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蒙牛内幕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蒙牛内幕 > 第26章

第26章

书籍名:《蒙牛内幕》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一个理由“中国绿色食品”,与上海和北京的主要竞争品牌相区分;第二个理由“产地:内蒙古”,与所有非草原产地的竞争品牌相区分;第三个理由“草原牛奶唯一中国驰名商标”,与来自大草原的另一主要竞争品牌也区分开来;第四个理由中的“英国本土NQA认证”属欧洲标准,再次与绝大部分竞争品牌相区分;第五个理由“蒙牛枕牛奶销量全球第一”,则是全世界竞争品牌都不能相比的……一个理由至少区分一个强手,五个理由下来,可谓走遍天下与众不同。

            

            2.《女人不美,男人要负一半的责任》

            

            《给我个理由选择你》中的五个理由,主要选择的传播路径有三:一是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二是印制《说明书》,放置在牛奶箱里;三是印制宣传单,放在牛奶堆头上任人拿取,并把这一路径列为重点。

            近几年,终端送宣传单的举动屡见不鲜,但效益很低,消费者要么不拿,要么就是拿了之后,才走三五步,就一丢了之。传单散在地上,既影响公共卫生,又影响企业形象。怎样克服这种现象?经过反复比较,参考有关资料,蒙牛精心撰写了一篇小品文《女人不美,男人要负一半的责任》。将“五个理由”按广告法的要求略作调整,印在宣传单的正面;背面则印上这篇小品文。

            

            女人不美,男人要负一半的责任

            

            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我想,对于女人来说,相貌长成什么样,自己只能负一半的责任,另一半则应由男人来负。

            未出嫁的姑娘,就像苗圃里的树苗,一个个俊俏挺拔。出嫁了,与一个男人终日厮守,男人就成了女人的气候、土壤、环境。男人脾气暴,整日不是狂风暴雨,就是“零下一度”,女人一定憔悴无光;男人修养高,日照朗朗,和风细雨,女人一定热情奔放。养颜乃养性,好男人让女人心境好、心态好、心灵好。

            我们总是追求我们所爱的。一个女人爱上什么样的男人,她往往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谓“跟好人学好人,跟着神汉会跳神”。

            所以,女人如果不美,男人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

            一个本来很清纯的女人变得越来越恶俗,一定是她的男人档次不高,她“近墨者黑”。

            相反,一个本来很一般的女人,相貌越来越可爱,眼睛越来越灵光,说话越来越文雅,举手投足越来越有风度——不用说,她有一个好男人。

            男人千万不要以为美与丑只是女人自己的事。她长得美,你有一半的功劳;她不好看,你也有一半的过错。

            为了吸引广泛兴趣,宣传单在超市里放置的时候,小品文面向上,五个理由面向下。

            超市里采购牛奶的主要是家庭主妇,她们拿住这个单子,正好带回家与她们的丈夫交流;即使是男士拿到了这个单子,也可以带回单位与同事交流。总之,新颖的观点,有趣的话语,精美的印刷,让看过的人爱不释手,丢弃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正是这样,多数人拿到这个单子后,当作一件趣事与人分享。

            有一次,先红住酒店,就曾看到两位服务小姐拿着这张单子在说笑。

            三年后,治国的一位亲戚到小学任教,她乐滋滋地告诉笔者:我们学校的老师还在谈论蒙牛前几年发的宣传单《女人不美,男人要负一半的责任》,有个老师说他那时拿了一沓子,给办公室老师一人发了一张,还问我看过没有……

            

            3.“五个理由”急剧拉动销售额

            

            “五个理由”于2002年4月正式推出。推出之时,正值全国牛奶大买赠时期,全国十大牛奶品牌,除蒙牛之外没有一家不买赠的,有的买六赠一,有的买四赠一,有的买三赠一,有的甚至买二赠一,“买赠政策”从年头实行到年尾。拒绝“买赠政策”的蒙牛,于买赠重围中,扎扎实实讲“五个理由”,销售额不仅没降,反而逐月攀升。仅在北京,8月份蒙牛牛奶月销售额就比4月份增长了2/3。就全局来看,2002年蒙牛销售收入达到1669亿元,是2001年724亿元销售收入的23倍!这其中,“五个理由”功不可没。

            “给我个理由选择你”在中国营销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一些顶级企业、顶级杂志乃至领潮网站,后来都曾讲过“选择××的理由”或“选择××的五个理由”,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五、暗箭难防:遭遇假新闻诽谤

            

            媒体要有“三不精神”:不把好的说成赖的,不把赖的说成好的,不为利益牺牲原则。

            

            媒体的“三不精神”,是牛根生在2005年4月举办的“品牌中国”论坛上提出的一个观点。显然,那场持续5个月的假新闻诽谤,以及在后续的投毒事件中某些媒体表现出来的见利忘义,对牛根生及蒙牛造成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

            

            1.空中打击——假新闻诽谤

            

            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全国几十个省会城市近100家报纸及大约170个网站,相继出现数百篇诋毁蒙牛形象的负面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诋毁性报道愈演愈烈,而且明显暴露出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幕后操作痕迹:

            一、不同媒体所发的诋毁性文字惊人地相似,显然是在同一母稿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有的一字不易);

            二、发表诋毁性报道的所有媒体,没有一家在报道的内容方面采访过蒙牛;

            三、有人以蒙牛公司的名义在各个报纸购买广告版面,有的为1/3版,有的为1/2版,有的为整版,然后刊发关于蒙牛的负面报道,诋毁蒙牛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这些文章的标题,相信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例如:《蒙牛不会做“牛疯子”》《蒙牛广告涉嫌欺诈》《蒙牛现象——皇帝的新装》《蒙牛暗藏危机,战略缺失、核心能力不足》《高速扩张引发专家质疑,央视“标王”蒙牛面临三大难题》《狂飙蒙牛暗藏危机?》《“标王”蒙牛暗藏危机》等。

            所谓“假新闻诽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中生有”,即编造虚假“论据”,在此基础上引出诽谤性“论点”;一种是“偏中生歪”,即事实是“断章”的,在此基础上的“取义”自然就是偏颇的。

            下面我们试着列举几例。

            诋毁一:把蒙牛与“死去”的“标王”相提并论,企图用往届部分“标王”的凄凉结局来暗示蒙牛的命运。

            其实,并非所有的标王都结局“凄凉”。在中国,1999年后的标王个个不凡,娃哈哈2003年销售额增长到100亿元,个别产品已经超过国际著名品牌,居全国第一;在全球,可口可乐、宝洁、柯达等实际上为“世界标王”,他们把广告做到全世界,不但没因此受挫,反而成为世界级企业。文章只提坏的结局,不提好的结局,用“障眼法”对蒙牛前景进行消极暗示。

            再从广告费占销售额的比例来看。秦池当年的销售额是10亿元,广告费占销售额的30%;而蒙牛2004年销售收入预计比上年翻一番(实际完成72亿多元),中标广告费仅占4%:二者岂能相提并论!从中国乳业整体看,全行业广告投入平均值约在8%左右,比例最高的企业达30%,而蒙牛并非如此,总额只有7%左右(乳制品行业十强的平均比例为8%~9%)。

            诋毁二:假新闻先称中国液态奶2003年的增长速度是25%,接着称蒙牛2004年要想实现三位数增长,途径只能是“让数百家小企业死亡”。

            事实上,液态奶2003年的增长速度是60%左右,并非25%。2003年,乳制品全行业销售额增长量约为90亿元,蒙牛一家的增量占了30亿元,为全行业总增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蒙牛和伊利两家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2003年底约为40%,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液态奶市场60%的高增长基础上的。文稿全然不顾整体蛋糕做大的事实,把蒙牛2004年的增长基础诬为“让数百家小企业死亡”,有包藏祸心之嫌,似乎意欲激起同行的仇视。

            诋毁三:假新闻完全歪曲了蒙牛招聘人力资源总监之事,以此得出所谓“人力资源危机”。

            某同志曾到蒙牛人力资源总监岗位上应聘并试用,但试用期满时,双方就认为彼此不合适,所以未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另外,该同志本人表示从未接受过采访。因此,报刊所登的关于他的“故事”纯属谎言。

            诋毁四:假新闻说别人有养牛园区,而蒙牛没有。

            实际情况是,蒙牛是同行中第一个建立养牛园区的企业,截至2003年底,已建立了500多个牧场园区,在同业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假新闻还谎说当时全国奶源年增长量是12万吨,以此证明蒙牛的增长计划失去理性。事实上,单蒙牛一家的奶源年增长量就达50万吨,由2002年的30万吨增长为2003年的80万吨!

            诋毁五:假新闻打着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幌子来评价蒙牛,通过“空中打击”来抑制蒙牛的发展势头。

            一些工作才几年,从未干过一天乳业的人,在文中摇身一变,成了乳业专家、学界权威,大放厥词;而对另一些真专家的语言引用,则干的是“移花接木”的勾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