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蒙牛内幕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蒙牛内幕 > 第27章

第27章

书籍名:《蒙牛内幕》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诋毁六:歪曲沈阳奶款风波真相,非议蒙牛的诚信问题。

            实际上,蒙牛从没拖欠过奶农一分钱奶款,都是按月结算。

            企业收奶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通过中间商收奶。在这种收奶模式中,企业和中间商具有契约关系,中间商又和奶农具有契约关系,企业与奶农没有直接契约关系。沈阳的情况正是这样。沈阳地区的240万元奶款早就由蒙牛支付给了沈阳地区的中间商,但这个中间商不与农民兑现契约,携款潜逃。为了查清事实,农民于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了案。

            蒙牛在帮助奶农弄清事实真相后,为了让农民过上一个快乐祥和之年,于2004年春节前夕,再次拿出240万元,把中间商卷走的奶款垫付给了奶农;而企业遭受的损失,则只有等案件有了结果后再说。在这件事中,由于蒙牛没有直接与奶农签过约,因此并无法律义务,但为了奶农的利益不受损失,蒙牛毅然决然负起了道义责任。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样承担法外义务的做法,在假新闻制造者的笔下,却变成了诚信的“败笔”,不知其歪曲事实、暗箭伤人的一系列行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诚信?

            老牛的助手卢建军一语中的:我们创造历史,有人却想篡改历史。

            

            2.狐狸露出尾巴

            

            如此泛滥成灾的假新闻诽谤,绝不会是媒体的自发行为。

            主管营销的孙先红开始在新闻圈里调查。

            2003年11月,一家媒体将一整版软文广告传真到蒙牛,并说“不明白蒙牛为什么要搞一场自己骂自己的公关策划”,请投放者蒙牛核实签字。这是一篇运用“春秋笔法”撰写的充满“莫须有”的文字。蒙牛当即告诉报社:其并非蒙牛投放,请撤掉。报社说:那不行,10万元广告费已经打到了报社。不得已,蒙牛人将计就计,用真广告换下了假广告。

            这一事件表明,问题比想像的更严重:有人居然冒用“蒙牛”的名义,用刊登广告的形式,发表诽谤蒙牛的假新闻,“打着红旗反红旗”!

            同年12月初,《××××画报》上的一篇同类文章,引起了蒙牛高度重视。在那篇文章的末尾,不同寻常地写明了稿件来源:北京未晚国际品牌传播机构。

            孙先红很快找到了未晚。起初,未晚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好,请孙先红进了会议室静候。但该公司的负责人始终拒不露面。被激怒的孙先红临走时警告该公司员工:蒙牛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在损害蒙牛的利益!

            当时孙先红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叫停此事,就既往不咎。

            然而,这次警告并没有起到作用。其后,该公司变本加厉地向国内各大媒体以购买广告的形式大面积发稿。

            

            3.警方调查:诽谤者来自同行

            忍无可忍,蒙牛不得已向警方报了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市市委书记牛玉儒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和安排侦破工作。

            《中外管理》杂志的记者记述了他们的调查结果:

            事关重大,呼市公安局非常重视,当即调集了精兵强将,迅速赶赴上海、北京调查取证。

            面对警方的质询,有些报刊的负责人在法律的威严和压力下很紧张,甚至汗流满面,很快便承认了存在公关公司贿赂该报刊相关人员的事实。

            期间,去某报社取证的路上,××品牌传播机构的负责人还给孙先红打过电话,问他警方是否在介入调查,以及能否和解。孙先红当即回答:既然报了案,就不是他能阻止得了的……

            2004年2月的一天,该品牌传播机构三位负责人准备携笔记本潜逃。但殊不知,该负责人的电话、手机早已被警方监控……当夜,公安人员从该公司的办公室抓捕了这三人。

            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当该机构电脑里未及删除的大量资料被调出后,蒙牛的人当场就傻了!因为打手背后有主使,运作此次恶意诽谤的,不是别人,竟然是一同行著名企业××!而在此之前,蒙牛从未怀疑过会是××!

            根据警方取证资料显示:北京××品牌传播机构自2003年6月以来相继两次与××签订合同,并制定了六次行动方案(其中,五次得逞,一次未遂),分别是:

            1.“霹雳”行动(公关公司2003年9月实施了针对××事件的“霹雳”行动。打击策略是用大稿件、强势媒体、大范围突然出击,一次性震动市场!同时不留痕迹,让蒙牛不清楚是谁在打击它,无反击对象。获得××资金支持30万);

            2.“雷霆”行动;

            3.“航空奶”行动(2003年10月实施了航空奶阻击方案。获得××资金支持21万);

            4.“广告标王”行动;

            5.×ד号外”行动;

            6.打击“概念营销”整合行动。

            该品牌传播机构策划、制定的“六次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针对蒙牛的打击方针:“擒牛”、“斗牛”、“打牛”,最后把“猛牛”变成“病牛”,直至“死牛”!经警方核实:该机构在实施五次行动中,共签订合同款总额59217万元,在全国几十个省会城市各大报刊网络发表诋毁蒙牛文章230多篇。

            下面我们来看作为第五次行动的《“号外”行动》,即《穿透:×ד号外”行动整合计划》。整个方案的公关思想是:攻心。该公关公司为这次的空中打击规划的时间为2003年11月24日~2004年1月18日。

            该计划内容如下:

            实施背景:

            蒙牛动作频繁(神五、标王、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等),故此,要整合资源、梳理事件,对蒙牛进行系统、全面的压控。

            实施目的:

            “打击”蒙牛的企业诚信度;“压制”蒙牛凶猛的公关动作及市场发展,拖延其上市时间;“缓解”蒙牛对××造成的压力;“弱化”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之后蒙牛的宣传气势及降低牛根生的社会形象;“营造”2004年××良好的竞争环境。

            实施计划:

            简单:通过第三方(专家)的声音以达到打击对手之目的;

            快:行动快速、反应快速;

            狠:直击核心;

            隐:暗渡陈仓、无形打牛。

            传播区域:

            国内乳品重点市场: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以及网络媒体,总体上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效果,引起规模效应。

            文章标题:

            “蒙牛怎么了?”、“蒙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株”、“蒙牛真猛吗?”、“从买断央视A特段广告看蒙牛5月上市”、“蒙牛:速度,还是健康”、“蒙牛:飞得高,摔得狠;只要速度,不要诚信”……

            费用总计:

            媒体合作费:39家平面媒体、2家网络首页——35588万;公关服务费——5338万;管理费——1068万;税金——2436万。总费用4443万。

            付款方式:

            甲方先行支付乙方100万元作为启动费。余下部分于活动完毕后支付。

            结束语:“本项目是在前期系列打击蒙牛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运作的,从媒体的选择、稿件的篇幅及文章的选题等方面均体现高度、广度、力度,对蒙牛形成穿透性打击。在时间上必须要快,要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

            

            4.诽谤者:不计代价

            

            在北京、内蒙古两地警方的联手出击下,一个由某乳制品企业出资600万元扶植的新闻诽谤联盟彻底破产。至此,中国新闻史上涉案金额最高、波及媒体最广的不正当竞争案,终于水落石出。

            但是人们不禁要问,这家竞争对手为什么如此不择手段?

            《新京报》2004年12月发表的一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幕后新闻”。这篇报道在“竞争失策”一节中写道:

            1999年的时候,俞曾向×建议,蒙牛刚“起来”,打他还是比较容易。×说现在打蒙牛,等于抬举它了,它的知名度就上来了,不用去管它。

            到2003年,×就开始着急了,担心牛根生有资金进来就很难对付,因为×心里清楚牛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2003年9月份,×策划对付蒙牛。俞从美国请来一位著名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进行策划……这个计划很保密。俞伯伟当时引用了美国对付前苏联采用的阿波罗计划,也把这次计划取名“阿波罗计划”。

            ×当时是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杀死蒙牛。当时研究了很多方案,但都没有通过。有一次×曾拍着桌子说,你们要知道,我和牛根生已经走不到一起了,不可能合作了,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要看财务报表上是否有盈利。×一连否定了三个方案。

            最后确定,这个计划就是进行“特价战”。特价一般指临时推出的一种促销策略,但特价在Y公司一直存在,实际上就是在打价格战。液态奶近期销售额外界说下降一亿多,其实不是产品没有卖好,而是实行特价的结果。

            今年初,有媒体上刊登了《Y身边的危机》一文,×以为是蒙牛动用公关公司做的。他就启动了企业内部的一些资源,利用北京的一家公关公司,向蒙牛发动进攻。蒙牛告到当地的公安,公安部门查到了一些Y公司做手脚的资料。

            说×以为《Y身边的危机》是蒙牛动用公关公司做的,这大概是俞先生对×先生的误会,或者纯粹是×先生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有意寻找的托词与借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