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选股致胜12招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选股致胜12招 > 第16章

第16章

书籍名:《选股致胜12招》    作者:付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若此形态现在高位或下跌初始阶段,则是顶部或继续下跌的信号,不应错当锤头买入。

            4反转K线之四——早晨之星

            顾名思义,早晨之星是天亮之前出现的星星,是太阳就要冉冉升起的前兆,它预示前途一片光明,希望就在眼前。

            在股市中,K线图上的早晨之星预示着跌势将尽,大盘处于拉升的前夜,行情摆脱下跌的阴影,即将走向光明。

            早晨之星是由3个交易日的3根K线构成的,其形态如图4-7所示:

            图4-7早晨之星

            第一天,股价按原来的趋势继续下跌,而且由于大量的抛盘而出现一根巨大的阴线,大势不妙。第二天,股价跳空下行,但下跌幅度并不大,实体部分较短,形成星的主体部分。阴线阳线都可以构成星的主体部分。第三天,一根长阳线向上拉起,价格收复第一天的大部分失地,市场明显显露出股市看涨的信号。

            早晨之星对于选股炒作的实战意义如下:

            (1)股价长期下跌之后,跌幅巨大,出现此种K线是转势信号,可以果断介入,风险不大。

            (2)股价突然暴跌,下跌时间不长,但跌幅巨大,这时出现早晨之星,是短线介入的好机会。

            (3)早晨之星出现时,成交量同时放大,可靠程度更高。

            结合其他技术指标来分析,可信性更强。

            在炒作中可把止损位设在星的最低价位处。

            实战证明,早晨之星在符合以上条件时短线买入,胜算极大。

            选择该时机利弊分析:

            (1)早晨之星成为大势转向买入信号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伴有下列情况出现,早晨之星成为真正转向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2)跳空缺口在第一根K线与第二根K线(即星)之间、第二根K线与第三根K线之间都出现。

            (3)第三根K线的实体部分上升到第一根K线实体部分的只分之二以上。

            (4)第一根K线的成交量较小,而第三根K线的成交量有比较明显的放大,表示多空双方经过战斗之后,胜负明朗。

            选股点金

            上升趋势中出现穿头破脚指股价经过了较长时间的上升,当日K线高开低走,收一根长阴线,这根长阴线将前一日或两日线全部覆盖掉,因此这根长阴线被称为穿头破脚。穿头破脚显示,市场主力已将股价推至较高处,并借买方市场情绪高昂拉高出货。高开制造假象,吸引跟风盘,随后大肆出货,将所有跟风盘全部套牢。此种K线形态属于杀伤力极强的顶部反转形态,随后的下跌空间极大,遇此形态投资者就杀跌。

            通常情况下,在运用曙光初现组合形态的时候,还应当注意两根K线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标准的曙光初现组合形态的第二根K线的收盘价应当高于第一根K线实体部分的50%以上,如果超过了0.618处,那就更为理想。

            从实战的情形来看,投资者还应当特别注意盘面上出现曙光初现组合形态时第二根K线的向下跳空情形。如果第二根K线以跳空低开的方式出现,随后盘面上出现强劲有力震荡回升,震荡幅度大,反弹力度强劲,在填补了前边的调控缺口之后,还不断地穿越上行,一直逼破前一日的收盘价,深入阴线的实体部分,说明此时多方的反击力度已经十分强劲,就连那些在市场做空的投资者都不愿继续再抛售筹码了,甚至还会开始纷纷调转枪头,加入到多方的阵营之中去。

            利用缺口形态选股

            所谓缺口就是相邻两根K线的实体之间出现的“中空”,指数或股价在运行途中在这一中空区域没有成交纪录。缺口是股市中常见的一种反常现象。说它常见,在大盘运行中,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跳空缺口,敞开几个点的小缺口不论,几十点甚至上百点的大缺口几乎每年都可见到几次,至于个股产生的形态各异的缺口就更是多如牛毛了。说它反常,是因为它的出现脱离了股市或股票的连贯性,破坏了股市或股票原有的正常轨迹,打破了股市的相对平衡,使股市运行由连续式变为跳跃式。缺口出现的原因,一般为突发性利多或利空消息刺激所致,在大量的买单或卖单的强力作用下,股指或股价脱离原有的形态产生的一种飞跃。

            除了专业人员外,一般股民对缺口似乎兴趣不大,对缺口产生的意义也认识不深。其实,从股市发展趋势看,缺口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新突破的开始。以缺口为依据而选择买卖股票的时机是安全有效的操盘方法之一。

            缺口在方向上分为向上跳空缺口和向下跳空缺口两种,在意义上可分为普通缺口、突破缺口、继续缺口和竭尽性缺口四类,投资者可通过各类型缺口的研究判断出股价的走势,以此作为买入股票的根据。

            1普通缺口

            在股价变化不大的成交密集区域内出现的缺口,称为普通缺口,一般缺口不大,这种缺口通常发生在耗时较长的整理形态或者反转形态中,出现后很快就会在几天内填上。普通缺口由于回补时间短,仅在某一价格区域内运行,并无大的方向性,一般可作为短线“吃差价”时运用。跳空、高开时适时抛出股票,回调补缺口时买进股票以降低成本,若股价跳空低开果断吸纳,一旦向上回补缺口再卖出,赚取“缺口差价”。

            2突破缺口

            在成交密集的反转或整理形态完成之后,若股价突破阻力或跌破支撑时出现大幅度上涨或下跌所形成的缺口,称为突破缺口。这种缺口的出现一般视为股价正式突破的标志。根据突破缺口的操作是把握大方向的重要手段。当大盘打破僵局向上跳空突破,表明后势仍有可观上升空间,非但不应卖出手中的股票,最初的回落首先应考虑买进。反之向下突破出现,果断平仓是理智的做法。

            3继续缺口

            在股价上升或下跌形态确立后,远离前一个盘整形态,保持上升或下降直到下一个整理或反转形态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缺口,就是继续缺口。继续缺口也有较强的分析意义,只要我们能够分辨出来,便可以从中量度未来股价变动的幅度。这类缺口的出现表示后市将会继续现有的趋势,而未来的升幅或跌幅将很可能达到该缺口与突破口的距离那么大。

            4竭尽缺口

            继突破缺口、继续缺口后形成的一个缺口,一般来说,此时缺口跳空的空间要明显小于前两种形态,通常显示这一轮行情的结束,股价即将进入整理或反转形态。

            选股点金

            利用缺口选股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缺口的性质

            即弄清向上或向下跳空是属于普通缺口还是突破性缺口。主要是看成交量、缺口大小和K线形状。一般来说,成交量与力度皆弱的小缺口为普通缺口,可不予理会,反之,如果在重大利好或利空当天出现的较大缺口,并伴随有成交量的放大和实体较长的K线,则可认为是突破性缺口。

            2注意缺口的连续性

            一般情况下,在向上或向下的中长期趋势中,基本上会出现分布均衡,位置分别处于头部、中部和尾部的三个连续性缺口,即前面提到的突破缺口、继续缺口和竭尽缺口。出现向上突破缺口时,应在第一缺口买,第三缺口抛。出现向下突破缺口时,应在第一缺口抛,第三缺口买进。

            3注意缺口的时间性

            按正常说法,出现跳空缺口后长时间不回补,则说明其力度较强,上升中可持续持筹,下跌中耐心等待底部建仓。若一旦在短期内回补,则应引起高度警觉。对缺口的辨认与识别,亦应灵活掌握,切忌教条行事。

            缺口理论适合于解读大盘,对于那些流通盘比较大,或市值比较大的股(这些股往往只有主力、没有庄)在放量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出现的缺口也可以考虑用缺口理论解释。但对于那些小盘股,或庄家已控盘的股,缺口的意义不大。

            利用底部形态选股

            投资者如果能在股市中选择到一个介入的低点,特别是在大盘底部买到股票,将为日后的赢利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但是市场大盘底部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许多投资者不是卖早了被套,就是买晚了损失了很大一块利润。因此能否正确判断和找到真正的大盘底部是一个成功投资者所必备的技巧和能力。

            16种经典的底部形态

            股市中最常见的经典底部形态分别是:圆弧底、V形底、双底、潜伏底、头肩底。它们的具体形态如下。

            (1)圆弧底。圆弧底是指股价位于低价区时,K线的均价连线呈圆弧形的底部形态。

            (2)V形底。俗称“尖底”,形态走势像“V”形。其形成时间最短,是研判最困难,参与风险最大的一种形态。但是这种形态的爆发力最强,把握得好,可以在短期内赢取暴利。

            (3)双底。股价走势像“W”字母,又称W形底。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反转形态。对这种形态的研判重点是股价在走右边的底部时,技术指标是否会出现背离特征,如果,技术指标不产生背离,W形底就可能向其他形态转化,如:多重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