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书店在亚洲,文化消费的新指标

书店在亚洲,文化消费的新指标

时间:2024-10-25 06:29:32

书店在现代人生活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近十几年亚洲发展出了特殊的书店新形态。与欧美两极化的巨型连锁书店和精品独立书店不同,亚洲区域内,书店模式开始与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位于人口密集、土地价格最高的城市核心区,舒适有个性的空间设计,成为城市人群最重要的精神消费地。

今天我步入的书店,已经是一个大型文化消费场所。书店是一个连接器,用无形的商业逻辑连接文化和消费。“书店里为什么不能有宠物店呢?”这倒让我眼前一亮。走进“言几又”在成都IFS的店铺,首先吸引人的是一个进口食品超市,晶莹透亮,透着物质的丰富。再往里走有如一个神奇世界,这边是学者谈论严肃文学和文学评论之间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关系,那边是洗剪吹发型屋,除了常见的儿童区、文创区,照相馆门口排着几个女孩,咖啡屋旁边是手冲咖啡讲座,小剧场里有小型的音乐会。西安即将开放的言几又请来的是茑屋家电的设计师池贝知子,她对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有着独到见解,无疑给言几又书店增添了几分别致的生活情调。

30年前,日本经济腾飞,茑屋书店诞生;20年前台湾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诚品诞生。一个社会的精神产品伴随其经济的步伐,书店本身的形态,在售卖书籍的基础上,做了极大的延伸。文化、品牌和商业不应该矛盾,复合化、多元化的核心逻辑是:书,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连接器。

“书店给你看到的只是大树的果实和叶子,巨大的根系埋在下面,这是文化消费品牌做的事。”每一次前往日本的任何城市,我都被茑屋书店所能占有的资源和强大的消费力吸引。2014年,但捷成立“言几又”书店,在北京中关村成了热点。北京成为言几又迄今销售最好,读者最活跃,质量最高的单店。而成都紧随北京之后,成为全国拥有书店数量第二多的城市。如果说茑屋书店占据着每个日本城市的文化心脏,成都则以包容的心态吸引了全中国所有的有影响力的书店品牌进入。“这个城市很容易从温饱跃升到文化消费和精神追求上去。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在书店消费里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但捷说。

知识给亚洲带来新的消费领域和人群。在中国台湾和日本,匠人的瓷器、茶等等有故事和文化属性的茶品,在但捷看来就是知识消费的一个样本。茶和瓷器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来完善对于这个消费的体验感。比如教人看展览的书、教人插花的书,都会产生大量的连接。而亚洲的好书店能做到的,是将这些连接真实呈现出来。

精神产品给了自由最大的定义,书店的形态并非只有一种。重庆的书店有自己提前于时代的判断;西安的书店请的作者,要面对城墙和碑林;曼谷高楼里有着仿若外星一样的书店;北京的绘本书店为自己色彩斑斓的地毯喜悦而烦恼。这些书店老板聚集在一起,各自提供着丰富的精神食粮。

茑屋和诚品,是亚洲人共同的精神符号。书早已不仅仅是书。奥黛丽·赫本曾饰演的书店店员,为时尚杂志提供了新的灵感,成了新任缪斯。当知识被发现出意外的价值,倔强地站在哲学书架下畅想爱情的书呆子少女,也变成可以被消费的文化符码。而对此更有研究的是日本和中国台湾。茑屋书店自创业以来已经拥有1000多家店铺和6000多万会员,占日本人口的一半比例。他们更加深谙这样的文化消费所能带来的极致,感受敏锐,将创意不断融入生活中的共性。

表面上看,言几又去年的80万到100万人次全国参与2000来场活动的读者人数,没有给36家店带来实际的受益。但捷说这并不重要,文化空间应该连接的是人和文化,人和生活,更进一步是人和人。“体验感的提高会使用户黏性大增。”他用的都是当下的时髦词。我试图请他回忆做书店老板的理想主义,反倒被轻描淡写了,“如果不能挣钱还是生存不下去”。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进入实体书店。“实体书店有一个选书的逻辑预设,就是你不知道你要买什么。如果去网络书店,信息接触量太大,很难找到新东西,因为网络的阅读范围大部分是你已知的范畴。而实体书店的奇妙在于,你能发现你不知道的。”

言几又这几年的用户数据进入强势增长,在这其中,“读者有近一半是‘90后’到‘95后’”。但捷说,当年自己开书店时,那时的年轻人“‘70后’到‘80后’”,刚刚步入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时代。“拥抱互联网的‘70后’和‘80后’,逐渐放弃了书店和纸质阅读方式,而自然在互联网时代生长的‘90后’,读书又变得有吸引力了。”

选书部20多人,文创采购部20多人,但言几又最雄厚的资源在数据部,总共50多人。茑屋最雄厚的是数据部门。“什么东西好卖、新鲜,属于哪个人群,这些全部由数据说话。”数据部呈现出来的结果往往是意料之外的。网络文学所代表的畅销书在很不显眼的角落里。最被关注的文学作品是《红楼梦》,讨论热度最高的书店是三联书店。书店里推荐的地理类书目里,涵盖了港台地区的画册。作家们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和喜爱。我参加的一场李敬泽和周国平、蒋方舟、阿来对谈的活动上,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女孩发现自己去美术馆路上误入菜市场,却得到了美好感受;男孩认为自己太爱思考,显得不太合群。他们的认真和烦恼来源于自我,不再大而无当,反而真实。

“90后”受教育程度更高,越来越需要深度了解,而不是看简讯和标题。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艺术等文化领域的深度研究,无法通过互联网学习完成。书店并不根据读者喜好选书,不仅仅是放弃教辅、流行畅销读物,名牌大学图书和中文系出身的选书团队,还要根据书店定位,而不是传统的“图书馆分类法”来摆书。在日本旅行书周边,是按照“编辑思路”拟定的各种“题目”:匠人、生活、手工艺品等等。

《知的资本论》中说,城市的未来在于年轻人的聚集,迸发出的力量不可预估。从书店,变成生活方式体验店,去书店的人开始习惯背硕大的帆布包,不再拼命盯着手机。在一场对谈活动上周国平说,精神追求并不是在物质上实现什么目标后再去实现的。精神产品和消费社会,在书店做了最大形式的结合。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