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

时间:2024-10-28 11:50:07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客观必然的趋势,有着内在的动力和一定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深化,我国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给予了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跨界融合正在成为趋势

4月13日,广州市副市长蔡朝林在“中国(广州)国际时尚周”系列活动之“2017全球原创设计(广州)圆桌会议”上表示,广州市政府将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方案》,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而在上海,为进一步发挥创意与设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今年2月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快文化创意设计向相关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并预计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达到13%,其中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5%。

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上海要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活动,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在制造方面,《规划》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高端方向发展。

国家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创意设计业作为文化系统“十二五”期间要发展的十一个重点行业门类之一;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

在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并且,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混业经营”“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势必将大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突破“低端锁定”向价值链高度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力

我国虽为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存在高污染、高能耗、技术水平低、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当前正在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这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机制形成的背景。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目前处于价值链底端,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造的压力,尤其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主要依靠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而较少依赖设计创新、品牌附加值效应的粗放式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亟需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文化创意向装备制造及消费品工业领域的扩散和渗透,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转变。因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我国制造业适应形势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设计、技术、质量和品牌要求。可以说,大众日益增加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是推动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力量。尤其是,随着全球能源紧缺日益加重,社会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消费需求正逐步向绿色设计、绿色产品、创意营销转变,这些转变主要依托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而制造企业通过融入文化创意要素将生产出少批量但多元化的产品,从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学者靳悦总结道:产业结构升级及制造企业的成长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部驱动力;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当然,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运行的机制,供应商、企业、客户、政府等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共同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各层次的融合,创造出更多融合价值。因而,还可以从微观层面认识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力。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体现“物的关系”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体现“人的关系”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相关学者指出,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拓展过程是:逐渐地从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扩大到无形的精神生产要素;从注重“物的关系”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逐步扩大到注重“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生产要素——技术、知识,再扩大到注重“人的关系”的生产要素——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是精神性生产要素,其本质是人的观念意识。被投入生产过程后,文化创意要素不会消耗和磨损,无论被重复使用多少次,都不会改变数量和质量,而且,文化创意的数量和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加。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指出,若文化创意作为生产要素被制造业充分开发和利用,则必然会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文化创意要素还可对传统的诸如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替代,实现装备制造业及消费品工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低碳、节能、环保,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文化创意要素通过提高制造业管理水平、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制造业运营效益。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教授韩坚就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很显著地在减少生产所必须的可变花费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推动企业规模化作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造业整体生产和运行效率。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可以推动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靳悦也表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软件、网络及计算及服务可实现经营管理精细化和企业流程再造,进而降低总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支撑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在生产管理层面,通过软件信息服务,可以弥补延迟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相关负责人可以掌握实时动态生产情况。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信息技术模块,可以对企业组织进行整合重构,实现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设计研发敏捷化、经营管理精细化。总之,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企业组织效能能得到大幅提高,组织结构化繁为简,组织结构得到优化。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包括制造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与相互重组等多种形式。

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粘合性,可以把不同的领域的技术粘合在一起,这推动了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创意和技术结合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跨行业、跨领域整合多种资源,以前看似无关的业务、行业开始发生关系,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融合越来越加速,新的商业系统得以建立。这使得企业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这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并使竞争对手更加难以模仿。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学者胡慧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路径有三:借助专业设计手段融入制造业的研发;依托媒体平台提升消费品工业的营销服务;通过引致需求带动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通过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设计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符号、色彩、图案、形状等文化、创意甚至艺术元素作为中间投入品融入制造业的上游研发环节,丰富制造业产品的内在构架、外观设计与表现形式,增加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创新外观,提升工业产品的符号价值与风格品位,提高产品的特色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在提升竞争优势、实现巨大市场效益的同时带来口碑、品牌、顾客忠诚度等产品附加价值的显著提高。

日本的有关调查表明,外观设计对于产品的差异化、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作用高达70%,美国的工业设计协会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每投入1美元用于产品设计,可以带来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

当然,文化创意并非是被简单的注入制造业产品之中就可以生产出新产品,还需要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和工艺做出与之配合的创新,才能够使得文化创意能够与制造业产品顺利结合,并充分体现文化创意在新产品上的预期效果。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还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企业热衷于选择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文化创意媒介平台作为开发市场的重要载体。利用这些新媒体渠道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企业可以方便地与消费者之间展开交流与沟通,及时地获取与掌握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并将其反馈给企业相关部门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上述新媒体营销平台在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价值的同时,收获消费者对企业以及产品的支持甚至是美誉,通过提高企业整体的客户价值,为企业带来持久的品牌资本。

在设计方面,企业采取创新手法,吸引未来的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例如小米公司在小米手机研发的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微博等发动消费者参与到手机的设计中来,并通过互联网的优势与消费者积极互动和讨论,吸收消费者合理的意见和创新成果,这样使许多参与讨论的消费者成为小米手机未来的忠实客户。

在销售方面,注重加入文化创意元素。企业营销渠道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文化因素。许多企业将艺术展览馆、艺术活动等作为一种富有文化艺术感的营销渠道4。例如,蒂凡尼、迪奥、范思哲等国际名牌企业越来越多地参加各类艺术展、文化展、博物馆展览和各类文艺活动,这些文化艺术展会和活动的参与人员大多对具有文化品位的产品有较强的消费需求,收入水平也比较高。

通过引致需求带动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体现着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路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自身在创意、设计、内容、广告等方面的优势,为改造制造业生产方式以及提升制造业产品价值提供巨大帮助;制造业反过来也可以借助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与设计等服务的产品化与产业化。

文化产业化进程在快速推动文化和创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将迂回生产方式引入文化创意生产环节。部分文化创意服务,譬如出版印刷、广播电视电影、摄影照相等,逐步加大了对印刷专用设备、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幻灯及投影设备、照相机及器材等文化专用设备的需求。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作用下,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将会拉动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障碍及对策

当然,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目前也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四川大学商学院杨永忠等专家学者认为,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障碍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政府管制与市场分割问题、理念转变与政策缺失问题。

在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中,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形态技术占较大比重,设计、工艺、信息、能力、技巧等知识形态技术占较小比重;中等技术、初级技术和原始技术占很大比重,先进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占很小比重。而众所周知,后进型技术结构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结构。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中,企业发展良莠不齐,走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前沿的示范企业屈指可数。

杨永忠等专家学者建言,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监督。行业协会应加强政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建议,大力推广标准化,协助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晓鹏研究员指出,政府的宏观调控涉及各行各业,不同产业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产业间的融合与渗透能力,也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自然也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而举步维艰。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随着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转向更加注重服务的投入,专业化和“迂回生产”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进程被称为“专业性裂变”,即工业企业利用外包给专家的方式来提供原本由企业提供的自己不太擅长的一些服务。而在我国,由于市场分割使一些没有完全脱离计划体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竞争压力不够、创新动力不足,“专业性裂变”进程较慢,使本应分解外包的自己不太擅长的设计咨询和营销传播等环节仍由企业进行内部化处理,从而造成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脱节。

对此,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专家提出,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产业融合创新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放松产业管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继续做好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工作,从制度上、程序上减少并规范行政干预行为;同时,要着力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工作,注重对企业的分类指导。而杨永忠等专家学者建言,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也应加强,逐渐消除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带来的融合障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一般来说,新理念从倡导到落地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从高层到基层、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等各个层面意识形态的转变。新理念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惯性并非易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指导产业的融合发展。再加上目前我国出台的这个新领域的相关激励、引导、保障政策较少,且有些政策还停留在倡导层面,使一些融合技术和项目因得不到支持和保障而无法深入开展。

有关专家们呼吁,充分调动文化、宣传等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扩大对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成功案例的报道、展示,支持相关企业与媒体合作创办报刊栏目、广播时段、电视频点等,扶持这些企业专门网站的建设。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机制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