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丹心一片在高原

丹心一片在高原

时间:2024-10-23 01:04:31

□文/本刊通讯员秦海北

2014年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院长仁青(藏族)、祁连县公安局峨堡派出所指导员兼峨堡派出所芒扎警务室警长高尖措(裕固族)、海晏县达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洛桑尖措(藏族)位列其中。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仁青院长(左)为患者作诊断“阿克曼巴”仁青

“医生这种救死扶伤的职业,馈赠给人们的是重新获得生命的机会。我一生都为之感到自豪和无尚光荣。”

“医院是我家,患者就是我亲人。看到病人康复后满意的笑容,我就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这些发自肺腑的话,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院长仁青的真情流露。

仁青出生在牧民家庭,1983年考入省卫校藏医班,1986年分配到海晏县甘子河乡卫生院工作。从此,他扎根草原牧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藏医药事业,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无数患者的信赖和爱戴,群众亲切称他为“阿克曼巴”(医生叔叔)。

丹心一片如天使,视病人如亲人。2008年3月一个风雪交加、寒气袭人的夜晚,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仁青。来自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50多岁的藏族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说:“仁青大夫,快去看看我的儿子,他快不行了。”仁青马上起床,边穿衣服边询问病情病史,立刻准备好备用药品和诊疗器械,骑着马,冒着严寒向青海湖乡方向奔去。

67岁的才保老阿妈40多年前患了一种顽症,浑身骨头感到疼痛难忍,全身无力,无法行走,生活起居不便。经过仁青先后4次诊疗,老阿妈的病情大为好转,走路不拄拐杖,上楼也不需要人扶了。她逢人就夸赞仁青医生:“这样的医生哪儿也没有……”

64岁的卓玛措老阿妈患类风湿病瘫痪在床5年,疼痛和僵硬的双手连饭都送不到嘴里。经过仁青的多种方法治疗,疗效显著。2009年12月9日,卓玛措老阿妈再次来州藏医院复查时,已经完全像个正常人一样,看不出曾经受过如此大的病痛折磨。老阿妈一进门就向仁青医生磕头致谢:“当初我们来这里人生地不熟,你给我们找低价住处,还免收治疗费,现在我的病好了,是你救了我,你真是个大好人啊!”

“仁青病看得好,人品更好,我能让他看病真是万幸!”这是一位病人发自内心的评价。多年来仁青始终坚守“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身作则、廉洁行医,经他诊治、抢救成功的病人不计其数。他待人热情,服务周到,还和许多患者结成了朋友,患者都把他当作亲人。病人或家属写信感谢他,为他送锦旗,甚至不止一次登门致谢。每遇到这种情况,仁青都诚恳地对患者家属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们从事这项工作,国家已给了我们报酬,纪律、良心、职业道德都不允许我们接受额外的馈赠。这些钱你们还是用来给病人调养身体吧!”

仁青还把传承传统藏医学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长期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藏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尤其擅长用藏医艾灸、针灸与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偏瘫、心脑血管疾病和肝硬化等疑难疾病。他根据藏医药《四部医典》和《金珠本草》等藏医药理论,先后开展了脉泻、放血、涂擦等5项具有藏医特色、疗效显著的项目,制定了《藏医放血疗法操作规程》等7项外治专科操作规程,创新藏医放血、针灸疗法,收到明显成效。特别是他积极参与研制和开发天然“绿色药品”,其中成本低,服用方便、疗效确切的藏药“六味藏红花丸”这一产品在本地区已达到先进水平,并达到省内同等水平。

仁青医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使他成为海北州藏医中的佼佼者和“人民的好医生”、“省名医”、“青海省先进个人”……2015年,仁青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老百姓的好民警:高尖措

2010年11月20日,海北州祁连县芒扎村的牧民官却加来到县公安局,一定要见局领导。这位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感谢公安局给我们村设立了警务室,感谢公安局给我们送来了这样好的警察。我今年50多岁了,一直生活在这大山沟,仅靠低保维持生活,过去家里养着几只羊,动不动就被别人偷掉。自从警长来到村里后,我们老两口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官却加老人所说的警察叫高尖措,是祁连县公安局峨堡派出所教导员兼芒扎警务室警长。这个职务,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基层民警。

1964年出生的高尖措是裕固族,自从1992年加入公安队伍,他始终敬业奉献。从警20多年,高尖措因工作成绩优异,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被省公安厅授予二等功1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政法干警”等。

当县局党委在地理位置特殊和治安环境复杂的芒扎村设立警务室时,高尖措不畏艰苦,主动申请到百公里之外的芒扎村警务室工作。那年,高尖措在芒扎村了解到,藏族老人王辉龙家庭困难,老两口行动不便,子女长期在外地打工,无人照顾。于是他和妻子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周都要去看望王辉龙老人家,为他们挑水、拾牛粪。每次从县城回来,总要惦记着为老人家卖点蔬菜、水果、药品等生活用品。

2010年7月的一天晚上,61岁的藏族老人索南才让扶着拐杖来到警务室,请求警务室派车将自己生病的孙子送到甘肃省民乐县医院看病。高尖措立即驾驶警务室车行驶90多公里山路,安全将孩子送到医院。

点滴小事感动了村里的牧民,赢得了理解和支持,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

2009年2月,芒扎地区连续两天下雪,高尖措爬到警务室房顶扫雪时,不小心从房顶上滑下来将左腿摔伤。听到消息后,隔壁的几个牧民连忙赶来将他送到医院。热心的牧民对高尖措的妻子说:“你去忙警务室的事情,高阿吾(牧民的一种亲切称呼)有我们几个轮流照顾,你放心。”

高尖措立足岗位,尽职尽责,是群众眼中的守护神。他对辖区的警情、民情了如指掌,在发生邻里纠纷时都能及时稳妥处理,群众也能积极支持配合他的工作。针对芒扎村社会治安状况,警务室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巡逻守护和治安宣传教育等机制,形成以警务室为中心、整合群防群治为辅助力量、积极开展各项警务工作的模式。自建立芒扎夫妻警务室以来,配备专门办公用房,规范警务室名称标牌和环境布置,设立警务公开栏、治安警示栏、报警求助灯箱和警民联系箱(簿)等……这个夫妻警务室不仅为做好偏远农牧区警务工作创造了一个新的警务模式,也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动员和组织群众实行群防群治、共同维护一方平安稳定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几年来,芒扎夫妻警务室先后为村里400余名牧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处理刑事案件50起,办理治安案件90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5起。同时,警务室围绕环湖赛安保、“三项建设”及三项重点工作等中心工作,从整顿治保组织、签订治安责任书、开展法制宣传、警企共建等工作着手,为芒扎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氛围。

高尖措(右)在工作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洛桑尖措

从牧民之子到人人皆知的藏族歌手,从歌手到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从传承文化的使者到带动周围群众致富的旅游业者——他就是洛桑尖措,海北州海晏县达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2010年,洛桑尖措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梦中的卓玛》,其中有5首歌都在赞美自己的家乡。当公司制作人建议用九寨沟的景色作为专辑封面时,洛桑毅然拒绝。他说:“我生在美丽的青海,长在如画的海北,为什么不用自己家乡的美景做封面呢?”其实,自2005年,能歌善舞的洛桑尖措早已放下牧鞭,在祖祖辈辈放牧生活的牧场上做起了藏家民俗游的生意。几年下来,洛桑的牧家民俗园越办越火,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2010年后,洛桑看到国内自行车旅游发展很快,就想在美丽的青海湖边建立一个自行车旅游基地。2013年,海北州达玉部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依山傍湖,浪漫骑行。蓬勃发展的环湖自行车游,荣登青海旅游十大亮点榜。那一年,洛桑尖措和达玉部落成为了耀眼的明星。吸纳当地上百名群众就业的达玉部落,接待中外游客7万人次,营业额达到800万元,引领了整个环湖自行车旅游。

“我们一定要将独特的藏文化深深地注入每一段行程,要让外人看到藏文化的魅力,要让他们惊讶和感动。”在谈到文化旅游这个概念时,洛桑说:“旅游,并不是给你一段路让你去走,走完了也就算了。我们的自行车旅游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一直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一路骑行、一路旅行、一路修行’在浪漫的金银滩草原上,要将体育文化、草原文化和高原独特藏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让游客们体验骑马、射箭、锅庄舞等文化体育项目,还要举办露营大赛、篝火晚会以及青海湖畔放生项目,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升华。”

“他是个真正的好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表达出对他的感激,他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达玉日秀村村民杨生录说话时,眼睛有些泛红。“十几年前我犯了错,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10年,出狱后我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在我对人生失去信心的时候,洛桑给我提供了帮助,让我看到了希望。去年,身无分文的我遇上了同村的他,他了解到我的处境时二话没说,借给我1万元钱买马,并免费给我提供马场。一个夏天我就挣了7万多元,我真的非常感激他!”

生活在幸福滩的贫困户旦巴,是雕刻玛尼石的手工艺人。洛桑得知旦巴虽然有着一手绝活,但生活却十分贫困时,马上在部落为他安排了摊位和住宿,让他出售自己雕刻的玛尼石挣钱。仅去年5月至10月,旦巴就有近3万元的收入……

“我是达玉部落的后人,将达玉精神、达玉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洛桑如是说。(责编梁艳菊)

热爱歌唱的洛桑尖措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