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吃土的日子

吃土的日子

时间:2023-12-03 07:26:02


   
    黎戈
    水上勉写过一本书,直译就是《吃土的日子》。书的缘起是一群杂志社的编辑,怂恿他在轻井泽的山庄里住了一年,利用手边现成的材料,也就是地里应季采集的菜蔬水果,依照他小时候在寺庙里做小和尚时习得的素菜烹饪方式,料理三餐并写些食记。
    写吃食时,引经论典,在写作中是很常见的。水上勉的特别之处,是他写吃食的时候,引的是禅宗故事,并加以诠释,在饮食中悟道。他九岁就到寺庙出家了,性格得以在大师兄和住持的精神塑造中成型。师父并没有成天传授佛学典籍,而是在琐事中指导他。
    比如洗完脸,大师兄会说:“怎么可以把洗脸水随便乱倒?应该浇在树根上。”他一放学就要去寺庙帮厨,洗菠菜时,顺手扔了被很多泥巴缠绕、很难清理的根部,住持就走过来说:“不要把最好吃的部分扔掉。”僧人的生活非常俭省,每次客人来了,住持就对他说:“去地里看看,能弄出点什么菜来?”水上勉就去地里采摘,与土地磋商,即兴发挥出待客的菜式。
    他的菜谱也简单,很少超过五个程序,取材也不高端,但是手法充满了惜物之心。他几乎从不提起师父的传道,倒是记得住持教过他很多做菜的细节,这是与生活相连的鲜活记忆。比如寺庙做梅干的手法很细致:将雨季淋过雨的梅子采摘下来,还要等着配它的紫苏慢慢长好了,一起腌制。在七月最热的日子里晾晒,如果受潮了,就得全部用梅汁重新擦过再晒。
    禅宗的修行就是:具体入微。把一根萝卜的各个部位都加以利用,细细理出,做出美味的食物,这就是精进。不同的风土,会长出不同滋味的食物,轻井泽水上家的萝卜,特别辣,有股浓重的萝卜味,这是因为轻井泽的土地深情地改变了萝卜的质地。而这种萝卜的个体意志,也必须好好地尊重,吃的人应当细细品尝。
    他还说起一个故事,日本僧人到中国求学,看见一个典座(寺庙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僧众的衣食等杂务)走了三十多里的山路去买香菇,僧人很吃惊:“你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不在庙里坐禅辩道、思考公案呢?”而典座作为采买的厨师,尽心致力于服务僧众,心无旁骛,这就是“道”。
    一月,所有的植物都在休眠,只能用菜干和豆腐做菜。一块微不足道的豆腐,要洗了又洗,用海带酱油汁慢煮,一边看书一边候着,把滋味都煮进豆腐。食材没有高下之分,野菜也能让人尝出土地的味道。
    水上勉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父亲每天都要进山伐木,带的饭盒里,下饭的只有大酱和盐,然后父亲会在干活的地方周围,即时寻找土当归或楤木芽果腹,以这样简素的方式生活着的父亲,却活到了八十五岁。水上勉小时候觉得父亲很寒酸,可是写着这本山中伙食书的他,半生已过,已然明白:真诚品尝食物的舌尖,才是最高贵的。通过对食物的回忆,他与土地,与父亲,与过往,达成了和解。
    四月,位于高寒地带的轻井泽,迎来了春的萌发。穿着高筒靴,水上勉仍然能感到泥土的寒意逼人。在水湄旧处,往年收获芹菜的地方,准时长出了芹菜。这突破冰雪、信守生命诺言的绿叶,让人感动。
    七月,是收获山椒的季节。他的外祖母,则是靠着吃罐子里腌制的山椒,活到了八十三岁。在轻井泽的厨房里,煮着以山椒做佐餐小菜的早饭时,水上勉会想到这个腿脚不便、卧病在床的山村老妇人。每天,她把筷子伸进罐子里捞腌山椒,一副吃得美美的、总也不厌的样子。食物除了有酸甜苦辣咸五味,还有第六味,叫作“余味”,就是吃了还想吃的味道,外祖母是深谙山椒第六味的人。曾經滚动在外祖母的舌尖,如今又滚动在水上勉舌尖的山椒,成了他思念外祖母的食媒。
    看着看着,我会想起古老的中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也是这样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循月而至的简朴生活。
    我顶喜欢的事,就是一边看书,一边和妈妈拉家常。摊开一本书在餐桌上,同一张桌子的另一角,妈妈在剥白菜:她先把白菜叶子扒开,再把梗和嫩叶部分切开,前者需要先下锅,后者易熟所以后下锅。最外面一层已经黄掉的叶子,妈妈也不会扔掉它,而是拿它包住剩下的菜心,算是一层保鲜膜,免得菜心枯萎。
    我对妈妈讲一些书里的内容,妈妈不是很懂,但也认真听着。我告诉妈妈:“你做菜就是水上勉这本书里说的‘道!”妈妈爱惜食材,有真诚而朴素的尝味态度,耐心又温柔地对待最平常的食物。和她在一起,哪怕过着最简单的家庭生活,吃着青菜豆腐、萝卜白菜这样的粗茶淡饭,我也觉得满足安宁。我对妈妈,就像水上勉对初春的第一丛破土而出的芹菜那样,充满感激之情。
    (平林月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平淡之喜》一书,Winnie.J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