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精一管理:企业永续经营的生生之道

精一管理:企业永续经营的生生之道

时间:2024-10-28 01:54:08

陈明哲: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

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唯有正视经营“变”的本质,然后不断采取行动,回应竞争者的行动,才能拥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在变动的环境中,企业更需聚焦、紧扣核心,追本溯源、理出头绪,才能“唯变所适”,在浑沌中突围致胜。因此,“精一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精一,杰出企业家的共同特性

“精一”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意思是人心是不安的、浮躁的,道德心是微弱的,只有用精、一的功夫,诚恳地秉持中道,因时制宜、顺应人性做事,才是解决之道。

“精一”是我对“惟精惟一,允执阙中”这八个字的撷取,也是我一生为学处世的圭臬,并将它译成thepowerof“ONE”,带进西方的企业管理当中。

精一虽然源自中国古老的智慧,却具有普世性,并且可以贯穿个人、家庭、事业等各个层面,企业管理只是精一的应用领域之一。

斯蒂夫·乔布斯是精一的奉行者。他是一个高度聚焦于分众市场的代表,相信并践行自己的信念,专注提供消费者友善及优雅的使用界面,在执行上的坚持近乎“无情”,最终反成为大众市场的领导者。1997年4月,乔布斯回任苹果,第一件事就是画下一个2X2的矩阵:横轴是消费者或专业人士,纵轴是桌面计算机或便携设备。他要求员工专注在这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只提供一个伟大产品,其他产品都要割舍掉。

沃伦·巴菲特是另一位精一的代表。他只投资自己熟悉、喜欢领域的股票,90%的收益来自一生长期持有的10多家公司股份。他的次子、音乐家彼得·巴菲特曾这样形容父亲专注工作时的状态:“童年时,父亲大多数时候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待在书房里。我后来才知道,他一直在阅读《价值线》、《穆迪投资》、数以千计的公司及股票的统计分析等内容。这些看起来很枯燥的课题,他却可以轻松达到如僧人沉思禅经那样的境界。当父亲工作时,他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几近圣洁的平静,这种平静能使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当前的工作合二为一。”

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在哥伦比亚、沃顿(宾夕法尼亚大学)、达顿(弗吉尼亚大学)三所美国一流管理学院教了几千名MBA或EMBA学生。我观察到,在企业界表现出色的校友,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性:精一的思维与能力。

精一,一招用到极致

精一,不是指只做一件事,只在一个领域发展。而是在环境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持续地、真诚地与自己对话,思考和确立企业的“本”(core),一心一意、专注而用心地立足于企业的“本”行事,并且精益求精、一点一滴领悟本身所在领域的永续之道。

从阐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易经》,也能理解为何精一可以帮助企业面对复杂的变化,扩大经营版图。

《易经》的“易”,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变易”,就是动态的、变化的;第二层是“简易”,即化繁为简,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第三个层次就是“不易”,即寻求恒久不变的原则。

精一,能帮助企业在变动中,化繁为简,并且逐渐领悟出“不易”的原则,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来看看那些庞大商业组织的“一”是什么?

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的一个原则,是让公司成为顾客的“第三个地方(TheThirdPlace)”:家、公司和星巴克。他曾说,星巴克是“专门与人打交道的生意,只是恰巧卖咖啡而已”。

迪斯尼早期的“一”是“以米老鼠为中心”,让这个动画角色作为连结所有业务的核心。后来,迪斯尼转型,开始以家庭娱乐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的“一”。

为宝洁公司效力达41年之久的前董事长兼执行长埃德温·阿兹特(EdwinArtzt),在任时曾宣布:“我们公司的业务已经涵盖40多个领域,包含:沐浴产品、纸制品、医药保健、美容护理和食品饮料。”这一连串五花八门、南辕北辙的产品有“一”吗?有。所有产品都围绕甘油技术。

本田汽车也是如此。他们制造汽车、摩托车、游艇、铲雪机,以及家用除草机。他们的“一”,是引擎与动力技术。

至于中国企业,华为是一个标杆,成立二十八年来,只用“一”剑。

2016年年初,华为总裁任正非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这么多年来,华为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

“华为如今的成功没有秘密,就是靠阿甘式的‘傻’,聚焦战略机会,坚持创新,并选择不上市以避免资本市场的约束和绑架,令华为可以自主地加大技术、人才、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的‘傻投入’……傻,就是不把钱看成中心。中心是理想,钱不是最重要的。”

把一招用到极致,就成绝招。当一个企业能够将所有“变易”的思维或做法,都围绕在本身的“一”发展时,就能一以贯之、到处通达。

精一,叩问企业的本质

对企业家来说,要找到自己的“一”,必须先自我对话,深思对自己重要的事有哪些,然后排列优先顺序,最后做出一致性的决定。在这过程中,还要有专注、持续、反复为之的热忱,在错误处境中也能沉着应对。

至于企业,每家公司寻找“一”的过程是不同的。有些企业在创建初期就有清晰的“一”,全食(WholeFoods)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全食在1980年创办于德州奥斯汀,目前已是美国第八大有机食品和药妆连锁系统。它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让消费者一进入全食门店,就有种愉悦感:食物陈列整齐美观,看上去健康新鲜,有许多美味的试吃产品;店堂不但干净,还富有文化气息。

全食的创办人兼执行长约翰·麦基(JohnMackey)认为他的商业逻辑很简单:管理者照顾好员工,员工照顾好消费者,愉快的消费者就会给股东带来利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使我们的消费者满足而高兴,使员工感到幸福而优秀。

在全食,员工不必穿千篇一律的工作服,公司为全职员工支付100%的保险金。每个连锁店都有很大的发言权,比如地区经理可以根据当地的风格自己设计新店,而不必从总部寻找模板。“利润最大化的策略是什么?没有!股东的利益排在顾客和员工之后,利润不是最优先考虑的目标,而是善待人们的副产品。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观点,就不要投资全食。”约翰·麦基这样说。

然而,更多时候,企业与个人的“一”是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逐渐确立的,是一个不断调整、探索的过程。比如台湾传奇吴宝春。

吴宝春是一位面包师,缔造了乡下穷小子成为世界冠军的台湾传奇。2005年,他和两位同行一起击败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强劲对手,荣获面包界奥林匹克——法国的“乐斯福面包大赛”亚军,2010年又勇夺个人冠军。如今他在台北、高雄开了两家面包店,并成立基金会,帮助和自己相同背景的偏僻乡村少年。

吴宝春出身贫寒,15岁离家去当面包学徒。当时让他奋斗的“一”很实在:出人头地,不要让独自抚养八个兄弟姐妹的妈妈太过辛苦。

就这样,他“一条路,呆呆地、傻傻地走到底”。才三十出头,吴宝春已经是台中一家大型面包店的主管,但他在实现颐养母亲心愿的同时,却陷入了职业的低潮:不管怎么尽心尽力,却止不住业绩下滑。他开始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时,他和另一位“新派面包师”阿光相识,刷新他对“一”的认识。“阿光会播放古典音乐,带我品尝葡萄酒,四处去吃,有私人小厨美味到令人惊呼的鸭子冻,也有南部路边摊的一碗肉燥饭。”如此半年后,自己的味蕾“好像布满灰尘的窗户重新擦拭,干净了,亮了,活过来了”。他因此领悟了做好面包的“一”:“想要更进一步,还要有一颗能够享受美好生活的心,以及为美食不惜一切的热切灵魂。”吴宝春在自传《柔软的力量》中写道。

当然,执守“一”,并不意味着永远“一成不变”。很多人会问,柯达一直坚持他的本业,为何最后还是倒闭了?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回答。

我曾为美国一家很老的家族企业做高管团队培训。它是一家纺织公司,位于北卡罗莱纳州,创立于1850年南北战争时期。一百多年来,它和同行一样,经历了美国纺织业的繁荣和衰落。它一直专注于本业,但与时俱进,逐步提升到制作高附加价值的纺织:1968年阿波罗号进入太空,太空服是他们做的;美国消防员的消防服,是他们做的;他们还生产与登山员性命攸关的帐篷。

真正执守“一”的企业不会舍本逐末,随波逐流,更不会沉溺于过去的成功,而是虑深通敏、慎思敏行、日新又新,从根本不断地自我对话,不断地自我侵蚀,不断地挑战经营的本质,时时叩问公司的“一”是什么?本是什么?

更明确地说,要弄清楚企业的“一”是什么,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公司到底为什么存在?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满足什么样的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分析的结果,更要和企业家的个性、愿景、使命紧密相关。只要抓住了“本”,面对纷纭的环境就不会乱了阵脚。

精一,企业战略的指南针

企业家的挑战在于,他必须具备坚定的心和长远的眼光。企业家日理万机,如何才能知道,当下所做的决定,是比较好的决定?精一,可以有效淬炼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帮助企业拟订有效的决策。

战略,需要专注和专一。它涉及到选择,而每个选择都需要权衡利弊,做出取舍。如何做出有效的战略选择,不仅牵扯到核心价值观,也涉及到如何从宏观角度来思索企业的目标和责任。

精一,有助于企业家从总体来思考商业战略,在紧急性和重要性之间达成一致,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实现平衡。它就像指南针指引我们的决策,帮助我们在艰难的权衡间做出取舍,协助解决决策和行动中可能存在的矛盾。

缺乏连贯战略而吃亏的企业案例很多。西尔斯(Sears)公司曾是零售业的领先者,如今的影响力却大不如前。公司到底要以耐用消费品还是非耐用消费品为重?是要进入还是退出选错的行业?经过十年的犹豫不决,仍然没有建立一套明确的盈利模式。

曾经强盛的施乐(Xerox)试图让公司重新振作起来,但缺乏统一的战略。有位高层就说:“我听到过资产销售,听到过再融资,但是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明确地说:公司的未来就是这样。”

从精一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者应该经常问自己几个基本的战略问题:

◎公司现阶段发展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完成此任务最关键的一个人是谁?

◎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投资项目是什么?哪一个领域是我不应该进入的?

◎公司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什么?◎公司最强的一环是什么?最弱的一环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最强的一环会变成最弱的一环?

企业家常常要在急迫的时刻做出关键的选择,没有太多的思考余地和协商空间。精一思维可以帮助经营者在最短时间内问对问题,直指核心,深入思考,不断跟自己诚实对话,清楚自己取舍的原则与选择的考虑。这是决策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当然,精一无法保证企业总是能做出“对”的决定。但是,它可以让你在下决定时比较笃定,知道该承担哪些责任,在正确的方向上保持往前迈进的定力。对经营管理者来说,可持续的领导力,与其说是“英明”,不如说是“洞见与执着”。

由大至小环环相扣“一”以贯之

精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以贯之”,既是文化、哲学,也是思维、战略,更能落实到各个时点的各种行为。既可以训练企业管理者思考公司的“本”、战略与转型等大问题,更可以把一个大“一”分解为数个环环相扣的小“一”,不断建设和优化公司的执行体系。精一与我们过去所熟悉、使用的各种管理模型、工具也可以互补,共同使用。

2012年,张瑞敏全力推动公司的“人单合一”营销体系,这是海尔往前推进的大“一”。“人人都是CEO”这个举措,在业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关注。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执行这项变革时,张瑞敏在许多与此相关的小“一”上,投入了很大的管理关注力,开展物流体系的优化布局就是其中的执行要项之一。迄今,海尔继续巩固了它在白色家电领域的优势地位,保持可观的增长和盈利,更以全新的物流体系羡煞同行。

把“大一”分解为众多“小一”,设计出一套全面、环环相扣、精益求精的有机执行体系,是具体落实“一”的关键。就这方面来说,美国林肯电气是一家值得所有企业潜心学习的案例。

林肯电气的管理哲学是,只有让工人/管理者真正感到自己是公司重要的人,公司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其创办人詹姆斯·林肯曾在1951年写道:“工人得到的回报必须让他感到与他的贡献相匹配。如果工人得不到合理的份额,他就不会渴望自我发展或提高自己的技能。”

落实在管理层面,林肯电气推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避免使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产生隔阂,尽可能地平等对待。

1970年代的总裁乔治·威利斯(GeorgeWillis)曾这样描述:“当我早上七点半来上班时,停车场已经停满了四分之三。我和其他人一样,要去找个车位停车,因为我没有专门的停车位。在餐厅也遵照同样的规则。公司没有为高管准备专门用餐室,我们和所有其他人一起吃饭。”当时林肯电气的餐厅有很大的长方桌和圆桌。工人一般坐长方桌,但没有规定谁坐哪里,管理者常常和工人坐在一起。

环境是表象,背后的观念才是原动力。简朴、公平的工作环境,体现的是林肯电气的文化与DNA:在合适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成功。成功需要激励。也是基于这个管理思想,詹姆斯·林肯设计出一套薪酬制度。如工厂的大部分工作采用计件工资制;年终奖金可以等于或超过工人全年工资收入;所有工人都有终身聘用保障,不会被解雇。

除了这三个大原则,林肯更进一步设计出许多具体的“小一”,以确保薪酬制度有效地运作。首先,计件价格一旦设定,就不能因为“人”的因素去修改它。如果这个制度不能保证百分百执行,那么按件计酬只能沦为空谈。

在计件价格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如果员工觉得价格不合理,可以提出异议。负责定价的部门需要重新核定这项工作,设定新价格,感到不满意的员工也可以提出意见。相应地,如果某位工人生产了一个不合标准的部件,就不能得到这一件的工资。但是,如果他/她用“自己的时间”将这个部件修改到符合标准,仍然能够拿到钱。

林肯电气设计了“保证持续聘用计划”,作为考核和薪酬体系的有力支持。这个计划保证员工不被辞退,持续雇佣。等工人年纪比较大时,通常会被转到一些相对轻松的岗位。

在公司设计的整套制度中,薪酬体系只是其中一环,其他诸如设计制造、人事提拔、市场营销等也都自成一套,却又彼此紧密相扣、整体运转,这正是“推十合一,小大由之”精神的体现,也真正做到了《孙子》中所倡导的“道,便民与上同意也”的最高境界。

海尔的“人单合一”以及后来推出的“每个人都是一个SBU(战略事业单位)”,没有领导人的领导(leaderlessleadership),每个员工当家做主、做自己的老板,其精神和林肯电气是一致的。这不仅证明了好的管理思维中外皆通,也是易经所说“群龙无首”在现时的具体呈现。

精一,“道”与“术”合一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是我常和企业家分享的三句话,也是“精一”的另一种诠释。企业需要在高度竞争、充满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结果自然很重要。然而,精一为企业提供了另一个价值维度:过程导向。把“精一”两个字拆开来看,不管是“精”也好,“一”也罢,当作动词更有力道。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淬炼的过程,是一个考验企业与企业家用心与发心的过程。正因如此,“精一”才会成为《尚书·大禹谟》所言,面对“人心惟危(不安)、道心惟微(微弱)”之大环境,最好的解方、最佳的利器。

美国商学院教育多以结果导向,习惯用大量的指标进行量化评比。因此培养出来的大量经理人拼的是业绩,看的是考评,认的是指标,致使他们对人生成功的评判标准也多以结果或外在目标为导向,定格在年薪多少,身处何种阶层,占有多少资源。

这种把企业大小、职位高低、年薪多少的结果粗率地等同于人的价值的想法,绝少有人感到满意和踏实。因为大小、高低、多少,是相对的,是变动的,人的自我价值感也容易变得忽高忽低,受外在世界控制,产生混乱感。心变得不安、紧张,对他人升起防范和对抗之心,人与人之间只有零和的博弈,离“君子之争”的境界越来越远。

过程导向,全然不同。它倡导精与一,追求卓越,把事情做好,在过程中不断淬炼,不断精进这个“一”,成果自然会出现。别忘了,做事的终极意义在于治业、在于“为人”。在做事过程中不断了解自己、提炼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真义。

企业经营的结果,固有优劣胜败,然而从过程导向来看,一切的发生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生生不息的。在做得好的部分,可以彰显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做得不够好的部分,不等于“我不够好,我很失败”。相反地,可以转换心态和思维模式,把它视为一个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成败输赢,又是谁说了算呢?运用精一思维的企业,可以让人感受到金钱以外无形价值的力量,达到经营思维的“道”与战略体系的“术”合而为一的境界。

本文责任编辑:罗茜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