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槟城:遗落南洋的东方之珠

槟城:遗落南洋的东方之珠

时间:2024-10-22 06:03:50

去马来西亚,我们从兰卡威乘船到槟城,下了轮渡就看到一幢幢黑瓦白墙的老旧船坞,墙体斑驳、满身苔痕,爬山虎却绿得发亮。

乔治敦是槟城的首府,我们的酒店定在乔治敦的老城区,从地图上看镇子不大,我们打算走着去下榻的酒店。

从码头出来,刚转过一个街角,街景完全变了模样。街道狭窄,两旁是两三层的骑楼,房屋都刷了很鲜亮的颜色,色彩斑斓。“骑楼骑你头,翻风落雨永无忧”,骑楼是指建筑物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具有遮阳挡雨的功能,其走廊上方为二楼的楼层,仿佛二楼“骑”在行人走廊之上,故称为“骑楼”。这些亚热带地区,由于常年湿润多雨,骑楼的出现方便了行人和商人,令其活动“风雨无阻”。

槟城的骑楼正是结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南洋式:走廊、屋顶是巴洛克风格的,却又有着中国的雕花木窗。这些骑楼上挂着的牌匾也很有意思,“××企业”“××贸易公司”“××绸庄”“××书局”,感觉自己好像突然穿越到了几十年前的香港或者民国时期的老上海。唯有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的黑皮肤马来人,提醒着我们,这里是槟城。

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人最多的城市,华人占比40%以上,在老城区尤甚,放眼望去,似乎本地的马来人倒像是外来者,我们这些观光客坦然而平静地走着,丝毫没有游客的陌生感。

乔治敦镇很小,有名的景点是散落在街边角角落落里的壁画和沿海而建的姓氏桥。

壁画是仿3D的,每到一处都能遇到几个拍照的人,马来人、华人或者欧美人。马来人的女孩子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张脸。

姓氏桥是搭建在海边的木屋,据说,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是清朝末年华人下南洋来到这里,靠海为生,搭起板桥,在上面建造的房屋。桥大体分成几部分向海面延伸而去,桥上有一栋又一栋小屋。路过小屋,门口都会有小小的香炉用来拜神。屋中打开的电视上,在播放着电视剧。海风习习,凉凉爽爽,人们随意坐在地板上看剧,吃饭,看屋外人来人往。不过住在这里的大多是老年人,有些像国内农村的留守老人。桥头卖榴莲雪糕的老奶奶说年轻人都去了新城。

姓氏桥上的木屋面积都不大,木板铺成的小路也仅够两人并肩而行,但就是在这极有限的使用面积里,当地华人还是会建一座小小的祠堂。这种祠堂在槟城随处可见,富贵大气者有之,简陋朴实者有之。时间好像对这里格外仁慈,那些由百年前的华人们从中国带来的传统习俗一直在这里延续着——对祭祖拜神格外看重,春节期间有持续半个月的灯会,市长拜年的广告牌立在街头最显眼的地方。

极乐寺的灯会也是一个“很中国”的活动,我们坐了很久的巴士去看,路过一些现代化的公寓和别墅区,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新城。

到达极乐寺时天光尚早,陆续有当地人驱车带着一家老小来看灯会。极乐寺建在半山腰上,依山眺海,山上是通明如昼的古刹,山下是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我非善男信女,此刻却也对万事万物有了肃然的敬畏。

离开极乐寺,我们在巴士站台等车时遇到祖孙三代,爷爷、女儿和孙女。看到我们,热情地攀谈起来。问我们春节放几天假,一般有什么习俗。老人问:“是中国的春节热闹还是这里的热闹?”

像他这一代在马来西亚出生的华人,很少有到过中国的,他们保持的传统文化也跟中国的不完全一样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就像是流落到孤岛的生物,不再具有进化的动力。在文化上,他们的认知是和中国一样的,同根同源,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习俗比中国更中国。

在这一路旅行中,我们从马来华人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口中,不止一次听到他们说自己是没有归宿的,黑眼睛黄皮肤,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说汉语写汉字,护照上国籍一栏却清楚地写着马来西亚,进入中国海关需要签证。对于很多早年移民国外的华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遗憾心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