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刘迪:爱美是大众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的商业价值

刘迪:爱美是大众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的商业价值

时间:2024-10-23 10:25:56

文施展萍编辑刘洋

7年前第一次创业时,我和现在那些抱着改变世界、改变他人生活梦想的年轻人很像。那时,我认为医疗就是治病救人,我要去帮助那些被遗忘的罕见病患者。但我逐渐发现,罕见病领域根本无法商业化,它很难创造利益。我对医疗的认知影响了第一次决策,出于宏大理想而非商业考虑做公司,失败很正常。

2011年,我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了一个以问诊为主的基础医疗服务平台,我的服务对象一下从中国几百万罕见病患者扩大到移动客户端、有健康问题的几千万乃至一亿人,我当时认为,这才是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

但后来,我在这家公司还是发现了新的问题。在美国,医疗分两块—以治病救人为目的的基础医疗,和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可选择性医疗。前东家做的是前面一块,但在美国,可选择性医疗市场比基础医疗大得多,美国人会把很多钱花在各种能让自己变得更年轻、更漂亮的事情上。从面对的10%有健康问题的有效人群扩大到100%,我的眼光一下被打开了。

这是7年来我对医疗认知的变化过程。过去,大家太执着于悬壶济世的情怀,但医生的最终价值应该是通过医疗、健康、科学的手段提升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治病只是其中之一,对更多健康人群而言,它的价值在于让你变得更好。

在观察了大量行业数据之后,我决心做一个整形平台。倒推这件事,平台能否启动的关键在于客户是否存在。我为自己设定了3个月时间,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解决客户问题,这件事情就能做,如果找不到这批人,那就转做别的方向。

再次创业之前,我已在前东家做了一年的marketing,验证过所有宣传通道后发现,微博还是其中最高效的。2013年,微博上还没有“网红”的概念,我关注了模特圈、时尚圈几乎所有认证过的微博。然后找到这些人共同关注的微博账号,一个个点进去看,拉出一个list,排出前两百个号,发现这些号都是偏时尚的、个性化的、有点腹黑的、稍微成熟的。

我据此虚构了一个35岁的性格泼辣的女整形医生,她在公立医院上班,对主任有所不满,我给她取名“整形指南”,每天在微博上和大家互动。这个形象有点像“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其实是个偶然。但我跟于莺很熟,我喜欢的医生就是她那样的,所以我的口味不知不觉就偏向了她。

那三个月里,我每天的标准动作是先“啪”点一堆关注,最多时一天关注500人,等着别人回关。然后设定一下当天要发送的微博内容:一条医院八卦、一条经典问答、一条整形知识,还有近200道网友提问。

为了提高效率,我将400道常规问题请认识的整形医生一一解答,遇到这些问题就复制粘贴。不过,我还是会碰到很多连整形医生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我就找到博导、院士级别的专家,把他们给我的论文似答案翻译成通俗语言,再在第二天作为经典问答放到微博上。

还有很多年轻人会发张照片过来,说要把自己整得更漂亮,但没有具体诉求。有一个办法是,把他们发来的照片上传到美颜软件上做一下美化,看一下有些什么差别,再告诉对方。

我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测试,发一条微博出来,付钱让几百条账号转发。当时转一条微博最贵也就500块钱,微博也还没有“刷量”一说,看转发量和回复量可以看出广告效果。

三个月内,我花了两万块钱积累了五万名真实粉丝。一个在市场上价值5000块的客户,在我这里是4毛钱获取的。2013年7月,我拿着这组数据去找经纬,8月获得经纬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

2013年8月,公司成立。最初起名“完美诊所”,以用户提问、医生回答的形式切入。我从相熟的北大医院医生找起,说我这边有批客户,保证真实,他们会提很多问题,但我没法答,你来回答,如果他们想找你做整形,你就获得了客户。

过去,PC端有过几个做整形问答服务的网站,但医生们对这些网站印象特别差,他们觉得自己天天和编辑聊天,完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但在“更美”,真的有消费者在跟他们交流,并去线下找他们购买服务。

2014年3月,完美诊所加入“完美日记”功能,不久后又改名“更美”。用户可以用图文记录所做整形项目的明细,并与其他用户交流。起初,我曾担心用户不愿分享隐私。结果,事情完全出乎预料,90后、95后习惯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一切。他们只是不愿让身边朋友知道整形这件事,我们的平台就成了一个理想场所。半年后,用户数突破百万,黏性也不错。

医疗APP之所以难做,是因为医疗是低频服务,人们只有在生病时才会用到它,每年四五次到头了。媒体报道时强调的“整形改变人生”—一个不好看的人通过整形实现了人生转折,也让很多只想变漂亮一点的普通人觉得整形和自己无关,整形APP就成了低频应用。

但互联网公司的基础打法是高频打低频。如果你无法天天与用户发生接触,你的商业价值就会降得非常厉害。我们希望“更美”不是服务提供商,而是倡导与生活和时尚相关的生活方式,当用户想了解整形、想变更美的时候,就会打开“更美”,这会提升APP的使用频次。

2014年11月,“更美”上线了“美购”频道,用户可以在线上购买整形美容项目,再到店消费。切入交易环节后,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医疗事故风险。因此,我们严格审核医疗机构和医生资质,在削骨、假体隆胸、全身吸脂这三块需要全麻、风险较大的项目加以控制,只和极少量资深的医生合作。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先行者的发展路径。在台湾,美容院在过去5年消失了,所有消费者都到总计8000家医美诊所去做护理。新的竞争格局早就形成,台北360家医美诊所中每年倒闭的就有60家,美容院早就没了市场,中国大陆未来差不多也是如此。

这些年,中国大陆医美市场的年增速超过20%,比IT产业还快,但优质的医生资源一直紧缺。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找不到优质的医生,绝大多数优秀医生因为没有清晰的个人品牌也不容易被知晓,这种信息鸿沟令中国医美行业长期陷在坏口碑的泥沼中。

我最近提出了“医生IP”的概念,就是希望帮助医生将技术、口碑、服务、个人魅力整合为具有差异化的个人品牌。IP化的前提是透明化,这是提升医美行业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告诉消费者医生的毕业院校、就职单位、工作年限、擅长项目与价格,帮助消费者做一个理性的消费决策。

东方医美最终要看中国。这些年从日韩传过来的审美都偏欧式,强调五官的立体,高鼻梁、大眼睛、窄下颌,最终结果就是“网红脸”。现在,无论日韩或者中国,主治医师都能很娴熟地去操作“网红脸”。这在韩国尤为明显,那里的价值观相对单一,什么漂亮就往什么样整。日本相对自然,所以很多女明星会去日本整形,因为它不会让你变成另一个人。

与两个近邻相比,中国市场很大,可以容纳多元审美。网红脸会火一段时间,但不会长久。2013年我做微博时,很多人发照片来说想整成范冰冰,后来又流行整成Angelababy、水原希子那样,下一个流行趋势会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

我们刚刚完成了C轮3.45亿元的融资,有1500万用户,6000多家医疗机构和1万多名认证医生入驻。我希望“更美”能够成为一个平台,医生、医院、药厂和资金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流动,加速整个行业的运转效率。纵向打通产业链后,我们再将经验挪到如抗衰老、减肥、产后恢复、齿科这样一些其他品类上去。

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团队的互联网背景比较深,但现在正逐渐进入医疗产业深水区,不懂的东西太多了,核心团队就像补锅匠,哪里需要哪里放。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出现,我们只能自己学,直到有一个更专业的人接替你。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