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跟着宋词去游春

跟着宋词去游春

时间:2024-10-28 02:25:21

春归大地醒,万物生光辉。在和煦的阳光下,万物复苏。放眼望去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不复冬季的凋敝萧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细细密密的春雨伸展着懒腰,弹奏着小曲如烟如雾、如丝如梦,飘飘洒洒、缠缠绵绵地带着诗情画意洒落人间。春雨深情吟唱着,融化了冬雪、瓦解了寒冰,叮叮咚咚地表达着对春的无限赞颂。春天的雨,比冬天朦胧,比夏天轻柔,它是春天的音符,春天的声音。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在雨后的草地、田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时,苏轼也不禁产生了远离仕宦生涯、躬耕于田亩之间的向往。待到暮春时节,尽管对春光渐逝也有所惋惜,但一贯乐观豪放的苏轼,仍然用“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优美词句,刻画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晚春图。

春天里的开封古城沐浴着阳光,在微风的吹拂、细雨的滋润下,焕发着勃然生机。信步徜徉在古城内外,思绪已然穿越千年,正是在那时,中华文化迎来了巅峰时刻。其中,宋词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并称“双绝”。想起远在千年前的宋代词人写在春天里的大作,觉得与季节很契合,一起来看看宋代词人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吧!

宋朝词人晏殊笔下的早春充满了生活气息——“帝城春暖。御柳暗遮空苑。海燕双双,拂扬帘栊。女伴相携、共绕林间路,折得樱桃插髻红。昨夜临明微雨,新英遍旧丛。香车宝马、欲傍西池看,触处杨花满袖风。”(《玉堂春》)新芽的柳树、开花的樱桃、双飞的燕子、相携的女伴以及下阙中因为黎明下了一场春雨,出门迎面的春风和看到遍地落下的杨花都极具生活情趣。在词人的描述下犹如展开一幅美丽的春天的画卷,极具美感。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是谁手举酒杯邀春共饮?为的只是让东风的脚步走得慢些、再慢些,好使自己与好友久别重逢、故地重游的美好时间多些、再多些,让自己与好友分别的时刻来得晚些、更晚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今日游赏后朋友又将分手,谁能预料明年今日又将如何?遂以“聚散”二句以“苦”“恨”二字概括无奈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苦恨交加、聚散无常的人生感受。最后,更以“今年花胜去年红”,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词人的重情重义。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候馆梅残》)在欧阳修的这首抒写与自己的有情人离情别愁的词作中,全词更是悱恻幽回,情深意远。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远行的旅人拉着缰绳,行色匆匆。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令人清爽。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离愁逐渐地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抒发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渲染。

下阙写行者由己推人,想到楼上的爱人了。猜想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写“柔肠”为“寸寸”、写“粉泪”为“盈盈”,行文层层深入,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象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宋词里的春天不光充满了离愁别绪,也有娇憨可人、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在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描述中就有这样一幅美丽画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春天标志性的“风声大、雨点少”中的早上,一个夜醉初醒的少女惺忪着双眼为院中的海棠担心,一个“试问”把一个少女想问又怕听到不好消息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卷帘人”的“却道海棠依旧”,既让少女欣喜又明知不可能而反驳嗔叹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以花自喻,虽为伤春之作,却是充满了少女烂漫的情怀。

宋代的词人名人辈出,咏春之作也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感受着相隔千年的古人的喜怒哀乐,也为眼前的美丽春景增添了许多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心灵的洗礼,升华个人的情感体验,把平凡的生活艺术化,徜徉在宋词的春天里,不胜欢欣!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