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嘉兴“船”三味

嘉兴“船”三味

时间:2024-10-19 08:11:10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嘉兴界》,将氤氲着水汽、摇荡着舟楫的江南水乡景色铺陈在世人眼前。

说起江南,似乎总离不开那争流竞秀、纵横交织的水系。在嘉兴,以海盐塘、长水塘、杭州塘、苏州塘等为主的八大水系,呈放射状布局,沟通东西南北,并与护城河相通,形成了一个大的水包围圈,将城市环抱其中。而往来这些水系之上,将人与水牵连在一起,冲破河川的封锁,让城乡间得以往来沟通的是那一艘艘舫船。船是河道上明亮的星,是枕水人家的梦歌。不同于其他江南水乡,嘉兴的船有“三味”:它既是荡波于梦里水乡的舟楫,又是绽放在舌尖味蕾上的美味船肴,更是激荡着时代巨变的红色方舟……

水乡的舟楫

千百年来,嘉兴作为长三角水利与航运枢纽的地位从未改变过,而维系这一水系网络的核心就是古运河。步入南湖区三塔路,远远望见运河边高高矗立的三座古塔,这是大运河的标志,也是嘉兴城的标志性建筑。相传很久以前,此处河底下有条白龙,卷起浪来常致船翻,唐朝有个老和尚因此修建了三塔来镇白龙。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古人修建三塔的真正目的是用作航标,提醒行船者,前面湾深水急。眼前的三塔湾,已没有了古时的浩淼,平缓的水流,滋润着嘉兴人的日常生活。三塔西侧原先还有龙王庙,是祈求风调雨顺、桑茂蚕丰的圣地,过去,每逢农历三月十六,乡民们纷纷在此摇船祭神、赛舟。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当年的开通,确立了嘉兴南北通衢的古城地位,也成就其“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在月河历史街区内,如今的民居依然依水造势,古街巷弄迂回曲折,古桥、流水、廊棚和众多百年老字号,透射出浓厚的水乡风情和旧时“江南府城”的繁华。作为市区规模最大的古街区,紧挨着大运河的月河街区曾是嘉兴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如今,这里入驻了258家商户,大多以极具江南特色的传统商业为主。除了美食街、风情街、花鸟市场、古玩市场等,还有吴越文化、运河文化、稻作文化、粽子文化等文化场馆。每逢传统佳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应声上演,从端午百粽宴到中秋祭月,每个嘉兴人的节目里,欢声笑语都会荡漾在这片运河边的古老街巷。

悠悠运河水滋养着沿河人家和嘉兴城外散落着的众多城镇乡村,世界闻名的乌镇便是其中之一。印象中的乌镇是茅盾笔下的乌篷船和蓝印花布头巾,是《林家铺子》里的商铺和为衣食奔波的人们,是《似水流年》中的小桥流水、门楣楼雕和热闹喧嚣的水上集市……车子从嘉兴一路奔驰,刚刚抵达乌镇,就飘起了霏霏细雨,天地间白蒙蒙一片,为古朴幽静的乌镇平添了几分仙气。

整个镇子河网密布,人们临河而居、以水为街、傍桥而市,不时有乌篷船穿桥划行,吴侬软语哼唱的江南小调伴着咿咿呀呀的桨声袅袅萦绕。千百年来,运河水和乌篷船早已成为乌镇的血脉和生命,刻印进当地人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乌镇的水上婚礼颇具地域特色,载满大红嫁妆的船只,是迎亲队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新娘身披凤冠霞帔,脚踩麻袋片登上喜船,一条水路直达新郎家里。

夕阳西照,游人渐次稀落,古镇的船家泊船收桨,卖蓝印花丝绸布料的摊主们纷纷歇业打烊,回到枕水一边的灶房厅堂,开始了炊烟袅袅的水乡寻常百姓生活。

红色的方舟

“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荷花深处摇来一只船,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历史将从这里揭开新篇……”嘉兴的船往来穿梭在水乡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之上,而在众多的船只中,最让嘉兴人甚至全国人民魂牵梦萦的,是静卧在南湖清波之上的那艘红色方舟。

南湖位于市区东南部,分东西两湖,因两湖相连形似鸳鸯交颈,且古时常有鸳鸯栖息,因此又叫鸳鸯湖。我们在渡口乘上一艘画舫,舫船犁开漫漫水波,朝着湖心岛驶去。抬目远望,满堤绿柳,淡水碧林相映成画,微风徐来,轻烟拂渚。约10分钟左右,我们登上了面积不足18亩的湖心岛。最先入目的便是停驻在南堤水面的一艘单夹弄丝网船,船头向东,离岸咫尺,在阳光的照射下,通体流转着褐色的光芒。这就是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一大”纪念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湖红船”。

时光回到97年前,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远航,南湖也随之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国红色旅游之源。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天要接待三四千游客,“七一前后,游客数量更多,近些年,经常出现一家几口来参观的景象”。每天,来自各地的人们纷纷在红船前驻足,或瞻仰凝视,或拍照留念,在他们心中,没有一艘船,如红船一般,激荡着时代的巨变。

步行环岛一圈大概只需十几分钟,岛虽小,故事却不少。乾隆六次下江南,期间有八次在南湖驻跸,每次都赋诗留迹,现在岛上还留有两块御碑。正对着红船的“烟雨楼”,取名自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它静静地伫立在湖心岛上,往日的凝脂繁华随着一泓清水荡漾开去。迈入厅堂,两侧高凳成列,“分烟话雨”的匾额高悬于中堂之上,凉风习习,似有烟雨顺着打开的窗牖从湖面吹来,青山绿水中的文化氛围,陶冶了每一位游人的心性,南湖真是个好地方!

流淌的船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南水路通达,古代的商贾和读书人大多搭乘船只通行,饿了自然就在船上吃起了渔家现杀现烹的餐食,渐渐地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菜系“船菜”,而在苏州、无锡、杭州等众多“船菜”流传之地中,嘉兴的“南湖船菜”在烹饪史上独树一帜,是不可不品的美味佳肴。

叶圣陶曾在其《三种船》中记述道:“船家做的菜是菜馆比不上的,特称‘船菜’。正式的船菜花样繁多,菜以外还有种种点心,一顿吃不完。船菜之所以好就在于只准备一席,小镬小锅,做一样是一样,汤水不混和,材料不马虎,自然每样有它的真味,叫人吃完了还觉得馋涎欲滴。船菜既好,坐在船里又安舒,可以眺望,可以谈笑,玩它个夜以继日……”诚然,船菜的食材大都是现捞现做,新鲜无比,加之选用上好的调料精心烹制,色香味俱全。除了应时外,还能饱览湖光山色,移步换景、杯随景动、盘中映景,有“食景两相宜”的格调。

南湖船菜曾在明、清时期盛名一时,当时的游船一般在后舱设有厨房,或是前面一个画舫,后面多跟一艘专做烹饪之用的沙飞船,船娘们在不大的艄舱中,发挥着爆、炒、燎、煮、炸、熘、烩、焖等绝技,准备各色各样的佳肴备料,随时等候客人的招呼享用。到处能看到“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的船宴场面。

南湖船菜贵在精细,原料主要来自南湖特色时鲜,如鱼、虾、蟹、鳗、菱角等,尤其注重原料新鲜和烹饪手艺。许多菜肴均在船上活捉、活杀、现烹、现吃,可谓鲜美绝口。如今,很少有在船上制作船菜的了,但走在嘉兴城的街巷,你总能看到“南湖船菜”的字样,虽然搬到了陆地上,但船菜的风味和品质依然坚守如初。正宗的船菜,包括以虾仁、蟹粉、蹄筋、蘑菇、五香鸽、虾圆、白木耳和莲子为主的“八小碗”和以蟹黄、鱼翅、八宝鸭、鱼肚、凉拌鳖裙、火腿踵、粉蒸肉等为主的“八大碗”。一般还备有南湖菱角等小食和点心。南湖的菱角是嘉兴特产,别地儿的菱角都是有两角或三角的,只有南湖的菱角是无角的,被称为“无角菱”。

离开嘉兴的前夜,心里隐隐有些不舍。河道纵横,平静无波。船家泊船收桨,船肴呈至席前,红船静卧湖面……皎洁清亮的明月,映照在南湖水面上,为这座悠久古城的夜独添一抹豪情。

栏目编辑:陈颖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