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陕西: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陕西: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24-10-26 05:37:54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陕西苦干实干,持续用力,正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陕西省委省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聚焦精准,靶向施策,统筹推进。绝大多数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市)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新局面;上万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得到历练与成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开启美好新生活。陕西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群众认可、干部认同、中央肯定。

商洛市现代农业园区。聚焦精准,啃下“硬骨头”

陕西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以及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两个省级特困地区,这都是陕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硬骨头”,陕西首先做的就是“精准识别”。2017年,陕西通过逐村、逐户筛查并严格落实“两公示一公告”制度,剔除识别不精准的31万人,将档外符合条件的34.3万人纳入帮扶范围,核定2016年档内贫困人口78.3万户、228.7万人。

之后,陕西相继启动了一系列脱贫工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新政,基本形成了稳定推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在工作机制上,陕西成立了省委副书记任总指挥,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和省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18个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了8个行业扶贫办公室和两个协调组,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第三方评估,“八办两组”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在创建帮扶体系上,陕西创建了“3+X”的帮扶体系,即国企、高校、医院三大帮扶体系。组织形成9个国企合力覆盖除西安市以外的9个市,助力产业就业扶贫;组织103所高校与96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市、区)结对,开展教育、科技等帮扶;组织86家三级医院、218家二级医院、1830家县乡(镇)医院,分别对贫困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结对帮扶。

在完善制度体系上,陕西对已有的30多项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对象识别、第三方评估、干部力量整合和作风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化、细化。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兜底保障与扶贫衔接、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小额信贷以及资产收益扶贫等制度性措施,覆盖脱贫攻坚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在工作作风建设上,陕西实行月通报、季交叉检查,常态督查暗访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了主官必须主责、标准必须严格等“十条铁规”,大力发扬敢于担当、求实求效等“八种硬作风”,用铁的制度落实铁的举措,孕育了特别顾大局、特别敢担当、特别重协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脱贫攻坚精神。

2017年8月中旬,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带队来陕对脱贫攻坚开展民主监督调研时动情地讲:“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陕西脱贫攻坚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成绩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农村就业扶贫培训。因地制宜,“抱团”助脱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根本之举,也是难点、重点。通过健康脱贫、教育脱贫、移民搬迁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依然需要发展产业来保证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陕西省产业脱贫对象有39.6万户、124.5万人,均超过总贫困数量的一半,为此,省委书记胡和平多次指出,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如果贫困户与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那么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将贫困户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加快贫困户精准脱贫。”镇安县委书记李波的话,道出了陕西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想法。

47岁的周益思曾是商南县富水镇黑漆河村贫困户,想干事,无资金。自从商南县推出“借袋还菇”办法后,周益思加入合作社。龙头企业将生产的香菇菌袋免费提供给他,并承诺香菇收获时,按市场价回收;若行情不好,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周益思说,今年自己已发展1万袋香菇,赶上好行情,年底脱贫有望了。

像商南县这样把产业与贫困户捆绑发展的例子在陕西比比皆是。千阳县搭建项目库、贫困户自主选择的“项目超市”模式,使近4万贫困人口受益;白水县“企业托管果园,产量保底、增收分成、贫困户与企业利益共享”的“果园托管”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问题……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陕西没有简单地采取给鸡、给羊,而是实行长、中、短项目结合,逐县逐村选准产业扶贫方向,通过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产业围绕脱贫布局,让脱贫融入产业发展,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

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培育产业项目支持脱贫攻坚外,陕西更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使贫困户联股联利联心,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壮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方共赢。

50多岁的张春相,是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村民,也是村上合作社的股东。“当初入股时,我拿了2万元,还周转了亲戚1万元。想着多入些股,就能多分红嘛。”老张憨厚地笑道。以前守着家里近30亩地,一年到头还挣不到1万元,如今土地入股,有分红不说,他还在景区做收料员,一年工资就有3万元。

在陕西,已有335个贫困村实行了“三变”改革,涌现出“党支部、合作社、‘三变’、贫困户”模式,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也让贫困群众搭上发展的快车。礼泉县袁家村对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全体村民受益;蓝田县董岭村170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土地经营权转让合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民稳定增收;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通过“三变”改革,实现了家家入社,户户有股,村民收入、乡村治理、公益服务、组织建设多业并举……

咸阳加快蔬菜现代园区建设步伐,成为农民致富的产业之一。统筹推进,“造血”稳发展

统筹推进,精准发力,不是就脱贫抓脱贫,而是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工程,这是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亮点。

“以前在老家,干啥都不方便,现在搬到社区,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了还可以去广场跳舞,美得很。”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居民程云对记者笑言。

作为锦屏社区搬迁群众,程云的另一重身份是社区工厂员工。楼上是家,楼下上班,程云一个月挣2500元左右,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正是得益于平利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

“搬迁群众最大的顾虑是后续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就搬迁而搬迁,搬迁之初,都会和群众签订搬迁安置、就业创业、旧宅基地腾退三项协议,让他们知道自己搬到哪里,收入从哪儿来,心里更有底,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平利县移民办主任范小东直言。去年,平利县11个镇31个安置点建成了社区工厂53家,就业3560人。

以平利县为代表的易地扶贫搬迁是陕西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的样板工程之一。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中,陕西今年确立了“顺应规律、系统思维、‘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工作思路,推行“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模式,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力助推了各地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陕西还拓宽就业扶贫渠道,采取突出公益岗位安置、强化多元就业支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战场是最好的课堂。今年,陕西正努力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在治本上添举措、在重点上求突破、在统筹上聚合力、在作风上强保障,确保实现20个县摘帽、1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以“赶考”的精神、“只争朝夕”的决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张岩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