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在伶仃洋上打一枚“中国结”

在伶仃洋上打一枚“中国结”

时间:2024-10-28 02:33:22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6公里长的水下沉管隧道,以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全线合龙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在伶仃洋上建一个跨海通道的设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4年,那为什么要建这么一座桥呢?

一是给珠江东西岸建立连通,使产业能够互补。二是给香港找一个进一步发展、往珠江西岸辐射、包括往粤西地区辐射的腹地。三是在建这个桥的时候,我们调研发现美国西海岸有一个湾区,就是靠近旧金山的湾区,斯坦福、硅谷都在那里。这个湾区的宽度、长度,跟我们伶仃洋很像,也是六七十公里。但是湾区在发展的初期,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建成了五座桥。而我们伶仃洋上,从虎门口以下一座桥都没有。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地方,建立这么一座桥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这么一座桥是很难的。从虎门口到珠江出海口的这个伶仃洋,有60多公里。以前在上面没有做过任何建筑,就是说里边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还有自然灾害等等我们都不太清楚。而且它连的是香港、澳门和广东,三地的政治制度、管理体制、技术标准,包括我们用的钱都不一样,所以要建这样一座桥,里边是有很多的问题。不要说这么一个超级工程,就是一个其他的跨海工程,前期工作也要经过很多论证研究。证明第一,技术上可行;第二,对环境没有颠覆性的影响;第三,你还要在经济效益上,是能够算得过来的。

我们作了七年的前期论证,三地范围内选了我们13个人,还有香港、澳门两位兼职的,建立一个团队,叫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就是前期办,做这个前期论证。比如说我要建这座桥,方案怎么定,三地有什么需求,建一个什么标准,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对周围建设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钢圆筒内部这其中,比如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址,这个路线怎么走。当时,香港人从它的路网连接,以及它以后物流发展的考虑,就定的香港机场旁边的散石湾这个点。广东省考虑带动横琴的发展,就希望这个桥过来以后,能够连到横琴岛。但是横琴岛在澳门的后边,在澳门西边,大家知道澳门的地方很小,不到20平方公里,就是一个澳门半岛,加两个氹仔岛和路环岛。当时澳门就很纠结,说你从我上面建个高架桥,把我这弄成两半了,我以后发展,我要修一些地方怎么修?从地面上根本不可能。从它的地下钻过去,甚至从澳门半岛和氹仔岛之间的水域底下穿过去连到横琴,它也不行,以后要修地铁,就这么点地方没法回去。

我们沿着澳门的沿海岸,从头至尾都跑了一遍以后,很失望地往回走的时候,刚好走到出了澳门的口岸还没有到珠海口岸中间,就是澳门口岸和拱北口岸之间,发现有一块地方。我们拿步子来回量了几步,有六七十米的样子,就想能不能从这地底下穿过去。穿过拱北以后,再从前面出来,再连到我们的陆上去,这样的话不是不影响澳门了吗?过去以后,还可以通过横琴大桥连接到横琴。把这个方案拿出来以后,经过专家论证,三方就接受了,终于把这个路线走向问题先定下来了。

刚刚把这个三方都能接受的路线走向定下来的时候,在网上一查,就在前几个月,公布了路线要穿过的这个地方是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这时候其实世界上对白海豚的研究都比较少,我们以前对白海豚也一无所知,所以又要组织研究团队、科研力量,来研究我们在这里建桥或者建工程的话,对白海豚有什么影响?建完了以后,白海豚还能不能活蹦乱跳,保持它的数量?所以研究人员300多次出海跟踪,拍了30万张的照片,对当时里边存在的将近1200头白海豚都进行了标识,把白海豚的习性全摸清了。它的眼睛基本上是看不见的,靠发出的声波来判断。声波反射回来以后,来判断前面有没有障碍物。你施工中有严重的震动,你把它声纳震坏了,它看不见了,它就会撞死。所以我们就研制了一套措施,制定了严格的技术保证规程,把白海豚保护问题解决了。到今天为止,没有因为我们在这里施工,而伤害一只白海豚。白海豚的数量,这么多年过去以后还增加了。

所有的创新都是不容易的。2013年5月2日,我们第一个沉管预制好以后拖到海上,我们提前也做了很多演练,但真正到了现场以后,安装相当困难。前后对接了两次,对接好,不行,然后再把它拖回来对接,还不行。90多个小时过去了,我们选的这个气象窗口眼看着就过了,条件越来越恶劣了,人员也连续干了90个小时,还要不要坚持再做?我们不能留下遗憾,所以我们还是再做了一次。最后经过96个小时,终于达到了要求,把我们的沉管顺利地安放好了。

港珠澳大桥有个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我们华南地区有一个研究单位,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作耐久性研究,而且1987年就在湛江建了一个暴露试验站,就是把我要用的工程石块、混凝土都放在里边,每年都放一些。在我们做的时候,有20几年的这个数据,建立了我们自己的耐久性设计方程,我们叫港珠澳模型,然后跟我们前二十年的数据来比对、来修正。这样我们就把120年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起码在华南地区这个情况下是解决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人建立了本四联络桥,世界上建跨海大桥都在参考日本的本四桥。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之间,丹麦又建了很多很好的工程。经过14年的努力,我们的团队形成了一个港珠澳大桥专用技术标准体系,希望把这个标准进一步完善,使以后的跨海工程形成中国桥隧工程的一个新标准。粤港澳大湾区,其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我们希望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使我们中国的桥梁以及中国的标准也能够走向世界。

(据苏权科2017年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整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