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从陪练到奥运冠军有多远

从陪练到奥运冠军有多远

时间:2024-10-23 10:27:26

文杜祎洁编辑卜昌炯

曾获得过两枚奥运金牌和3枚世锦赛金牌的“中国拳王”邹市明曾以陪练身份入选国家队8月18日,身高1米88的赵帅在男子跆拳道58公斤级比赛中击败泰国劲敌,出其不意地创造了历史,里约卡里奥卡体育馆见证了中国男子跆拳道奥运首金的诞生。

这是21岁的赵帅首次出征奥运会。在金牌带给他的荣耀迅速扩散之时,他昔日的“陪练”身份也一同广为人知。

作为竞技体育的产物,陪练制度在中国很多运动项目中由来已久。陪练是大部分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终点—虽然人人都有一颗夺冠的心,但夺冠这条路,最终只有少数人可以走。

很多人可能自始至终都在做陪练。他们在把队友一个个送上领奖台后,带着满身伤痛,或到地方队谋一份教练的差事,或告别自己耕耘多年的体育项目,深藏功与名,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赵帅是芸芸陪练中少数被命运眷顾的人,凭着自己过人的天分和努力,一步步站在了金字塔尖。

其实,还有很多像他这种一路把自己“陪练”到奥运冠军席上的选手,比如本届夺冠的马龙、张继科、谌龙及往届夺冠的邹市明、冼东妹等人。他们有的正处风口浪尖,有的已逐渐被人淡忘。

冠军往往从“陪练”开始

赵帅夺冠的这天上午,武汉体育学院跆拳道队主教练、副教授熊俊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一消息,并写道:“从陪练到冠军,勤奋努力的结果。”身为中国第一代跆拳道运动员,熊俊在1998年至1999年间,曾在中国跆拳道女子国家队为陈中当过一年多的陪练,之后陈中连续获得亚锦赛冠军和悉尼、雅典两届奥运会金牌。

外行人眼中,陪练就是挨打,差生才会沦为陪练。熊俊并不完全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陪练就是给重点队员当靶子,但更关键的是让重点运动员适应陪练的打法特点,并找到破解的方法。陪练的水准越高,重点队员的水准就能提高得更快。”

赵帅的职业生涯自7年前进入江苏省队担任女队队员张华的陪练开始。早年的陪练经历如今被他视为冠军的养成之路。不断地被动“挨打”,让他学会了如何去“迎击”对手。渐渐地,赵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守为攻,这让他得以转型为参赛队员。之后,他又在实战中改进策略,变被动为主动,不停骚扰对手,陷对手于被动时抓住破绽迎击,以此提高成功率。

自2013年辽宁全运会夺冠起,赵帅的技术水平、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本届里约奥运会上,他再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陪练中悟出来的打法精准、高效。

夺冠后,赵帅跪倒在赛场中心,两个拳头重重锤击地面,仰天大喊:“你看到了吗?”这句话并非简单地情绪发泄,而是他终于可以以奥运冠军的身份来告慰启蒙教练张彦峰的在天之灵。11岁时,“不想上学”的赵帅跟着张彦峰开始练习跆拳道;4年后,他随恩师一起从辽宁进入江苏省队;一年前,在技术、生活及人生观上给了赵帅很大帮助和影响的张彦峰去世,给了他很大打击。

某种程度上,张彦峰堪称赵帅职业道路上的精神“陪练”。这让他在低潮时守住了寂寞,从而有了最终的爆发。

对于早年的陪练生活,赵帅看得很开:“我们跆拳道队里,每个人都是陪练,每个人也都是主力,你要打主力,我就是陪练;我要打主力,你就是陪练,大家都是相互的。”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曾获得过两枚奥运金牌和3枚世锦赛金牌的“中国拳王”邹市明也是陪练出身。

邹市明自幼喜欢拳击,但他的拳击之路走得并不顺遂。少年时代,邹市明初次报考遵义体校的拳击预科班时,因身体条件不合格、臂长比身高短了两厘米,被考核老师在报名表上画了个叉。好在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坚持,争取到了这一名额。

体校毕业后,16岁的邹市明被贵州省拳击队选中。1999年,在选拔参加悉尼奥运会选手的全国冠军赛上,因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与其他国家的一些拳手相似,邹市明得以陪练身份进入国家队—这成了他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入选国家队之初,邹市明的唯一任务就是担任当时全国冠军李增茂的陪练。为此,他的鼻子骨折过好几回,身上伤痛不断。邹市明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看起来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挨打”,实际上他在暗中处处揣摩队友拳法和技术特点。

付出很快就有了回报。2000年全国拳击锦标赛预赛上,邹市明一举击败自己昔日的陪练对象李增茂,成为拳坛“黑马”,自此逐渐成为48公斤级的世界王者。

他清楚地记得击败李增茂那天是他19岁生日,“赛后,我立刻打电话告诉妈妈,我打败了全国冠军。那次胜利是一个新起点”。

此后,邹市明完全找回自信,一路杀进奥运会。2008年为中国拳击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后,邹市明把手机号和车牌尾号全部换成2008,他的朋友说甚至“连他的床单都是金色的”。看起来,一切就像是他对自己早年辛苦付出的一次格外的“馈赠”。

21岁的赵帅刚刚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跆拳道58公斤级金牌,他曾是女队陪练感谢陪练,“让我变得更强大”

身为陪练,往往意味着要自我牺牲,放弃自己擅长和已经成形的套路,按照教练的安排去模仿团队的假想敌,以成全队友。

很难说每个队员对此都毫无怨言,但回头来看,几乎每个奥运冠军对自己曾经的陪练生涯都表达过不同程度的认同和感谢。

“做陪练并不是不好,当陪练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赵帅说,“其实很多运动员都是从陪练开始,一点点慢慢转变过来的,很正常。”

夺冠后的媒体采访中,赵帅感谢了很多人,有教练,有领队,也有陪练,“没有他们的帮助也没有我的今天”。

回顾早年的陪练生涯,绰号“藏獒”的张继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段时间,也是我涨球最快的一段时间。当时我的实力肯定比不上王皓、马琳,2008年是不属于我的,但作为陪练,和他们打,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也能打奥运会的。”

乒乓球是各类体育赛事中陪练制度最为悠久也最为典型的一项运动。里约奥运会前夕,网络上曝光了乒乓球成都训练基地的一份《模仿对手表》。一张贴在墙上的A4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22个女乒世界名将的名字,有福原爱、伊藤美诚、石川佳纯、冯天薇、于梦雨等,每个名字后面都对应着一两个模拟该选手的国家队队员,总计40人,有17岁的小将,也有参加5次女队封闭训练的男运动员,这是国家乒乓球女队在本届奥运冲刺前的标准配置。

几乎每一个乒乓球奥运冠军都做过陪练。王皓和马琳就曾互为陪练,新晋奥运冠军马龙也有过一段陪练经历,就连风云一时的孔令辉、王励勤等,都曾在国家队担任陪练工作。

相对来说,张继科的陪练生涯要更长。2003年他就进入了国家队,由于年龄小,加上当时国家队高手如云,在2008年之前他并不为人关注,多数时候只是马琳、王皓等主力队员的陪练。直到2008年全国锦标赛,张继科才一举成名,在男单比赛中连胜马琳、王励勤、王皓等老将获得冠军,从此摆脱陪练身份。

已经退役从政的冼东妹也曾表示陪练生涯让她终身难忘,“陪练让我变得更强大”。

冼东妹是中国第一个卫冕奥运会柔道项目冠军的选手,堪称“大器晚成”—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第一次夺得金牌时已29岁;2008年,退役的她以复出身份再次斩获金牌时,已是1岁孩子的母亲。

而在功成名就之前,冼东妹最主要的身份就是陪练。1989年,刚到广东省体校的她最开始练的是摔跤,后又转练柔道。当时柔道队里最耀眼的选手是曾获得1987年六运会冠军的陈英姑,冼东妹最初做的就是她的陪练。

柔道这个项目上,从陪练身份走上奥运冠军位置的,还有2000年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冠军袁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女子柔道78公斤级冠军杨秀丽等人。

当昔日这些在陪练队伍里一次次摸爬滚打、经历了血与泪淬炼的选手,有一天终于站到奥运冠军领奖台上,他们中有人不吝转过身来回馈自己的队友。

已经夺得一枚金牌的赵帅在赛后第一时间就表示,接下来要做队友乔森及同是国家队队员的女友郑姝音的陪练,“帮他们在赛场上做到最好”。

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崔大林也曾说过:“我们国家可以做到什么?像庄晓岩、孙福明、高峰林拿完世界冠军以后回来给小队员做陪练,在哪个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

(本文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上:已经退役从政的冼东妹也是陪练出身,她是中国第一个奥运会柔道项目的卫冕冠军

下:获得本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冠军的马龙(左)、许昕(中)和张继科也都做过陪练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