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选股致胜12招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选股致胜12招 > 第15章

第15章

书籍名:《选股致胜12招》    作者:付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这实际上是一种主力洗盘的动作,这种洗盘是很有限度的,但却十分有效,因为主力在周末最后一两个交易日内打压股价,迫使短线持股者在周末之前卖出该股。同时该股由于本周涨幅已大且在周末遭打压,股评也不敢继续看好下周走势,然而股价却在众人犹豫之中再度大幅向上。短上影线实际上是多方有限度的退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打败空方。

            注意,使用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必要的前提条件。由于投资者追逐的对象是最强势个股,所以最好是当该股在拉出周K线的中阳线后,已创出半年来甚至是历史新高。所有的超强个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股价屡创历史天价,上方没有任何套牢盘,主力操纵股价随心所欲。

            另外,在这一周的日K线中,最好是连续的放大量,这样买进比较有把握。

            选股点金

            用周K线研究上升与下跌的趋势

            周K线应该比日K线具有更大稳定性。故而,一旦其在突破下降通道或者上升通道后,选择合适的时候买入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有时投资者会被某只股票的日K线的持续上涨所震撼,认为其涨幅太大,但若通过周K线形态看,却会发现其刚刚处于上涨阶段,而一旦在周K线突破下降反压线后,其上涨的空间较大。据此,在短线操作中可密切关注周K线的情况进行分析。

            在短线操作中必须密切关注个股的周K线处于何种位置,当某只股票的周K线突破下降反压线后,加上成交量的配合,这类股票下周必有较佳的短线机会。周K线突破下降反压线比日K线的突破更具有持续上涨的能力,而当其跌破上升趋势线,也往往是短线斩仓出局的机会。在关注周K线的同时,也必须将均线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当周K线在上涨过程中,短线均线开始有明显的回头的迹象后,应该短线出局,反之可以短线介入。

            月K线选股技巧

            月K线是以一个月的第一个交易日的开盘价,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和全月最高价与全月最低价来画的K线图,同理可以推得年K线定义。月K线是从更长的周期来观察股价的变化,比较“粗线条”,省略了许多细节,所以更能看到一些大的趋势。投资者可利用月K线图来选择中长线潜力股,具体方法如下:

            (1)将3条月K线参数设定为6、12、18,当上述三条均线呈多头发散向上时,可重点关注。

            (2)关注月K线形态呈矩形、圆弧底及双底形态的个股。这类股票一般筑底时间较长,主力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底部充分换手,以便能够吸足地价的筹码。底部横盘时间越长,低位筹码锁定越多,中长线潜力越大。

            (3)在关注个股月K线和形态的同时也关注月K线对应的成交量的变化。月K线底部放出大的成交量,证明庄家已经在底部积极吸纳。

            选股点金

            应用月K线选择中长期潜力股,是今后一个较长时间里选择潜力股的较佳方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中长期的投资理念将成为投资者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用月K线选择中长期应结合均线形态及量价的变化,及时把握主力的动向及吸纳的迹象,在形态的突破点上及时介入庄股,以便达到赢利的目的。

            反转K线选股技巧

            反转K线的形式多种多样,对投资者选股作用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穿头破脚

            所谓穿头破脚,就是指在某两个交易日里,后一个交易日里的K线形态的实体部分将前一个交易日里的K线形态的实体部分从头到脚全部覆盖住,这样的K线形态就成为穿头破脚。实战经验表明,穿头破脚形态是股价运动中最为常见的最为激烈的一种转势形态。这种形态即可出现在上升的趋势中,也可以出现在下跌的趋势之中,如果出现在上升的趋势之中,就是比较明显的卖出信号。如果出现在下跌的趋势之中,通常就是买入的信号。

            股价持续下跌一段较长时间后,一日在低价位出现一条小阴线,第二天出现一条大阳线,形成包容状态,这就是低价位的穿头破脚,也是投资者重要的买入信号。这是因为股价下降到底位后,出现的小阴线,表明下跌的力量减弱,之后的一根大阳线最高价高于前一根K线的最高价,表示买方力量的增强,市场抛售的压力减轻,后市看涨。如图4-4所示。

            在出现穿头破脚,股价反转上升的形态后,可以大胆地买入股票。

            图4-4穿头破脚

            在下跌趋势中的穿头破脚买入股票的分析:

            (1)穿头破脚的第一根K线的长度与第二根K线的长度比例悬殊愈大,反转的力度愈强。第二根K线的成交量愈大,反转的力度亦愈大。

            (2)穿头破脚K线包含的K线数目愈多,则反转愈强烈。

            (3)低价位的周线穿头破脚,比日K线穿头破脚的有效性更高,若周线图在低价出现穿头破脚,可放心买入。

            (4)穿头破脚用于分析股市大盘的可靠性要高于分析个股。这是由于个股中出现这种形态不排除市场主力操纵造成的可能性,并不是市场逻辑的必然结果。

            2反转K线之二——曙光初现

            “曙光初现”K线组合是有两根走势完全相反的较长K线构成,前一天为阴线,后一天为阳线。第二天的阳线向下跳空低开,开盘价远低于前一天的收盘价;但第二天的收盘价却高于前一天的收盘价,并且阳线的收盘价深入第一根阴线的实体部分中,几乎达到前一天阴线实体的一半左右的位置。

            在弱势的下跌行情中,连续性的“曙光初现”K线组合往往预示着该股具有强烈的反转要求。曙光初现是较好的买入入时机,曙光初现的形态如图4-5所示。

            第一根K线为阴线,表示市场趋势仍然是下跌;第二根K线为阳线,以跳空低开的形式出现;在这之后出现强有力反弹,填补跳空缺口之后,更是超过前一天的收盘价,深入阴线的实体部分,令市场的空头不愿再抛售,甚至开始纷纷补仓而促使股价发生反弹。

            图4-5曙光初现

            实战经验表明,曙光初现组合形态这种图形通常出现在股价运动下跌的走势之中,如果股价已经具有了很大的跌幅,至少跌去了50%,那么,一旦盘上出现这样的组合形态,就预示着前面整个下跌的趋势可能戛然而止,股价可能从此止跌,见底回升。聪明的投资者应做好买入的准备。

            从实战的情形来看,曙光初现的组合形态在盘面上出现的时候,应当有比较巨大的成交量相应配合,才是比较可靠的底部翻转信号。如果盘面上出现曙光初现组合形态的时候,成交量不但没有相应放大,反而有所萎缩,就特别值得投资者警惕了,这样的态势通常表明,此时并不一定是股价见底的信号,股价很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所谓多头不死跌势不止,前边出现的曙光初现组合形态有可能只是主力炒家为了某种目的而制造的陷阱而已。

            曙光初现组合形态的第二根K线形态的实体部分越长,越能够说明此时多方的反击力度十分强劲,于是后市股价上升的力度越强,曙光初现组合形态作为底部止跌信号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3反转K线之三——锤头

            锤头指的是股价在持续下跌一段时间后底部出现了一条小实体长下影线的阳线(影线的长度超过实体2倍以上)。如图4-6所示。

            锤头的形态特点为:

            (1)K线部分不管是阴线还是阳线,其意义都是相同的。

            (2)锤头的K线图形包括三个部分:K线实体、较长的下影线、很短(或没有)上影线。

            (3)下影线的长度应当至少为K线实体长度的2倍以上。

            图4-6锤头

            底价区出现的锤型K线通常是股价见底的较强烈的信号。如果锤型和下影线下穿了原有的低位价格,则这种信号更加可靠。底价区出现锤型,表明空方已逐渐势微,虽然一度仍占上风,但由于低位的多方承接盘比较有力,空方最终败下阵来。善于抄底的短线投资者可以将锤型K线视为试探性或建仓的信号,出现锤型的次日如果是一根阳线,且收市价高于锤子线,则是进一步验证锤型的底部信号,此时短线投资者应该果断买入,一般都能抓住较好的入货时机,抄到最低价。由于底部的“刺探”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机会稍纵即逝,对于短线手来说,就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选择该时机利弊分析

            (1)锤头的上影线必须很短,若没有上影线,则图形更加标准。

            (2)下影线长而实体部分短,下影线长度至少应当达到实体部分长度的2倍以上才具有分析意义。影线越长,转势的信号越明显。

            (3)若锤头实体部分与前一根K线有跳空缺口,反转信号则更强烈。

            (4)通常会同时具有底部放量,成交量越大,信号越准确。

            (5)在低价位出现的锤头,表示下档支撑很强,显示股价已到近期底部,反弹在即,投资者应果断买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