,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披露时间为每年的10月1日至10月31日)中其实就可大致了解。如果上市公司预测全年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与上一年同比会发生大幅度变动,就会在其三季报中予以披露并说明原因。推而广之,通过统计、分析就能推知市场整体的净利润增长情况,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每年1月31日之前,根据《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若符合下列三项条件之一的,也要对全年业绩进行预告:一、净利润为负值;二、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三、实现扭亏为盈。此外,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后,如出现实际业绩与预计业绩差异较大的,还要及时披露业绩预告更正公告。在年度报告正式披露前,如果出现年报业绩提前泄露,或者因业绩传闻导致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异常波动的,上市公司应当披露业绩快报。
注意年报的哪些内容?
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格式有统一规定,如何有重点地看年报是有章可循的。
根据沪深交易所的要求,年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基本情况简介、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要求、股东变动和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告、财务报表。上市公司关于股东更换、管理层变动、重大事项等内容一般会随时进行相应的公告,因此年报的重点应该放在年报的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董事会报告及财务报表上。
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
会计数据和业务摘要提供了公司大部分的经营情况及业绩信息,从中投资者能大致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目前估值水平,并且从中可以看到最常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从每股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可以看出,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确实赚钱,以及经营状况能否持续。若该指标和每股收益相差过大,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经营中有问题,公司利润水平有虚高成分。其中具体数据、内容分析如下:
1.本年度利润总额及构成
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司的基本盈利能力。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主营业务利润”是否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及和利润的落差可以看出公司是否赚钱。这一指标投资者应高度重视。市场有很多绩优公司不但不给投资者分红,反而提出融资方案。仔细考查的话,这种公司的该项指标往往和每股收益相差甚远,利润中的水分很大。
2.股本变动股股东情况
上市公司年报的“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一栏中,“报告期末股东总数”和“前十名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对判断公司是否被机构关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年开始,证监会修改的年报披露新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在本年度年报中要浮出水面。这样一来,投资者就可能知道自己关注的股票有哪些机构在二级市场上持股比较多,它们才是二级市场上真正的中坚力量。如果投资者从年报的“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中关于流通股东的披露中,发现机构大批入驻,则可以趁机搭搭顺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