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寻路小康

寻路小康

时间:2024-10-22 11:23:53

通往西达户村的崭新的乡村公路从松原市所辖的扶余市前往三骏乡西达户村的路上,初春的明媚阳光照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金灿灿的是收割后的玉米地。汽车出城区行驶半小时,广阔的平原上仍见不到一座小山丘。一片蓝,一片白和一片金色在天地间构成一幅美丽的静态画,如果不是偶有路标或白杨闪过,真怀疑人和车根本没在行进之中。

作为吉林省扶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地处吉黑两省交汇处。全乡幅员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55个自然屯,7个少数民族村,共有人口约5万人。吉林是锡伯族的世居地之一,共有锡伯族人口3000多人。扶余市三骏乡东达户村、西达户村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锡伯屯等3个行政村,是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西达户村总人口1214人,锡伯族人口262人。

修了大路还要修好“小路”

恍惚间,一排排黄色围墙的院落映入眼帘,围墙内整齐的房屋排列在水泥路两侧。路边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一下车,便觉得身上的羽绒服不再是负担了。

自2011年锡伯族被纳入国家人口较少民族政策扶持范围以来,吉林省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会同省发改委编制《吉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锡伯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扶贫办等部门,把基础设施建设置于先行的战略地位。2011年至2016年间,共投资6000多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困难、产业发展基础差等问题。

“过去的村路坑坑洼洼,出行很困难,下雨天就更不用说了。”乡长杨玉山聊到昔日三骏乡的交通时皱起了眉头。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并实施了村道硬化等改造工程,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每户村民家门口的排水沟,也有效地解决了村内排水难的问题。

在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扶持下,三骏乡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15年至2016年省财政累计投入项目发展资金约1800万元,为东、西达户的村民新建砖砌围墙,安装推拉式铁门,新建达户广场1400平方米。

三骏乡以农业为主,如今已初步形成以玉米、花生、美葵、西瓜、大葱为主导产品的农业产业经济。西达户村耕地面积400公顷,盛产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收入180万元。2011年度省财政累计投入项目发展资金100万元,建成西达户村抗旱水源井,解决了种植灌溉难的问题,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

为了方便村民农田作业,2015年省民委、省财政厅投资200万元为西达户村修建农田道路。“如今,通往农田的道路修好了,村民再也不用大老远把自己种的粮食背到乡里去卖,车辆随时都可以进村,村民在家里也能轻松地卖掉粮食。大伙儿种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乡村干部和村民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一个合作社的寻富之路

这天,刘孔明像往日一样在合作社奔波。

刘孔明是西达户村浩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这个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正在通过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来增加农民收入。

从停放在合作社大院门口的数辆卡车夹缝中走过,可看到屋外延至仓库的墙壁边,一摞摞标有“精品花生”字样的麻袋整齐码放着。清脆悦耳的“砰砰”声,与安静的村落形成强烈反差。走进屋内,花生的清香扑鼻而来,三四个合作社成员正坐在温暖的炕上挑拣花生。“我们要把坏的花生分出来。”其中一名女村民笑着对我说。她是刘孔明的妻子。说罢便把挑出来的花生丢进身边的不锈钢盆子里,那“砰砰”的响声正是从这里来的。

成立合作社以前,作为种植花生的村民,向来具有商业头脑的刘孔明就想着怎样提高自家的产量和销量。而从上中学起,他就立志要和全村人一起过上小康生活。于是,三年前刘孔明便成立了合作社,并与山东的厂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然而,当初村民们都很怀疑,只有不到10户人家入社,没有规模,更谈不上效益。为了让村民了解在他们眼中陌生的种植模式,刘孔明从村头走到村尾,挨家挨户上门讲解合作社的好处。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花生出口国,市场前景很好,没有太大的风险,很有保障。花生最低保障收购价2.2元一斤,最次的情况是一垧地毛收入2.2万元,去掉成本费用,差不多能挣8000块钱。山东的合作伙伴与我签订单,我再与农户签订单。”刘孔明边说边坐上炕,熟练地捡起花生来。当初为打消村民的担心和顾虑,刘孔明在保证基本收入之外,还拿出2000元作为保证金给每户村民,如果秋收时节花生歉收,这2000元就归村民。

通过不懈的努力,这个合作社如今已成为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的种植类合作社,入社农户50多户,覆盖全乡5个村,其中西达户村有16户签了单,耕地面积约400多亩。刘孔明手中的土地慢慢多了起来,村民对种植流程也渐渐熟络了很多。规模种植让村民省下了力气,钱也赚多了。“从种地到田间管理,合作社都有技术人员;什么时候用什么药,都有专门人员来辅导。否则有些村民不懂,到头来有的丰收了,有的地却黄了,得不到效益,说啥也没用了。”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民种地再也不用担心种子、化肥选不好,水浇不好了,也不用为收粮食时人手不够而忐忑不安了。刘孔明还兼顾着收粮生意,为让村民得到最大的实惠,他回收粮食时价格总要比市场价略高一些。去年,粮食价格偏低,但合作社成员每户收入仍达到了约一万元。

今年,合作社将大面积推广罗汉果种植。作为花生的新品种,罗汉果有产量高、出油率高、价格高的特点。为让村民信服,刘孔明在自家田里搞试点播种:“先让乡亲们看到我丰收,比任何话都有说服力。”浩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在挑拣花生一定要让乡亲们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刘孔明深知,一个人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这片他所深爱的土地才是根之所在,心之所念。合作社善待社员,力所能及地为社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从不拖欠社员盈余分红和工资。在社员大会表决通过的前提下,合作社对本村困难家庭进行帮扶献爱心活动,该出力时出力,该出钱时出钱。

“明年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我有信心。我相信和我签单的农户肯定都能丰收。”刘孔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计划逐步扩大合作社规模,增加入社农户数量,带动全村建成小康。

与刘孔明道别时已是黄昏,“砰砰”声也越来越远了。我感觉这个声音就好像心脏的跳动声,每一下有力的跳动,都为这个村带来了勃发的动力。

寻文化之根

2016年,西达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7户27人。其中低保贫困户7户、五保贫困户7户、一般贫困户3户,当年年底脱贫8户16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市与乡的共同努力下,西达户村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效。而在帮扶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村民也越来越看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与许多散居人口较少民族的乡村一样,从表面上看,西达户村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不是很明显,会讲锡伯语的也只有寥寥几位老人。为切实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强锡伯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县、乡政府积极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沟通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少数民族村选择优秀的文化青年和教师前往察布查尔考察、学习锡伯族的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还定期邀请察布查尔的民族文化人士来传经送宝。为此,西达户村建起村民民俗活动中心和锡伯族民俗馆,备有不少图书、音像制品和体育器材等。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传统历史文化是乡村的文脉所在。找到根和魂,发掘民族风俗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业,进而发展相关第三产业是西达户村的方向。西达户村已申请中央投资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共4000万元,计划于2019年初实施旅游区建设项目。此举,既可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发展产业助力小康。从县乡村干部,到各族群众,无不对此寄予厚望。

不知不觉夜幕已降临,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里的道路,也照亮了正在一步步接近全面小康的锡伯族群众的心。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