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在网络不发达、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获取信息、陶冶情操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古时候能够出版一本印有自己名字的图书,著书立说,是每一个文化人的梦想和毕生的追求。不要说古代,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电脑没有普及,一本书稿从酝酿到出版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不像现在,很多网络写手,几个月甚至十几天就能搞出一本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集到了画家田零的4封亲笔信。读罢信函,我深切地感受到,田先生信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画家渴望将饱含自己心血的作品用书籍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的强烈愿望。下面,我将田零写于1989年10月24日、11月14日、11月20日、12月29日的4封信函(图1~5),摘录下来,并简要予以介绍。读完这4封信,相信您会对早期图书出版有个大概的印象。一、图书出版流程1.出版社编辑收到稿子,交给排版厂打印成纸稿;2.编辑审查、修改,如有问题,返给作者修改;3.编辑审查后,如无问题,发给复审;4.复审通过之后,发给终审;5.终审通过之后,申请书号;6.经过“三审三校”后,开始印刷;7.发行。二、出版社田先生在12月29日的信中讲到:“绍卿同志:您的信收到了,我本想在28日将反转片捎去,因为民族出版社没有交还我,故而失去了捎去的机会,同时,我又和人美的编辑主任电话联系,他也同意等新年后答复。若人美同意出版了,当然名气要比民族出版社高些,因为它们是出版画册的权威出版社,所以我希望等候一个月,另外,我现在双脚麻木,正在治疗,尚要20多天的时间。所以我估计在一个月内(即)春节前,把反转片送去或寄去是可能的。人美说要由他们发稿,我还不知怎么办理,也需要同他们研究好......我想还是人美出版最理想。”以上所讲的是主流、知名出版社,当然还有一些名气一般的小型出版社。从田先生的信中,能大概看出,他在选择出版社时的心路。如他在10月24日写到:“出版、印刷、发行均由那里解决,我已着手找书号,拍反转片,争取在一个半月完成。”因这几封信均是写给许昌日报社王绍卿的,而且信中多次提到许昌市第一印刷厂,由此揣度田先生最初可能是打算在许昌完成图书出版,后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45
三、书号我国从1987年开始实施标准书号,书号是一本书的身份证。前些年,我国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出书热,新闻出版署对每年下放出版社的书号数额限制得比较严,导致出书一号难求。而没有书号的出版物只能以内部读物的方式出版发行,这样就不能通过广泛的渠道呈现到读者面前,其价值也大打折扣。田先生在其出版过程中多次提到书号,他在10月24日的信中写到“我已着手找书号”;在11月14日的信中,他说“书号我已托许多朋友帮助我”。在11月20日的信中,他又一次提到,“书号已基本上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又名新时代出版社)提供,初步商定要求问清楚,①印刷厂名称?②印多少册?③多大开本?④用什么纸张?⑤发行单位?画集名称内容由我提供他们,以上四(五)项需要您名(明)确告诉我”。后来,可能田零跟国防工业出版社没有谈妥,亦或有其他原因,在12月29日的信中他又写道:“河南美术出版社也答应提供书号了,约要三千元(包括上税)。”四、印刷按说这项不需要做过多的解读,从字面就很好理解,但从田先生的4封信中可以看出,他通篇都在为印刷一事操心,所以在此也简要引述一下。让我们先从11月14日的信读起,“能够得到您和许昌第一印刷厂的赞助支持,对我是莫大的安慰”。“能够印多少册?赠我多少册?希望明确告诉我。我准备好质量高的35画赠送印刷厂”。据此,我理解了10月24日信中一段话的意思:“您所提的要求,我完全给予满足,而且可以把我收藏的珍贵遗作,齐白石先生的高足王铸九(舞阳人)的大作赠予一件(据他儿子说,现在王老的遗作可以卖万元一幅),另外,我可以求我院一级美术师(相当于教授)二级[付(副)]教授画师的佳作奉上。”在此信的结尾处提出:“不知能赠送我多少本画册?”这样我们就知道“准备好质量高的35画赠送印刷厂”是什么意思。在11月20日的信中,他又一次提问“也希望告诉我赠我多少册书”。并明确地说,“我已准备好了我赠给印刷厂的画了”。读完这些后,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因为在当时,出版社同意出版了,按常理费用都应由出版社与印刷厂结算,那为什么田零还要几次三番地提出赠画而且是较名贵的35幅画作给印刷厂呢?按常理,出版社编辑在考虑一本书稿是否适合出版的时候,在内容、质量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前提下,首先会考虑经济效益,如果认为某一书稿有一定的销售潜力,能为出版社赚钱或提高知名度,一般就可以顺利出版了。当然也可能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田零跟出版社商量,或由收信人王绍卿从中联络,印刷及费用由田零承担,出版社只负责提供书号和发行,所以他采取了“以物换物”的“曲线”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至此,出版一本书的基本流程也就讲完了。而通过46封简短的信函,我也感受到了田先生那份高尚的情怀和谦虚的品格,如在11月14日的信中他写道:“这本画集,我想着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题材,风景也要能够反映出我们时代的风貌。用它来打击黄色的出版物,是完全符合党的文艺方针路线的。是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有力批判。”4封信中多处写下了“我画的大小,没有具体要求吧?我一定选最好的”,以及使用“汇报”、“商量”等词汇。
6
搁笔后,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田先生的这本书最终于1990年出版,名为《田零画集》,由许昌第一印刷厂印刷,但最终的出版社既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也不是国防工业出版社,更不是河南美术出版社,而是中国青年出版社。至于个中原因,只有当事者和相关人员了解了。(责编:焦冰雕)注:田零(1916—1997),原名刘瑞锋,河南长葛人。擅长油画、中国画。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美术工作。1949年以后,先后在天津艺术馆、北京美术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等单位工作,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作品有《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分秒必争》《鹰》等。